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不成功的不成功人士,一個教你知識的up主,關注我,每天給您一點有用的知識。今天給大家講一下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黎格曼進行過一項實驗,目的是探討團隊行為對個人活動效率的影響。他找來幾名工人參與實驗,告訴他們儘可能用力拉繩子,並測量拉力。參與者被分為單人組,3個人組同時拉,以及8人組同時拉。結果是:單人組中,參與者的平均個人拉力是63千克。3人組中,總拉力是160千克,人均53千克。8人組中總拉力是248千克,僅限人均31千克,僅為單人拉動時的一半不到。黎格曼把這種個體在團體中較偷懶的現象稱為「社會懈怠」。

許多人對這個實驗結果感到好奇。為什麼人多了反而會影響工作效率? 這就是著名的「華盛頓合作定律」的表象之一。這個現象也和我們常說的「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有相近的含義。

一個企業效益不好,能找原因的地方很多,簡單地歸罪於”和尚”多了,於是減員、下崗,這是很膚淺的做法。然而,這種方法未必奏效,有的企業人員減了卻並沒有增效,”和尚”少了,還是沒水吃。其實,有沒有水吃,與和尚的數量多少有關係,但是更重要的關係是怎麼用這些「和尚」。那麼怎樣才能破”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困局呢?我們來提出一些觀點。
第一種方法:輪流挑水。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貌似就解決了矛盾,因為這樣可以讓其他人休息,在輪到他抬水時候更有勁。
第二種方法:分工負責,你挑水,我砍柴,他做飯,大家明確責任,同時分工協作,這樣不僅解決了吃水問題,而且建立了新的管理機制。
第三種方法:建立一種激勵機制,誰承擔挑水的任務,就承認他對寺里做出貢獻,在物質分配、職務晉陞等方面優先考慮,如果挑水者成績顯著,給予額外獎。這樣,吃水問題也不再是問題,還促進了這個寺廟的”精神文明”建設,寺廟管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第四個辦法是:三個和尚每人給一個水桶,三個人一起去打水。這樣每次可以打三天的水。而且在取水過程中,增加了三位僧人的溝通與合作,促進了團隊的磨合。讓他們可以為了一個共同大目標而工作。

看,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難題就這麼解決了。當然,這都是很理想化的狀態,實際的集體會有更多的問題。企業主要學會堅持從管理中求效益的方針,從建立管理制度入手,形成分工合理、責任明確、獎懲分明的管理機制;同時,要不斷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建立有利於人才競爭和人才成長的階段,形成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類人才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8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