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個產品的使用、推廣過程中,我們都要明確的知道用戶在哪裡,我們應該從哪裡把用戶拉過來,能拉用戶過來的地方,就叫做渠道(獲客渠道)。
下面按照渠道特性,我把渠道分為了以下幾類,咱們一個一個來說。
a、自主安裝渠道:1、應用商店;2、手機預裝;3、線上活動;4、線下活動
b、被動接收渠道:5、網盟(廣告平台);6、搜索競價(商店競價);7、產品內廣告;8、分眾傳媒
c、社會化媒體:9、微博;10、公眾號(小程序);11、媒體號(抖音號、知乎V等)
所謂自主安裝渠道,是指用戶主動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
1、應用商店
——正常來說,這個應該是獲客量佔比最大的渠道了。
主要工作是由產品方的商務同學將產品的安裝包上傳到各個不同的應用商店,待應用商店審核之後進行發佈,用戶就可以看到新版本並下載了。
一般安卓每個應用商店都有自己的更新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周四、五,這個時候需要及時將應用安裝包更新為更高版本(如果是同版本替換,則用戶手機不會顯示更新提示,那麼更新的用戶會少很多哦!),如果沒有及時更新,則有可能該商店會抓取其他商店的安裝包,造成產品渠道統計的混亂。
部分安卓應用商店不允許產品內包含應用下載、遊戲下載等業務,因為本身應用商店是靠推廣應用來收費的,而遊戲產品的客單價又較高,所以在提交安裝包審核的時候,記得要屏蔽不允許出現的業務哦!(至於之後什麼時候打開,就自己看着辦了)
appstore審核比安卓更慢更嚴厲,一般審核周期為一周(好像從17年底開始縮短為3天),可以提交加急申請,但是蘋果審核流程較為嚴格,一般不允許第三方支付等流程,所以也要做好屏蔽工作,如果被發現,直接打回重新提交
2、手機預裝
——常規獲客量第二大來源,尤其在低端手機上甚至比商店還高。
主要工作是由商務同學對接第三方代理或者廠商,在手機出廠之前就將產品安裝到用戶手機上。當你買到新手機後,看到上面默認的應用,就是手機預裝帶來的。
為人詬病最多的是部分預裝無法刪除,但大多數都是廠商為了推廣自己的應用。
3、線上活動
主要是指產品為了拉新而做的一系列線上活動。一般是由運營同學借勢熱點、或者構思有趣的活動,號召用戶分享出去,新用戶看到後被吸引,而進行下載安裝參與活動。
內容導向:通過有意思的內容吸引用戶(比如:雲音樂的年度盤點、懂球帝的中國隊刷屏等)
利益導向:通過現金或者其他物質獎勵刺激用戶(比如:趣頭條的收徒體系、直播答題、網易課堂的賣課減免等)
目標主要是拉新,包含下載產品、綁定手機、註冊賬號或者關注公眾號
4、線下活動
主要是指產品為了拉新而做的一系列線下活動。(這塊接觸不多,舉幾個見過的例子)
校園、商場、展會等地的一系列推廣(搭個檯子放個碼,送個禮物抽個獎)
地鐵掃碼族(你好這是我自己做的公眾號,請幫忙關注一下。。)
被動接收渠道,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被動接受到的一些其他產品信息。
5、網盟(廣告平台),這裡是泛指,因為網盟和廣告平台類似,都是由產品方的商務同學直接對接平台,通過廣告信息投放配置,讓其他用戶能夠看到無處不在的產品廣告,從而被吸引下載。
網盟:因為自己沒有盈利能力的站點,可以通過引入網盟的廣告進行流量變現,PC時代盛行,也就是你在各種中小網站上見到的小牛皮癬
廣告平台:其實就是網盟的加強版,主要指阿里媽媽、騰訊廣點通這類平台,他們會整合廣告主和媒體方,每天有大量資源的填充率,而且可以進行個性化投放(選擇目標用戶,而不是全量投放),並根據效果來計費(最近兩年興起的DSP形式)
喚醒聯盟:簡而言之就是很多家APP組成聯盟,然後互相拉起死掉的進程,達到應用進程的存活率,從而能夠做更多的事情。(這也就是為什麼你明明關閉了一個應用,它又能偷偷的在後台運行的原因,主要針對的是安卓系統,IOS?不存在的。)
6、搜索競價(商店競價)
PC時代一般通指搜索引擎競價,常見於百度、360,通過在後台配置搜索關鍵詞與所出的價格,當用戶搜索且命中該關鍵詞之後,按照價高者優先原則展示在用戶搜索結果內,一般是按照CPT計費
APP時代通指應用商店競價,在用戶搜索某個應用的時候,可以推薦相關廣告主的應用呈現給用戶,一般是按照CPT或者CPA計費
7、產品內廣告
主要是指出現在每個產品內的廣告,產品流量變現最基本的手段。按幾個維度劃分:
出現位置:啟動頁、首頁、詳情頁、信息流(feed)、推送等等
展示樣式: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等
一般產品內廣告,都是產品自有的廣告系統,或者是接入第三方的API或者SDK達到的。
8、分眾傳媒
主要是指線下的一些紙媒、建築、地鐵、公交廣告牌等等。一般是由商務或者市場同學去對接廣告主或者第三方代理,達到投放的目的,效果較難直接量化,需要有數據體系的監測。
社會化媒體,是指用戶在遊覽社會化媒體的時候,看見的一些官方號的內容。
9、10、11(微博、公眾號、媒體號)
這裡放在一起說,主要都是由產品方的市場或者運營同學維護社會化媒體的產品官方賬號,通過專業性或者娛樂性的內容去吸引用戶關注,從而讓發佈的內容有更大的曝光,從而間接的提升了產品的知名度以及後續的活動轉化。
微博:如偉大的安妮,通過漫畫建立龐大的粉絲群和口碑
公眾號:如新世相,通過一系列刷屏事件提升口碑
媒體號(抖音、知乎):如抖音上的海底撈挑戰,間接提升了海底撈的營業率和知名度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