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玩轉搜索競價「搜索競價運營怎麼做」

做競價做到一定階段,不再是單純的操作、分析,以下內容,在於思路,預計5分鐘(祝大家有所收穫)

從和對手賣一樣的產品,做到第一。

再生產自己的產品,做到行業第一。

到重新定義了行業的解決方案,壟斷行業。

從創業的角度,我想為什麼我能從一個新人,在一個又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不斷做到第一,最終壟斷。

以現在的項目為例。

——別人看來,可能是產品創新,效果好,價格低···這些表象。

「嗯,你說的對。」

深入一點?」 ——因為我在這個大家都想空手套白狼的行業,做了一個外包需要25萬預算的APP,最後我花了6萬,4個月,搞定。

(當時的資料) (全套策劃、溝通、測試都是我自己做)

為什麼做它?」

——我從頭到尾都在追求一個東西,就像打靶追求靶心成績一樣,能跟競爭對手分高下,決生死。

利潤轉化率

平均從每個訪客身上賺的利潤,請默念10遍。(並背誦全文

重複一遍,平均從每個訪客身上賺的利潤。

它代表一個賬戶在某類詞中的競爭力。

和投資回報率ROI不同,它不受點擊價格影響。

舉個例子~

比如我現在一個月下來,平均日訪客1000,日純利潤5000,我的「利潤轉化率」等於5000/1000=5塊錢

(注意:不同計劃、單元,不同詞性都要單獨分析,為了方便解釋,我就當成一類。) 這是排名高的賬戶,占第一。還一個排名低的,先不管它。

接著說。 我的平均訪客利潤,5塊錢,就是說——我能承受的點擊成本極限就是5塊! 好,明着來。

兩個賬戶,出價5塊和4塊9。 實際消費到不了這個價,而且我有了最多的訪客,高周轉率,所以總的利潤還不錯。

一個月下來,連3塊錢都到不了,因為我的對手們,到3塊錢就開始賠錢。

最後只剩下一個,喝點剩湯。 他也知道爭不過我,把價壓的很低了。

一月後我把價降到一半,還是第一第二。

重點來了

我剛開始測試的時候,排第二第三,成本就到了1.6左右。

現在穩定第一,反而在1.3上下。

算是意外收穫,也可以叫做: 壟斷的福利,付出短期的低利潤,換來長期的暴利。

如果你和我暗着來?

我能打的你網站全天死機。

我能… 我能… 哼!

現在我調賬戶就兩種。

一種攻擊模式,有人想進來插一腳,好,先和我比比,你行你上,不行就讓一讓。

一種防禦模式,沉迷賺錢,無法自拔。

(這是在我把「利潤轉化率」做到極致後的結果,請勿模仿)

不然呢,今天你調調價,明天他調調價,我陪你倆過家家呢?

當然,咱本事不夠的時候,該調還得調,但千萬別以為這就是競價的主要工作。

這是一個轉化率致勝的時代,利潤的轉化率。

·為什麼商超一樓都是賣化妝品、珠寶的?

因為這個品類有最高的利潤轉化率。

·為什麼XX牌子的櫃檯能開在最好的位置? 因為它的產品有最高的利潤轉化率。

競價就是餓狼搶食遊戲,人越多,利潤就越小,最好就是,通吃,也叫壟斷。

(壟斷競爭:以自身絕對優勢,用短期的低利潤,贏得長期的暴利。)

一定,要有,自身,絕對優勢

沒有怎麼辦?甚至不知道怎麼去打造絕對優勢?

我開始也沒有,摸着石頭過河,做到今天用了6年。

只要你上進,去學、去想、去做。 比如我手機頁面的一個小細節,不同字號大小的影響,我會研究貼吧、知乎、寶寶樹等這些文字型APP,分析他們的字號大小,能反覆測試半個月,最後證明字號對訪問時長、跳出率、最終的轉化,確實有影響。

就一個小細節,也能讓我「利潤轉化率」高一點點。

整個競價系統有N個重要環節,N個細節,幾十個高一點點加起來,競爭對手就瘋了~

你可能會想,這不現實!

第一, 這個利潤轉化率,分兩部分,競價只帶來諮詢。

之後的成交,是客服銷售的工作,和我沒關係啊!

甚至說,賺不賺錢那是企業和產品的事,我也決定不了啊!也對,也不對。

你看完上面的案例,還不知道競價的生死線在哪么?

比如,1000個訪客,你的諮詢率30%,對手20%。提高10%。

你300個諮詢,對手200個諮詢。

諮詢量和成本數據都很漂亮,很棒棒。

但成交率你10%,對手20%。你低10%。

你成交30個,對手40個。

價格一樣,你的利潤就少25%。

就因為這25%,對手就能在你上面,甚至2個賬戶壟斷,把你逼走。雖然成本高一丟丟,但拿走了流量大頭,高流量、高周轉率,依然能保持總的利潤不錯

有利潤,就有錢去投入、創新,越做越好。

而你的市場慢慢被縮小,喝點剩湯。 你冤不冤?

所以,銷售和產品決定了競價一半的競爭力。

如果你的對手,沒看到我這個回答,那你倆無非爭個排名高低。 PS:再牛逼的競價,也很難悟到這點,像我當初只想着怎麼少花錢,多點諮詢。。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相信你也一樣。

但自己創業成功,多次成功,並且壟斷行業後,升級到了「老闆思維」,才可能會悟到。哈,又吹牛逼了~

但如果你的對手看到了,正巧「利潤轉化率」比你高。

那最後喝剩湯的人一定是你。 反過來,你也能讓對手出局。

一個厲害的競價,就是「半個老闆」。 除了競價本身。 你還要懂得行業的抓手在哪,消費者的痛點和慾望是什麼。 你還要掌握產品在不同細分市場中,怎麼精準卡位,跨級碾壓對手,打造絕對優勢。

你還要學會布置對話場景,讓客服、銷售,怎麼承接轉化頁,最優話術,攻心成交。 ··· 環環相扣。 而不是單純看誰賬戶關鍵詞又多又精準,誰質量度高,誰數據分析做的好,誰頁面做的漂亮,誰創意寫的牛逼,這些只是競爭力的「環節之一」。

所以說,一個厲害的競價,出來創業的成功率,秒殺任何人。 但如果你就混個輕鬆,拿個死工資,公司倒了大不了換一家,那當我放了個屁… 如果你想加薪,想升職,想創業,當老闆。 就聽我的。

第二, 有一部分,應該是大部分人,認為統計不到。

難在關鍵詞詞性不同,少則上千,多則上萬個關鍵詞,要做分類,追蹤,和對接。

對接諮詢數據很容易,但對接利潤,有點難。

有點難,但可以做到。 每個行業情況不一樣。

以前做競價託管的時候,教育、醫療、機械、招商、電商、生活服務,甚至農產品,賣家庭影院的,我都做過。

利潤去問領導,如果不跟你說,就給他看這篇回答,我給你打包票,只要他不是個智障~ 也用不着每天分析,每月、每次整改工作後,做一次就行

只要成功分析過一次「利潤轉化率」,怎麼比喻呢。

就像會顛勺的大廚,會漂移入彎的車手,有「掌控感」,和從來沒有過的「底氣」。

現在做個小總結,我先說一句。

未來,能夠真正提升個人賺錢能力,企業盈利能力,贏得競價之爭的,一定是把「利潤轉化率」當作核心目標。

你想想,現在企業競價部門的考核。 考核諮詢量。 並沒錯,只是不夠對。 比如用「諮詢量」做數據分析:

如何做好搜索競價

(當初把波士頓矩陣用到競價的,我應該是第一個,吧?)

明星:諮詢多,但成本低,是我們優勢業務,要加大投放,甚至壟斷。

奶牛:諮詢高,成本也高,先穩住,再優化。

問題:諮詢少,但成本高,有問題,先停掉再分析。

瘦狗:諮詢少,成本也少,屬於雞肋,先不管。

接下來分析:

為什麼明星詞這麼好?我們絕對優勢在哪?怎麼擴張?

為什麼問題詞這麼差?

哪個環節不匹配?

奶牛詞怎麼優化?

瘦狗詞怎麼處理?

···

換成「利潤轉化率」再分析:

你會發現,接近一半的數據錯了,本來按「諮詢量」,是明星詞;換成「利潤」,可能就是問題詞。

害不害怕?

數據錯,後面的工作就偏了。

至少,你沒看到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在哪。

還自己挖了N個「看不見的窟窿」,燒錢的窟窿。

用「諮詢量」和「利潤轉化率」去分析。

就像打靶,打中靶,和打中靶心,差着老遠老遠了。

如果考核「諮詢成本」,更沒譜。

本來經過你的努力,核心的「利潤轉化率」是上升的。

但點擊單價上漲,導致諮詢成本上漲,你就慌了。

這什麼情況!

考核其他的更虛,就不說了···

如果你正在用以上「打靶式」的考核,不用急着找領導反應,吐槽,因為沒什麼用,給自己一段時間,先做出成績再說。

很簡單,給他看這篇回答,我給你打包票,除非他是個智障~

——像老闆一樣思考賺錢,運作數據,精準營銷,這才是正宗的「競價范」

這是我們競價人的第一課,定義工作目標——效化。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442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07 18:28
下一篇 2025-01-07 18:2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