為什麼同樣的粉絲數,別的淘客轉化高,賺錢多?為什麼同樣的引流方法,別的淘客引流效果好?為什麼同樣都是招代理,別的淘客能招到更多?不懂得文案的重要性,往往事倍功半。

很多淘客其實都沒有意識到文案的重要性,我們知道成交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而同樣的流量,文案寫的好不好,直接決定了轉化率。尤其在目前做社群精推的淘客來說,文案更是重中之重。
但是我們在寫文案的時候,其實很多人寫的文案都是有問題的,都是站在賣家的角度寫文案,寫的都是產品賣點,而真正好的文案,是要站在買家的角度來寫。
在說文案怎麼寫之前,我們首先要學習一點營銷學的基礎知識,營銷是個什麼東西,營銷底層的框架應該是什麼樣的。當你理解了營銷的底層框架的時候,再通過理論來實踐寫文案,就順理成章。
好了,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幾個營銷方面基礎的知識。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營銷是什麼?一般得到下面的答案:
1、營銷就是怎麼傳播出去,朋友圈刷屏
2、營銷就是利用媒體來塑造自己的品牌
3、營銷就是怎麼做推廣,怎麼引流
我想在很多人心目中,營銷無外乎就是通過一些的推廣技巧,讓你的品牌和產品獲取到高效傳播,並且引起消費者對你品牌的認知。
無論你採用什麼樣的營銷方法,目的都是為了增加消費者對你的需求,如果消費者對你的需求沒有增加,那麼營銷其實就是失敗的。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談到特斯拉汽車,大家都會說埃隆·馬斯克,但是很少有人會提及尼古拉·特斯拉,如果不是尼古拉·特斯拉發現交流電,可以想像一下這個世界的樣子嗎?所以特斯拉汽車以特斯拉命名,也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經常聽到一些人抱怨:
為什麼我們的產品功能也好,質量也好,也做了廣告,但是為什麼就是沒有人買呢?
其實這裏面都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求。營銷真正的目的就是通過滿足別人的需求,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營銷就是讓消費者對我們的產品產生需求,只有消費者對你的產品價值產生需求的時候,你的營銷才是有效的。
說到需求,可能很多小夥伴覺得需求這兩個字已經聽了很多遍了,但是怎麼做呢?到底什麼是需求呢?
所謂需求其實就是消費者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對某個產品或者服務產生購買的行為,任何需求的產生其實都與源於我們對某種東西的缺乏感。如果沒有缺乏感的話,就不會有需求。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家長突然看到其他家長都在送小孩子去學習各種補習班的時候,往往他也會送自己的孩子去補習班,這個時候是因為他們產生了對比,產生了對比,也就有了缺乏感,所以其實很多時候,缺乏感不是天上具有,而是社會生活中,通過營銷活動而形成的,這也就給做營銷的人提供了契機,營造缺乏感。
有了缺乏感以後,我們是不是就是需求了,其實還不是,缺乏感還僅僅是一個感覺,最終還沒有辦法促成成交。
要形成需求,還需要第二個很關鍵的要素:目標物,只有缺乏感和目標物相加,才能形成動機,只有顧客產生了動機,那麼需求才算成功了一半。
缺乏感+目標物=動機。
當顧客有了動機以後,最後一步就是購買了,所以需求的最後一步是賦能消費者,提高消費者的能力,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讓消費者更加容易的接受營銷人設定的目標。
所以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需求,我們需要缺乏感+目標物+消費者賦能,缺少任何一個,需求的構成都是不完整的。
知道了這些以後,我們每次在做各種推廣活動,寫文案的時候,都可以有一個清晰的模型,通過這個模型來優化我們的活動策略,文案話術, 這樣就會更加高效,並且效果也會更加好。
缺乏感: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知道要把營銷做好,一定要喚起用戶潛在的缺乏感,不然無論產品多牛,價格多低,其用戶都是無動於衷的。
那麼如何喚起用戶的缺乏感呢?
我們可以從下面4種心理特徵來喚起用戶的缺乏感:
- 追求心理
你用我的產品,你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既然缺乏感是來自於某個用戶,而用戶其實是個人,那麼可以說就是喚起一個人的缺乏感,而自然作為一個人,那麼他必然會參加社會生活活動,那麼參加社會生活活動的時候,必然會涉及到關係。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
話說從前有一個直男老王,老王一天看到一個圍巾的廣告,天冷了,對自己好點,買個圍巾吧。這時老王的心裏想,我個大老爺們,抗凍,不買。但是我們想像如果是這種情況下,我們是要如何說服老王買呢?我們來換一個說法:天冷了,買條圍巾,送給你心愛的女神吧。當老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突然就想起了,自己仰慕很久的女神,老王這就痛快的買下了圍巾,同樣一個東西,為什麼換個說法老王就可以接受了呢?
這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消費心理學,理乍得·塞勒(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心理賬戶】理論,老王如果給自己買圍巾,其實是花【生活賬戶】的錢,但是給女神買圍巾是花的【情感賬戶】的錢,所以貴點也願意。
還比如我們都知道巧克力,價格從幾塊到幾百都有,甚至更貴的都有,為什麼同樣的巧克力,價格卻相差這麼大,如果你的營銷讓消費者把巧克力定義為【零食賬戶】的話,那麼價格肯定不會高,但是如果你把巧克力定義為【情感賬戶】,變為送女朋友,送女神的禮物,那麼這個時候就已經轉移了心理賬戶。
- 規避心理
你用我的產品,可以避免得到你不想要的東西。
這個就是規避心理最直白的解釋,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規避心理的應用。
我們汽車的安全帶,如果你上車以後,沒有系安全帶的話,汽車就會不停的發出警報聲,直到到系好才會停止,這其實就是利用了用戶的規避心理,只有你繫上安全帶以後,你就可以避免煩人的警報聲。
有的人內心焦慮的時候,喜歡燒香拜佛,當她燒香拜佛以後,內心的焦慮減低了,相當於規避了焦慮感,其實這只是我們人正常的一種規避心理而已,並不是真的燒香拜佛就有用,否則的話,大家都不用奮鬥了,都直接燒香拜佛就都成馬雲了。
如果你要寫某個減肥餐,或者減肥纖維的文案,很多人減肥不好的體驗就是要挨餓,那麼你是不是可以寫:減肥的同時,不要委屈了你的胃。是不是也是用了你只要用了我這個減肥餐,不但可以減肥,還可以減少你挨餓這個不好的體驗。
- 恐懼心理
你不用我的產品,你會得到你不想要的東西。
比如很多小孩培訓機構,千萬別讓您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用了,你的孩子未用,將來不成才便是你的過錯了。
得了灰指甲,一個傳染倆。
360智能攝像機你不在家的時候,家裡可能發生這種狀況!小偷進屋、孩子被打、發生火災等。不用擔心,用了360智能攝像機,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打開手機,一眼看到家……
- 失去心理
你不用我的產品,你會失去你想要的東西。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做護膚品的廣告語文案,留住18歲的自己,或者讓自己永遠留在18歲,其實就是利用了失去心理。
另外比如針對一些非本科學歷在職培訓來說,也是利用失去的心理,再給你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等等。
「再不買,房價就漲了!」,「再不下手,房就沒了!「,甚至不良開發商還請水軍製造排隊搶房的氣氛。
目標物:
當消費者缺乏感被喚醒的時候,這個時候缺乏感還僅僅是一個感覺,要形成消費的動機,我們還要給一個明確的目標物。
在心理學裏有一個概念,我們要怎麼推動消費者去做一件事情呢?我們需要將這件事情明確化,越明確,越有利於行動,這叫:執行意向。而目標物就是讓消費者更加明確的知道下一步做什麼,目標物越明確,消費者形成的動機就越強。
但是我們在處理目標物的時候,也要注意,目標物一定要與你建立的缺乏感相互匹配,不然也不會形成動機。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