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五年前,手機端FM還被不少人視之為「廣播移動版」,如今儼然成為線上內容新巨頭,在爭奪「耳朵沉浸」時間的賽道里,蜻蜓FM、喜馬拉雅FM成為業內用戶體量最大的兩個平台。
據艾媒數據顯示,到2019年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將達到4.86億,其中年輕用戶佔主導,平均日均活躍時間逐漸提升。音頻內容平台從搶名嘴網紅到知名媒體人、從版權之爭到品類之爭如火如荼,再到激發用戶參與感的UGC內容百花競放;刺激內容不斷朝「精品化」發展。
裂變正在悄悄發生……IOT向家庭場景快速推進、各種智能硬件蜂擁而至,這些終端匱乏內容,卻成為音頻內容平台新的空白市場;再加上爭奪年輕白領、學生注意力的內容已經開始飽和,而針對兒童及家教類內容正處於流量紅利期;FM平台如何運營這一品類或重塑在線音頻內容平台的競爭格局。
一、從電商視角看待音頻內容平台的品類
根據阿星的觀察,目前頭部音頻內容平台經營思路與電商平台非常相似,當然音頻內容售賣的不是實物,而是精神產品。
電商平台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其品類已經切入到社會零售的各行各業,而音頻內容按照用戶興趣、年齡、需求、場景進行的分類運營趨勢也相當明顯,就像淘寶里有服裝、美妝、母嬰,也有3C、家裝、汽車一樣,如今FM平台中有脫口秀、小說(說書)、直播(電台)、職場等品類,也有兒童、女性、戲曲、外語等品類。
不同圈層的人能夠在平台上找到各自滿足需求的內容(產品)。
另一個與電商相似的特徵是,由於精品內容繁榮導致人們決策成本增加,一些用戶更傾向於付費獲得優質程度更高的內容以節省時間,所以,音頻內容平檯面向to C端的知識付費模式發展良好;甚至業內自發形成的「123知識節」類似音頻內容平台的「雙11」,GMV成交額也在逐年遞增。
當然,在音頻內容平台中存在大量的免費內容,這點是與電商平台不一樣的地方,這些內容更像是吸引用戶kill time的流量產品。
我把音頻內容平台發展總結為兩個階段,1.0階段是「大V之爭」以搶奪頭部IP為主,比如蜻蜓FM簽下高曉松、梁宏達、張召忠,喜馬拉雅FM簽下秦朔、馬東、郭德綱等,以名人獨家錄製爆款內容吸引用戶付費。但每個行業中的IP或者說能持續產出優質內容的大V就只有這麼多,因而平台要發展,很快就過渡到了第二階段——2.0版的「品類之爭」。
我們再以蜻蜓FM和喜馬拉雅FM這兩家為例說明,首頁的導航欄代表着平台的「品類」;而「搜索框」則是用戶自發尋找所需內容,這與天貓等被稱之為「搜索電商」的邏輯一致,這也是平台內UGC+PGC內容生態繁榮的一種標誌。

(左圖1為喜馬拉雅FM首頁圖,左圖2為喜馬拉雅FM兒童品類圖;右圖1為蜻蜓FM首頁圖,右圖2蜻蜓FM
二、兒童品類為何成為FM平台必爭的流量高地?
市面上兒童陪伴類內容產品有很多,諸如一些電視也開發兒童教育內容,手機上的小企鵝樂園、寶寶巴士等App,還有一些故事機等產品等,而音頻內容的確比遊戲、動畫片等更開啟孩子想像力,並且能夠保護下一代的視力。
養過小孩的知道,兒童聽故事是剛需,現在不懂小豬佩奇、超級飛俠的父母,沒有辦法與小孩們愉快的交流、玩耍。搜索兒童娛樂內容,有經驗的家長不再到MP3音樂平台上找,而是選擇FM電台。
以我個人的經歷為例,就像找一款不帶動畫片的小豬佩奇音頻給孩子當睡前故事,只有蜻蜓FM里有免費音頻聽。正是在兒童內容的收聽場景,我從一直聽財經大V課程的喜馬拉雅FM調台到蜻蜓FM。
兒童音頻市場前景有多大,不妨來看一組數據。我國0-14歲兒童有3億人之多,在全面放開「二胎」之後,我國每年將有接近1800萬左右新生兒。並且中國父母願意給孩子自己力所能及最好的,因而付費意願更高,據了解,兒童教育與娛樂發展市場規模已達13800億。
對於內容平台來說,年輕用戶遲早會成為父母,兒童內容可以延長用戶的生命周期,而一個兒童內容往往意味着至少2個同時在聽的家庭用戶,何樂而不為?!
與市面上已有的「凱叔講故事」之類的「哄睡神器」相比,平台模式能夠突破個人的局限,以我們家小孩為例,她就愛聽姐姐的聲音講故事。「凱叔講故事」可以類比為電商的自營模式,目前凱叔也入駐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音頻內容平台,把後者當做流量入口。

喜馬拉雅FM與蜻蜓FM在兒童親子內容爭奪上愈發激烈,這一增量市場甚至開始成為兩大平台爭奪的焦點。
蜻蜓FM在2016年獨立了兒童品類,喜馬拉雅FM在2018年4月開闢親子事業部。經過比較之後發現,二者之間的區別也相對明顯:
其一、二者的內容運營的方向不同。喜馬拉雅FM走的是知識付費路線吸引用戶付費,另外就是整合一些免費的故事、兒童音樂,流量也相對較大。蜻蜓FM更側重於陪伴和教育類的兒童內容,與英語、地理、國學、科學等啟蒙類早教音頻被重點推薦。
其二、在智能硬件布局上二者兩者思路迥異。去年在智能音箱風口時,喜馬拉雅親子開發「小雅」智能音箱播放喜馬拉雅的內容,是軟硬件一體化封閉模式。而蜻蜓FM自己不做硬件,而是把兒童內容開放給硬件廠家,走的是開源化模式。
三、兒童音頻內容的重模式與輕模式究竟誰能笑到最後?
喜馬拉雅在今年5月份發佈了專門針對0-14歲兒童的智能音箱「曉雅mini」,前段時間的123知識節中突出其智能音箱「重模式」的成效。蜻蜓FM在12月5日在深圳也召開了兒童內容生態合作發佈會,專門針對兒童硬件廠商發佈一站式生態內容解決方案「KID INSIDE SOLUTION」。
可以說,在落地兒童內容在硬件上滲透方面,喜馬拉雅FM走的是「重模式」,蜻蜓FM走的是「輕模式」。
獨立開發智能音箱產品,喜馬拉雅FM更看重其產品品牌在用戶心目中的高識別度,以及內容在家庭場景中深入,此前還有朋友送我一個喜馬拉雅的車載音箱,智能語音調取內容與DuerOS適配的音箱同樣的原理。
儘管本人是喜馬拉雅多個音頻內容的付費用戶,我依然覺得,內容平台自製硬件有「只一木而忘林」的既視感,蜻蜓FM的「KID INSIDE」的輕運營模式是更具互聯網特色的玩法。
首先,與兒童相關的智能硬件產品不只是智能音箱,還有故事機、機械人、樂器以及各種各樣的玩具,這些硬件廠家對於豐富而優質的兒童內容相當饑渴,一個玩具只有幾首歌很快小孩就玩膩了勢必影響復購及銷量。兒童智能硬件接入海量的互聯網內容後,能豐富各自硬件活躍頻次。
其次,對硬件廠商而言,與專業的兒童音頻內容平台合作可低成本、快速補齊廠商的內容生態的短板,「KID INSIDE」方案意味着蜻蜓FM要為硬件合作方提供超過1億元的兒童優質IP內容、播放時長達15000個小時、單月會員價格超15000元,從而讓合作方的產品與同類未接入的產品相比快速獲得更強的內容優勢和營銷優勢;現在基於語音交互的操作系統以及藍牙連接技術臻於成熟,連網接入在線內容往往就差簽訂合作協議和戰略發佈會的事。
再次,輕運營模式的好處是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內容平台做硬件還得操心產品質量和銷售問題。對蜻蜓FM來說,除了手機終端以外,能夠在更多硬件中植入兒童內容,線下流量入口的開放化能夠把獲客成本降低,從而更專註於優質內容的打磨和培育。
當然,喜馬拉雅「曉雅」Mini也會與B端供應商合作豐富其智能硬件的更多技能優勢,但與其他兒童硬件廠商則是競爭關係了。市面上的天貓精靈、百度小度、小米小愛同學使用的是蜻蜓FM的內容,蜻蜓FM與更多種類的硬件廠商合作最費周折的應該是利益分配問題,據了解,蜻蜓FM為生態合作放推出「獨角免費內容包」和「特色會員售賣分成」兩種合作模式,與硬件廠商共享用戶內容付費的紅利。
在2.0版的品類之爭中,兒童內容已被平台視為「超級入口」,內容平台與各大硬件廠商的合作有着「跑馬圈地」的緊迫感,顯然,誰率先與硬件廠商捆綁度越高,其他友台進駐的成本將成倍提升。
結語:
兒童陪伴內容是在線音頻內容平台發展的必然,並在品類之爭中扮演至關重要角色,兒童內容線上運營及生態培育依然是需要源頭活水,尤其是在內容為王的FM平台賽道上。
用電商視角看待在線音頻內容平台還有一個好處是,現在電商平台也在做智慧零售、和線下商家合作,利用大數據技術改變人貨場。同理,兒童內容接入硬件也是家庭物聯網及智能聯網的趨勢,兒童硬件廠商與FM平台合作是優勢互補,音頻內容向手機以外的更多終端落地,能夠豐富音頻內容的消費場景。
不過,相比重模式來說,內容平台與硬件開放合作無疑格局更大,能夠達到內容平台的連接和賦能效益擴張壯大。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8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