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 我在廣告公司學到的重要道理!
我從2006年進入廣告業,至今已在廣告公司待了13年。不論媒體環境和營銷技術如何變化,我始終相信廣告的本質是人性。
正如廣告大師霍普金斯所說,人性恆久不變。
廣告是一門洞察人性的學問。只有讀懂人心,你才能說服他們改變想法、實施行動。
在廣告業,有一句人盡皆知的名言: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
這句話是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說的,不過它是有特指對象的,羅斯福說的是阿爾伯特·拉斯克。
拉斯克曾做過美國宣傳部長,在投身政界以前,他是美國第三大廣告公司Lord&Thmas的總裁。
除了拉斯克以外,進入政府擔任要職的廣告人還有詹姆斯·韋伯·揚,他在二戰期間曾任美國戰時廣告委員會主席,負責通過廣告宣傳促銷戰爭債券、號召女性投入戰備生產等。
有句玩笑話說,政治學不過是廣告學的一個分支,所以你知道這是因為廣告人諳知人性、精於操控人心,而他們擔任的職務也集中在宣傳部門。
基於人性,我在廣告公司學到了這麼幾點重要的人生道理:
01
包裝和本質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心理學家約翰·B·沃森,曾經擔任著名廣告公司JWT的副總經理,他在廣告業做過一個開創性的實驗,是幫一個煙草客戶做的。
他將一群煙民集中起來,將他們各自最愛的香煙品牌去掉商標後放在一起,請他們品評。
我們知道,吸煙的人極其熱愛他們的煙,他們對於香煙牌子有很強的偏好、忠誠度,和強烈的感情,尤其是那些資深煙民,通常都會強調他們只選擇某某香煙的味道。然而,就是這群號稱非某品牌香煙不抽的人,在室驗中根本分辨不出來哪種煙是他們經常抽的。
當你口口聲聲說自己只習慣於某某香煙的味道時,實際上你根本就分不清味道,你只是習慣於外在的品牌罷了。
這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在做的事情,我們習慣於通過表象理解事物,做出判斷,是喜歡還是厭惡。我們甚至欺騙了自己,誤以為自己是基於實質做出的選擇。
為什麼第一印象重要?因為很多人根據第一印象就做出了選擇,是喜歡你還是討厭你。
如果喜歡你,他們就會在你身上發掘更多優點;如果討厭你,他們就會發現你一身都是缺點。對一個人內在的理解,不過是證明並強化了第一印象而已。
所以你要推銷某樣物品,或是推銷自己,光有內在的品質是不夠的,因為太多人習慣於根據表象而下判斷,主動追求內在價值的人是很少的。
普通人觀察和判斷事物,往往並不關心事情的「實質是什麼」,而是習慣於從它們「看起來是什麼」就遽下判斷。
隨着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健康,越來越多人把喝可樂視作一種罪惡,可口可樂備受衝擊,於是在2005年推出了零度可樂,用人工甜味劑替代掉糖。
儘管可口可樂公司一直宣稱零度可樂的口感無限接近原味可樂,但冠上「零度」二字,消費者就是覺得零度難喝,不買賬。
為此可口可樂曾做過這樣一次campaign,他們在一個電影院內,向每個看電影的人免費贈送了一大杯可樂。就像你在影院或是麥當勞會喝到的那種,紙杯、塑料蓋、插着吸管。
等到大家喝着可樂在影廳內坐下來準備看電影時,這時候屏幕上出現了可樂的廣告,提醒大家打開杯裝可樂的塑料蓋。
大家驚訝地發現,紙杯里並不是直接灌滿了液體可樂,而是藏着一個零度可樂的易拉罐,吸管就插在易拉罐了。你以為自己喝的是杯裝原味可樂,其實你喝的是罐裝零度可樂。
這時,屏幕上的廣告又說了,零度可樂的口感其實跟可口可樂沒差的(你看你們都沒有喝出來)。但是沒用的,你只要名字叫了零度、無糖,那就代表了口感差,消費者是很頑固的。
以貌取人的那麼多,好的皮相才是完美內在的最佳通行證。
所以你要埋頭苦幹,更要抬頭表現。既要提升自己的內在價值,也要懂得包裝和表現自己。
千萬不要覺得自己伯樂難遇,你長得就不像一頭千里馬,而是整天打扮得跟頭驢似的,又有哪個伯樂願意搭理你呢?
02
說服一個人要訴諸利益
而非理性
總體而言,人類是一種短視的動物。他們總是容易被即時可見的利益打動,卻很難被長遠的好處說服。
比如說健康。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講,健康都是必需,但你覺得大家真的在乎健康嗎?我們在生活中,總是經常做各種有損健康的事,比如抽煙、喝酒、熬夜、吃垃圾食品。
只不過這些行為對健康造成的損害,暫時不可見,而要在數年後、幾十年後才會顯現出來,於是大家都選擇了一時爽。
選擇健康,通常來說不是一個即時利益,而是理性而有遠見的表現。
正因為健康的好處無法即時可見,所以訴求健康總是失效。所以每個香煙盒上都寫着「吸煙有害健康」,無數人卻照抽不誤;每個酒瓶上都註明「過量飲酒有害健康」,喝醉酗酒還屢見不鮮。
從事廣告業十多年來,我看過無數的禁煙公益廣告,無論創意做得多少巧妙,多麼震撼,實際上卻是一點用都沒有。
著名廣告公司BBDO曾接過英國國民健康局的一個brief,他們希望發起一場大規模的反吸煙行動,針對年輕人進行宣傳,尤其是十幾歲的女生。
但我們前面說了,抽煙是一種強大的習慣,強調健康是乏力、無用的。據說,煙民的平均戒煙次數達到九次,哪怕是減肥的人失敗率都沒有這麼高。
那麼BBDO該怎麼辦呢?他們派出了廣告人,在市中心找了一家咖啡館,每天坐在最中間的位子上,偷聽四周桌子上年輕女生們的談話,然後一一記錄下來。最後他們發現,女生談論最多的話題是關於買衣服的、做頭髮的、化妝的、減肥的、整容的、唇膏粉底眼線筆、面霜眼霜指甲油……
這就是說,對於這些年輕女孩們而言,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她的外表、她看起來怎麼樣了。
於是BBDO做了這樣的廣告:吸煙損害容貌。吸煙會讓你皮膚黯淡、牙齒髮黃、眼角生紋、口氣變臭……這個廣告奏效了,容貌比健康,是更強大更顯而易見的利益訴求。
經濟學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理性人假設。每個人都會在市場上做出完全合乎理性的、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選擇。
但心理學的基本假設則是,人是非理性的。理性人更多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抽象假設,而現實中大多數人不過是憑藉激情和慾望活着。
如果你想說服別人採取行動、買你的賬,那麼你最好明確告訴他,他可以得到什麼好處、馬上獲得哪些切實可感的利益,而不是訴諸理性,告訴他,你應該怎樣怎樣。
這些內容是在「攬客魔課堂」里了解到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