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點簡介其模型流程「用戶角色模型創建流程」

一、什麼是用戶角色模型(用戶畫像)?

概念&作用

用戶角色模型是真實用戶的虛擬代表,通過一系列的真實數據分析,得出的目標用戶模型。模型通過抽象來代表複雜的現象,好的模型強調結構的顯著關係,弱化不太重要的細枝末節。我們要了解:用戶與用戶,用戶與期望,用戶與環境,以及用戶與產品之間的關係並且將其視覺化。

這裡的視覺化可理解為:海量的數據標籤(標籤化、數據可視化)。比如我們要統計每個用戶的行為特徵,細分到人口基本屬性、社會屬性、生活習慣、消費行為等信息,抽象出各個具體的標籤,賦予名字、照片、一些人口統計學要素、場景描述等,最終形成一個人物原型(personas)。

創建用戶角色模型的好處

· 與利益相關者、產品團隊在研發中拋開個人喜好,聚集在用戶動機和行為上,了解用戶深層次動機與心理;

(拋開個人喜好:產品團隊容易將自己的目標、動機、技巧代入產品設計中,這就是設計者心理模型)

· 避免設計陷阱,讓產品設計更聚焦,防止走偏,避免把過多的心思花在其他邊緣性功能上

(更聚焦、防止走偏:有人物模型為基準,團隊就能清晰的對功能進行優先級排序,以核心功能、解決用戶訴求的功能為主,可避免把注意力放在非核心且次要的功能點上。)

· 有助於為營銷活動、組織架構、客戶支持、戰略規劃及設計決策 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由什麼構成?

用戶角色模型--拒絕「我認為」的設計

顯性畫像:用戶群體的基本信息描述,如目標用戶的年齡、性別、職業、地域分佈、興趣愛好等信息,一般通過客服人員線上交流、用戶賬號數據、常關注的內容做判斷,間接獲取數據;

隱性畫像:用戶群體深層次的特徵描述,如使用產品的目的、解決什麼問題、偏好、訴求、場景、願景、使用頻率等。主要以問卷、訪談、意見反饋等方式直接獲得數據。

說到底,用戶畫像就是先對逐個有代表性的用戶進行特徵描述,然後對共性特徵進行提煉、分類,最終將用戶標籤化、數據可視化。

用戶角色模型--拒絕「我認為」的設計

二、用戶畫像構建的基本流程

用戶角色模型不是拿來既用、用完即丟的,而是建立在系統的調研分析、真實的數據統計之上得出的有力結論。

這裡要考慮用戶畫像的優先級,畫像一般會存在多個(多個用戶),通常一個用戶只能有一個,不能為擁有三個以上畫像的用戶設計產品,容易產生需求衝突,要分清楚哪些是核心用戶(既目標用戶、產品的支撐者),哪些是非核心用戶,所以我們的設計目標就是維護、培養、促成核心用戶。

同時要以適合產品團隊和項目需求為出發點,用戶畫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現實情況同步更新,現在我們進行四步畫像構成法:

用戶角色模型--拒絕「我認為」的設計

1、確定分析維度

用戶角色模型是針對特定產品或特定功能的,所以人物角色的分類一般是根據用戶的目標(用戶需求)、行為和觀點(行為傾向)進行。

舉例:

目標?什麼原因促使你使用該產品?解決你什麼問題?

觀點?產品中最喜歡的功能?為什麼喜歡?是否達到了你的預期?

行為?你最近一次使用產品做了什麼?用了多久?

下面以2個維度做參考:

用戶角色模型--拒絕「我認為」的設計

2、基礎數據收集

數據是有力證據,是構建用戶畫像的核心依據,在基礎數據收集方面,可以先列舉出構建用戶畫像所需要的基礎數據。

具體的思路如下:

用戶角色模型--拒絕「我認為」的設計

上面列舉的數據緯度相對比較多,在構建用戶畫像過程中可根據需求進行篩選。

這些數據有三個來源:相關文獻資料和研究報告、產品數據後台、問卷調研和用戶訪談,可以按照以下維度區分:

用戶角色模型--拒絕「我認為」的設計

(這裡涉及到用戶研究中重要的環節:用戶訪談、數據收集,將歸納為單獨的知識點於下篇文章分享,期待有你~)

3、分析建模

通過以上收集方式並成功採集後,下面開始對不同的角色進行分類(通常採集多個用戶做參考,如單個用戶可直接將其標籤化,然後套入完整模型中)

(1)先確定好產品屬性,按照用戶角色進行分類,比如外賣APP有:商家、消費者、騎手 三種角色,圖例:

用戶角色模型--拒絕「我認為」的設計

(2)然後將角色內的用戶身上觀察到的一些顯著的行為列出不同的幾組行為變量,例如:對產品的積極性、熱情度、學習能力、熟練程度、消費觀等。

(3)將訪談對象和行為變量對應起來

這裡就以電商產品為例,將用戶個性(行為變量)做成一個區間軸,再把訪談對象放到區間軸上面對應起來,不需要那麼精確,標出相對位置即可

注意:行為變量有兩種情況

· 一種是連續性,比如使用頻率的描述是:經常到從不

· 另一種則是非連續性,比如使用的平台:移動端、PC端

對這兩種情況,大家要視情況而定,圖例:

用戶角色模型--拒絕「我認為」的設計

(4)找出重要的行為模式

把對象映射完後,尋找在變量軸上的對象群。如果一組對象聚集在6~8個不同的變量上,這很可能代表一種顯着地行為模式,而這個模式是構角色模型的基礎,圖例:

用戶角色模型--拒絕「我認為」的設計

三、畫像呈現

找出行為模式後,畫像呈現即從顯性畫像、隱性畫像、場景和需求等方面,給用戶打標籤,並且增加一點描述性語言(描述人物行為和痛點,而不是描述解決方案),圖例:

用戶角色模型--拒絕「我認為」的設計

四、總結

(1)確定分析維度:當前產品處於什麼階段?需要什麼信息?

(2)基礎數據收集:對目標用戶進行訪談,收集相關數據

(3)分析行為模式:將訪談對象和行為變量對應、找出重要的行為模式

(4)整理並呈現畫像:描述特徵和行為,創建人物故事

聊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

Q:用戶模型做出來會不會有人看?它是不是設計者虛構出來的套路?

A:用戶角色模型是設計者通過用戶訪談和觀察得出來的真實用戶行為,是有真實數據為依據的,所以不進行大量的用戶調研,不為用戶建模,不去創建用戶模型,只知道意淫需求,說著「我認為該怎麼怎麼做」,都是一本正經地耍流氓。用戶研究、用戶模型是我們做好產品的基礎和風向標。

Q:用戶角色模型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做?

A:先確定目標用戶 → 對目標用戶進行訪談 → 訪談後再建立用於模型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8355.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12 11:58
下一篇 2025-01-12 11:5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