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產品之前,我們應該知道,產品的需求是什麼?在哪裡?那麼如何做好需求分析,我們認為有三點必須處理好。

一、了解需求本身
需求是為了解決一定問題而被提出的,分析不當,後面的工作都會因此被拖慢,甚至是跑偏,可以從三個維度來了解需求本身。
首先,了解需求對象
換位思考,模擬角度去思考問題是需求挖掘的重要方法,當接觸需求時,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找出它真正的主人。
一般而言其分為四類:
用於解決客戶問題的用戶需求,
用於建設品牌或跟進競爭的市場需求,
用於解決團隊或企業自身問題的內部需求,用於解決由產品架構產生連帶問題的自身需求。

其次,定位需求場景
坐在電腦前,敲着鍵盤握着鼠標,這是PC場景,QQ、博客、優酷等產品的天下;拿着手機到處走,隨手敲文、發圖、發視頻,這是移動場景,因為新場景的出現才孕育出微信、微博、抖音等新的巨匠產品。
而百度正是錯失移動化的時代,導致如今尷尬地位——BAT名不副實,強行跳入下一代人工智能、物聯網的場景已屬無奈。
所以場景化去思考產品,決定細節的成敗。
最後,詢問需求本質
福特造車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用戶說他想要一匹更快的馬,但福特通過追究需求的本質,探測出用戶真正的需求在於用更短的時間到達目的地,於是福特造出了汽車。
需求被提出來有可能是個偽需求,也可能只是個表面需求,由於存在認知偏差,用戶並無法準確的描述出他們不知道的產品。
所以面對需求時,一定要多問幾次為什麼,在我們對用戶窮問為什麼後,興許能得到用戶真正的需求,5why分析法的理念在這裡可以得到很好的發揮,請善用它。

二、需求價值定位
解決需求的產生的價值得從兩方面說起,分別是用戶價值與產品價值,兩者區別明顯。
用戶價值,從需求者本身去衡量,即需求解決了用戶什麼問題,滿足了用戶的什麼層級期待感。
產品價值,從企業或經營者的角度出發,解決用戶需求後能否提高用戶粘度、帶動市場份額,最終給企業帶來什麼樣的利益。
需求的價值當然以用戶為中心,只有用戶的問題被解決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互聯網的博弈就是看誰能得到用戶的芳心,因此,市場的競爭也是用戶的競爭,如果抓不住用戶核心問題將會被對手超越。
也只有產生了用戶價值,才能帶來反哺性的產品價值。
但是只考慮用戶價值也是不合理的,做點產品、創個業,沒有盈利怎麼談持續發展,不圖那點錢怎麼有動力,考慮給用戶帶來價值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如何讓企業獲得價值。

三、匹配實現成本
想法最終需要落地,在開始的時候不談詳細的設計,但基本的可行性卻需要推演一下的,有幾個成本是需要了解下的。
1. 代替成本
用戶有多懶「惰」,需求就越多,但也是因為如此,用戶接觸新產品更多是被動式。
百度之所以錯過移動時代卻依然屹立不倒,就在於百度搜索在PC端早已深入人心,替代成本之高遠遠高搜索技術的壁壘。
2. 研發成本
不同於大局面的所有成本,這裡所說的更多是關於周期與研發部門的開發成本。
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小小的需求就是一句代碼搞定的事,天曉得背後是否會牽扯出一系列架構或技術瓶頸問題,最好與研發人員提前探討取經一番。

3. 市場成本
好的產品會說話,也可能是痴人說夢話,是產品就免不了需要推廣、營銷、與競爭對手相互切磋的成本,只要好的產品加上市場運營手段才能把產品推銷出去。
4. 試錯成本
一切理論都是推演的,只有走上市場接收反饋才是真實的,如果最終試驗結果證明最開始的想法就是錯誤的,那麼之前所付出的成本將付諸東流,這種風險應該在我們的承受範圍之內。
我們是需要去衡量投入產出比的,因為每一個決策都會影響整個團隊前進的方向。

說在最後
總結:了解需求可以從三個問題去質問:需求的目的是要做什麼東西?做了有什麼用?投入的成本是多少?
我們將產品工作拆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產品啟動、產品設計、產品研發、產品運營。
近期主要說說產品啟動階段,包括立意、需求分析、需求池整理、需求評審、立項。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產品,從開始的需求設計就是正確的,那麼,已經成功的80%。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