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方面做好數據分析「廣告投放數據分析怎麼做」

互聯網時代,信息流廣告越來越多。而信息流廣告的投放以大數據測算為依託,同樣的數據,不同的解讀方式,在進行投放指導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那麼,如何正確解讀數據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事情。

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我們往往會面對這樣五種亂象。

從這3點進行數據分析,有效提高廣告投放效果

1、數據造假

最常見也最簡單的數據亂象是數據造假。

當廣告效果不佳時,為了應付廣告主,讓廣告主滿意,繼續進行廣告投放,投放方會對數據進行人為干預,從展現量到點擊量等都進行一番美化,從而促使廣告主繼續進行廣告投放。

而隨着數據造假的情況越來越常態,更多的廣告主開始對廣告投放進行監測。

那麼,當我們沒有對廣告投放進行監測的時候,我們要如何識別數據造假呢?

首先,我們可以了解,分析一下自己行業的行情,與同行業的數據進行對比。假如數據非常好,就需要詢問投放方,支持數據這麼好的理由是什麼?是創意非常好,還是定向特別准?更加得到的回復,考慮是否需要繼續進行投放。

然後,在了解投放背景的條件下,通過各個指標之間的耦合關係,對數據進行分析。

在數據分析中,各個數據並非獨立,而是相互影響的。比如,落地頁影響着用戶轉化,轉化率高,我們會認為落地頁設計的好。但是,如果轉化率非常好,進入落地頁的用戶卻幾乎不在落地頁停留,這顯然就是數據有問題了。點開落地頁就立即實現轉化的現象在信息流廣告中幾乎不會出現。

最後,我們還可以參考其他的分析方法識別數據。比如:日常的數據高峰期都在上班下班的時間段,某天在凌晨兩三點的時候卻突然出現了高峰,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對這個異常數據進行分析,了解它出現的原因。很多數據分佈都是有規律的,如果出現異常數據,我們就要給予重視。

從這3點進行數據分析,有效提高廣告投放效果

2、指標定義不一

所謂指標,就是說明總體數量特徵的概念。

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KPI投放指標,比如:通過展現量,點擊量,轉化率等作為指標,衡量信息流廣告的投放效果。

而指標的制定需要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才能夠確定。通常是對時間,地點,範圍等進行匯總後,計算出來的。

比如,電商通常有一個日活躍度和月活躍度的指標,雖然名字一樣,但標準有所不同。寬鬆的電商的定義是只要用戶點擊進入即可,嚴一點的定義是,點擊進入後產生購買了才算,更嚴的則需要用戶確認收貨後才算活躍用戶。因為標準不同,所以也就無法進行比較。只有指標的定義相同時,才能夠進行比較和討論。

3、隱藏關鍵信息

在別人想要說服你接受某個指標時,往往會出現隱藏關鍵信息的情況。

比如:某個公司管理層以標杆管理的方式為廣告投放定了一個KPI指標,說某某公司的ROI能夠做到1:10,我們做到一樣,甚至我們還比他好,所以我們也要做到。

但是,我們完全不知道同行達到這個結果的原因是什麼?是進行了大規模促銷,還是選擇了新的投放媒體?什麼都不知道,怎麼追趕超越?

不知道投放背景,只看見投放結果,就盲目跟進,會給優化師帶來巨大的工作困難。

同時,在數據報告中,影響指標的因素也是多樣的。比如,這個數據的增長是自然增長還是因為做了什麼活動?是價格原因還是品牌因素造成的?不同的因素,評估的標準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618期間,有個商家說自己的業績非常好,一天的銷售額高達六七百萬,這個時候,我們肯定會覺得他的這個業績非常好。

但他可能沒有告訴你,後續的退貨率高達25%。退貨率可以說是一個關鍵指標,賣出去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用戶接受並支付。忽略關鍵背景,只告訴你銷售額,這樣的數據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所以,在我們看見某個指標非常好或非常差時,不要急着下定論,搞清楚關鍵背景信息,才能夠正確解讀信息,做出正確決定。

從這3點進行數據分析,有效提高廣告投放效果

4、亂搞因果關係

昨天給大家分享的文章中,吸塵器以地毯作為關鍵詞,結果投放效果不好,這就是因為因果關係不成立。

我們在進行數據解讀時,往往只看到數據與數據的表面的聯繫,而沒有探究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繫,以至於將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混淆,做出錯誤的投放決定。

所以,我們在進行廣告投放時,單純地認定影響購買行為的是某個因素是錯誤的,我們要了解影響目標客戶的各個相關因素,找到最根本的因素,針對性的做出創意設計,才能夠使廣告信息更精準的投放給用戶。

5、以局部論整體

我們已經說過了,影響數據的因素非常多,但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往往看見一個或幾個變量後,就認為造成數據變化的原因在這一個或幾個方面,這樣的做法得出的結果通常是片面的。

對於投放效果的評估,我們要從多個因素進行考慮。

從對產品產生興趣,到對產品進行信息搜集,再到對產品品牌進行比較,最後產生購買,中間我們需要經過很多步驟,也會看到很多的產品廣告信息,並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但我們並沒有為這些信息買單。那麼,這些信息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嗎?

當然不是。我們一開始想要買這個產品就是受到了其中一則廣告的影響,也是在各種廣告信息的共同影響下,最終才會產生購買行為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購買決策並不止受到最後一個廣告的影響,媒介與媒介之間是有交互關係的。

做過電商投放的朋友應該會有這樣的經驗,一些ROI不高的廣告,我們覺得沒什麼用,去掉可以省些廣告費,結果發現原來ROI好的幾個廣告渠道突然就不好了。這是因為在用戶轉化過程中,不同的渠道廣告分別扮演者不同的角色。

有的廣告是為了打造品牌知名度,有的品牌是為了強化用戶的品牌認知度,有的是為了促進銷售,不同的廣告有不同的投放需求。

片面的評價某個渠道的投放效果不好,是不符合消費者的行為規律的。

所以,在進行數據評估時,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思考,看着這個廣告是否是觸發用戶產生購買行為的某個因素,如果經過分析後,發現確實無法帶來任何幫助,再考慮是否取消投放,不要單純以轉化率作為評估標準,草率決定。

從這3點進行數據分析,有效提高廣告投放效果

結合以上幾種情況,這裡分析3個數據分析的建議,希望能夠給各位朋友帶來幫助。

1、切勿預設立場

在進行數據解讀時,不預設立場是最基本的要求。

當我們在進行數據解讀時預設了立場,我們就有可能只統計自己想統計的,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無法進行更全面的數據分析。

比如:當我們認為開紅色小轎車的是女性時,我們看見紅色小轎車時就會關注司機是不是女性。在看見司機是女性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

但是,數據分析並不是用數據證明自己的既有觀點,而是從數據中找到KPI突破的方向和關鍵點。

所以,在進行數據分析時,一定要保持中立態度,保持嚴謹的行為習慣,客觀地對數據進行評價分析,洞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從營銷角度看數據

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我們要從營銷角度看待數據分析的作用。

在信息流廣告的轉化效果不好時,不要一味地從展現量,點擊量上找問題,要學會識別當下這個廣告行為有效的前提是什麼。

舉個例子:一個皮鞋代工廠的老闆,以銷售為目的進行信息流廣告投放,中間對信息流廣告進行了數次優化,投入幾萬塊錢,但最後的結果卻非常慘淡。

從投放來看,這個老闆已經把能做的都做到了,但就是沒什麼長進。

而從營銷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找到原因了。

皮鞋行業屬於一個產能整體過剩的行業,而這個老闆所投放的信息流廣告只是將產品鋪到消費者面前,這種方法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自然效果不錯,但現在這個商家的競爭者已經將自己的產品提前鋪到客戶面前了,論先來後到也是買他們的。所以,這個時候,單純的鋪貨是無法達到銷售目的的,只有經過調研分析,找到新的品類分化方向,搶佔市場,才能夠實現大量的用戶轉化。

從這3點進行數據分析,有效提高廣告投放效果

3、保持對數據的敏感

在數據既定的情況下,分析者對數據的解讀能力是影響數據發揮作用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分析者一定要對數據變化敏感,更要對數據變化背後的原因敏感。

比如:我們經常會看見一些APP在初期對用戶提供非常大的補貼,但有的APP越做越大,有的卻逐漸銷聲匿跡。同樣的做法,不同的結果,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

如果只看推廣初期的轉化分析,並不會有什麼收穫,因為結果是一樣的。但如果對用戶初次使用後的行為進行深度挖掘,我們會發現,凡是做大的APP,他的用戶都會自發轉介紹,主動為APP引流;而做的差的機會沒有這種情況,或者效果很差。

所以,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我們要保持敏感的好奇心,多問幾個為什麼:

為什麼產生這種結果?落地頁為什麼這樣設計?為什麼和預期相差這麼多?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只有比別人更快、更準確的找到突破點,才能更合理的運用這些信息,對接下來的營銷推廣活動進行指導,促進更高效的市場滲透。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8391.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12 11:58
下一篇 2025-01-12 11:5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