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了解教育產品經理「教育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

教育產品經理的成長增強迴路設計

再過幾天入行就滿5年了,在這5年里,我經歷了擇業、創業、失業、再就業等多種變化,但是不論是做小兵還leader,我始終認為自己還是一枚產品經理。從前在教育行業里,能用得起「產品經理」的公司並不多,因為僱傭1個產品經理,就意味着至少得僱傭3個技術和1個設計。但是隨着互聯網技術對教育行業的滲透,以及各類互聯網教育公司的崛起,教育公司的產品經理已經越來越受重視,所以藉此契機,我想與你分享一些關於教育公司產品經理成長的思考。

1、增強迴路概要

在這裡我將借用劉潤老師所講的」增強迴路「的理論,構建一個」產品經理成長的增強迴路模型「。

那麼什麼是增強迴路呢,簡單來說就是「越來越」。

小學的時候,我們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次考試的前十名都會上台受表揚,作為一個學渣,我從來沒想過能上台。但是有一次數學考試,那張試卷上的題目恰好是我之前做過的,於是我就鬼使神差的成了班裡的第9名,老師第一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我。這點燃了我內心的火花,為了能夠讓再次享受這種」榮譽「,我開始偷偷地努力學習,於是乎:

學習越努力,成績也就越好,

成績越好,受到的表揚也就越多,

表揚越多,學習就越努力,

學習越努力,成績也就越好……

你看這就是一條增強迴路,一次無意的巧合,開始了一個學渣的蛻變之路:「成績好——>表揚多——>更努力——>成績好」,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原因「都是上一次的結果,而每一個結果,又成了下一次的」原因「,這些」原因「或」結果「,我們在這裡統稱為」變量「。

2、個人品牌

在構建」增強迴路模型「時,我們首先要明確「目的」,也就是」期待的結果「,很明顯,對於一個職場人士而言,最核心的結果當然是「升職加薪」。因此,沿着這條因果鏈,我們可以倒推一下,是什麼樣的「因」,能夠導致「升職加薪」這個「果」的出現呢?

是「工作經驗」,還是「工作成績」?假如說是工作經驗的話,那麼在互聯網行業就不會有所謂的「35歲一道坎」的說法了,假如說是「工作成績」的話,那麼職場上,應該也不會有「埋沒老實人」一說了。所以,這兩點可能都不全面,對於一個產品經理而言,「個人品牌」才是最終導向「升職加薪」的原因。

什麼是個人品牌?簡單來說就是「你在同事、老闆、同行等人心智中,所佔據的某個定位」,對於產品經理而言,就是『工作能力強』且『好溝通』。記住,重點是「他人心智中的定位」,也就是說「你是什麼樣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他們心目中『是什麼樣的人」。所以,為了強化他人心目中’工作能力強』且『好溝通』的定位,你應該從以下2點入手。

2.1 將每一個成果都擺到檯面上

產品經理的工作成果,給人看來,不過就是「畫了幾張圖,標註了幾個字」。或許為了這「幾張圖和幾個字」,你已經做過數百次用戶訪談,調研過數十家的競品、推翻過數次原型。但是,抱歉,因為你給人看到的就是這些,所以這些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沒有難度且毫無專業性可言。

想要讓別人了解到產品工作的「專業」,你不僅要將」思維成果「提交上去,更要將「思維過程」展示出來。所以,在做產品的同時,你需要養成」撰寫報告「的習慣。一方面是鍛煉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另外一方面,更是要通過「文章「展示出自己的「專業能力」,並以此強化他人心智中的定位。

因此我建議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嘗試建立產品內刊,通過郵件組或者公司群,每周固定時間發佈報告,內容可以是:產品質量報告、競品觀察報告、行業洞察報告、用戶研究報告等;
  • 創建個人或小組的公眾號,打造團隊/個人的影響力,從內部作品裏,挑選內容對外輸出;
  • 以個人或小組的名義,向行業內的媒體進行投稿,藉助外界的槓桿,提高影響力;
  • 產品上線,可以有點儀式感,舉辦個內部發佈會,向公司同事」演示產品功能,展示產品效果「,將榮譽感傳遞到每一個合作者;

2.2 將每一次會議都打造成秀場

產品經理有許多協調性的工作,因此需要發起很多會議。優秀的你,應該學會把」會場「當成」秀場「,通過「會議「展示出自己的「溝通能力」,並以此強化自己在參會者心智中的定位。

產品經理開會,大多是為了獲得一個共識,而讓」多人「達成共識的方法,不外乎就兩種:第1種,先私下做雙邊溝通,形成結論後再舉行多邊會議;第2種,直接舉行多邊會議,在會議上直接做多方溝通。理論上來說,兩種方法所耗費的總時間可能差不多,但是第1種方法,在會議上帶給人的是一種「簡潔、明快」的正面體驗,而第2種方法,給人帶來的卻是「拖沓」、「無聊」的消極體驗,甚至可能因「衝突」而導致惡劣的體驗。

要知道,溝通能力是一個」抽象「的指標,所以人們只能根據」溝通過程中的體驗「來給溝通者打分。因此。絕大部分人會認為「採用第1種方法的產品經理」是優秀的,而」採用第2種方法的產品經理」是不合格的。

所以,你可以嘗試調整一下自己的溝通方式

  • 會前最好充分的準備,每次上評審會前,至少提前三天,私發產品解決方案給利益相關方;
  • 提高主動溝通頻次,在會前先做一對一溝通好,並根據反饋意見,修改解決方案,直到獲得基本統一意見,才召開評審會;
  • 會議中緊扣主題,發言盡量簡潔,能夠花1分鐘達成共識,就不要用61秒。

或許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但是,放到檯面上的金子更容易被發現。

3、工作成績

如果說建設」個人品牌「就是把」金子「放到檯面上,那麼是什麼在推動」金子「的產生呢?工作成績!工作成績是你在這個行業里的硬通貨,也是推動」個人品牌「的主要原因。

想要獲得出色的工作成績,你可以嘗試從以下3點入手:

(1)競品追蹤常態化

建立競品庫,持續跟蹤競品的動態,每周刷新1-2款產品,研究競品的變化和優缺點,並結合自己產品進行比對;

(2)產品復盤總結

在產品功能交付後,進行一次回訪,調研使用者的使用反饋,形成產品質量報告(形成文檔並分享)。然後內部再做一次產品復盤,對產品設計環節進行回顧,問問自己當時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否解決了,總結為何採用這種解決方案,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3)用輸出倒逼輸入

加入內部分享會,每周一次,主題可以是學習報告、競品分析、行業洞察、書籍分享等,給自己點壓力,強迫自己進行分享,從而倒逼自己進行學習。

新飛廣告做的好,不如新飛冰箱好,這個道理你應該懂得。

4、實踐機會

掘金人想要有所收穫,絕不是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乾等着,而是應該拿鐵鎬去探索。同樣,產品經理想要獲得出色的工作成績,就得主動尋找實踐的機會,挖掘機會的路徑很多,你可以先從這三個入手:

(1)從內部挖掘需求

你可以嘗試,定期主動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同事溝通,汲取他人的智慧和經驗,發掘被人忽視的潛在需求,尤其是做B端產品的同仁,部門同事就是你的直接用戶,可以直接與用戶做深層次溝通,是多麼令人羨慕的機會。

(2)進行外部用戶調研,探索新的增長點

做用戶調研,是每位產品經理都應該懂的常識,但並非每個產品經理都會用心去做,因此很多失敗的產品都是源於產品經理的傲慢。所以假如你是剛入職一家新公司,我建議你在上崗前先去做幾天一線運營,真實了解一下用戶的調性和習慣。

假如你已經入職,那麼我建議你定期做用戶調研,一般來說每周不低於1次。調研的主題可以是新需求的探索,也可以是現有產品的使用反饋,甚至可以是聊聊家常。調研的形式也可以有很多種,比如朋友圈調研、電話調研、微信聊天以及運營訪談等。

(3)積極響應需求,確保需求答覆不過夜

對於正式渠道來的需求(通過郵件等較為正式的方式),我們一般要求12小時內必須回復,並在48小時內,進行第一輪溝通。溝通後,整理成需求確認報告,以郵件的形式(或其他正式的方式)告知對方,確保雙方對需求的理解是沒有偏差的。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是,常常會被主動出擊的人搶走。

5、總結

」個人品牌「推動了」實踐機會「的提升,」實踐機會「又推動了」工作成績「的產出,」工作成績「又推動了」個人品牌「的強化。你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不論你在哪一個點上推動,最終都會反饋到這個點上。

一條清晰的增強迴路就浮出了水面:

個人品牌(推動——>) 實踐機會(推動——>) 工作成績(推動——>)個人品牌

增強迴路是一條環線,也是一條黃線,他為我們確立了一個邊界,只要不是推動」個人品牌、工作成績、實踐機會「飛輪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堅定的回絕。因為,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哪怕只是投入1分鐘,也是極大的浪費。

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在這條增強迴路上,每一條因果鏈上的結果都是滯後的,你前1天的努力,在之後1周,甚至1個月都看不到回報,這就是增強迴路的一大特點——滯後性。所以你得為一個「果」,設置多個「因」,然後埋頭努力,在享受」延遲滿足感「的同時,等待結果一個個的出現。要知道,亞馬遜的飛輪已經推了20多年,阿里雲的飛輪也推了10多年,所以你的飛輪打算推多久呢?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838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12 11:58
下一篇 2025-01-12 11:5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