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廣告投放形式及技巧「廣告投放方式都有哪些」

傳統的廣告投放渠道,比如電視、報紙、雜誌、街邊的廣告牌等等,是在「注意」層面做廣告,你只是把廣告展示在那,但並不知道用戶到底看了沒看,感不感興趣,更不知道他到底買沒買,投放效果是沒法衡量的,所以一定有一大部分廣告費會被浪費掉。

而現在的互聯網時代,除了「注意(Attention)」層面,你還可以上升到「興趣」、「願望」,甚至「行動」層面來做廣告了,因為人們的行為數據可以被記錄下來,廣告效果就可以衡量了。

那具體怎麼衡量呢?

在「注意」層面的廣告,比如網頁的banner位等,你可以按展示次數來付費,在廣告術語中叫做CPM(Cost Per Mille),也就是向每千人展示的費用。

通過按展示付費來投放,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看到你的廣告。

但這個和傳統的媒體廣告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只不過把過去線下的廣告位搬到了線上,並不是每個注意到你廣告的人都會產生後續的行為,你還是會有一部分廣告費被浪費了。

展示位廣告。這種廣告可以注意兩點

(1)根據產品的用戶,選擇合適的app精準投放。

比如app的展示位可以投放一些和書有關的,或者和商務人士使用工具有關的廣告。

凱叔講故事的展示位可以投放一些和母嬰用品有關的廣告。

(2)這類廣告的展示時間大多在3-5s,並且主要以圖片的形式展示。所以要把產品的特點和優勢盡最大可能依附在圖片上,在圖片美工,排版,格式等方面下功夫。爭取在這短短几秒鐘給用戶留下深刻的印象。

廣告投放的幾種方式,另一半的廣告費真的砸水面了?

信息流廣告

那如果我只想投放給對我產品感興趣的人呢?

你可以按點擊次數來付費。這就是CPC(Cost Per Click)。用戶點擊了你的廣告,說明他至少對你的產品產生興趣了,他是你的潛在用戶。

按照點擊次數來投放廣告,相比按展示付費,更加精準。

這時你所有的廣告費,都花在了潛在用戶身上。

谷歌搜索的上下文相關的關鍵字廣告等,採用的就是這種「按點擊付費」的模式。

這類廣告是沉寂式的,把廣告作為產品,那麼最能提高靜效力的一定是標題。所以一定要根據老師之前所說的在標題上下功夫。只有標題吸引人,有點進去進一步了解的慾望,你的生動有趣走心的內容才能能有用武之地。

搜索廣告

那如果我只想為那些我真正的用戶付廣告費呢?也就是投放的實際效果來付費,這就是CPA(Cost Per Action)。

這時的投放效果就更加精準了,你所有的廣告費,都是在為最後的結果買單。

具體舉例來說,投放的實際效果可以包括:

CPD(Cost Per Download):按 App 的下載數計費;

CPI(Cost Per Install):按激活 App 的數量計費;

CPS(Cost Per Sales):按完成購買的用戶數或者銷售額來計費,等等。

數據分析在這一部分顯得尤為重要。賣家需要根據自己產品的特點,再參考購買這類產品的買家最常使用的關鍵詞,綜合的找到一個適合的關鍵詞,提高轉化率。

廣告投放的幾種方式,另一半的廣告費真的砸水面了?

我認為,從CPM到CPC到再到CPA,其實就是一步步降低廣告投放成本的過程。

CPM,本質上是為曝光付費。品牌把自己曝光於擁有海量流量的網絡世界中,從而獲得銷售與轉化。但這些流量中,既有「有效流量」也有「無效流量」,這註定有一半廣告費是付給無效流量了。導致這樣的投放成本很高。

而CPC,本質上是為有效流量付費。能點擊廣告的用戶必然是目標用戶,他們才是廣告的主要曝光對象。又因為無效流量的「不點擊」,也就被無情的過濾出去了。這使得投放只針對「有效流量」,讓投放成本顯著降低。

那CPA呢,當然是為「轉化率」付費。有效流量就一定有價值嗎?不一定,因為有效流量也可能不夠買你的產品。你把廣告曝光給「只點擊不夠買」的有效流量,同樣浪費了一部分費用。所以,CPA直接為轉化率負責,有效流量還不夠,最重要的是有購買行為的那部分有效流量。而這進一步降低了廣告投放的成本。

因此,從CPM到CPC到CPA,其實就是品牌商的關注點從「流量」到「有效流量」,再到「轉化率」,從而一步步降低廣告成本的過程。最終達成「低成本達成更多轉化」的目標。從AIDA來看人際關係和社交。

廣告投放的幾種方式,另一半的廣告費真的砸水面了?

到一個雞尾酒宴會,與其和每個人都淺嘗即止,不如找到真正的對象,投放你的廣告——注意力。

宴會中,第一輪通常是自我介紹,透過雙方共同朋友、東道主來認識彼此。細心的主人會挑對象介紹,讓工作或興趣上相近的人自然聊起來,這樣就將注意力投放到「A」,注意你的人身上。接着注意到對方的彼此會深聊,有「I」興趣是前提,如果你的專長是高爾夫球,而我是打桌球,彼此要能有興趣才能繼續聊。

到了宴會的後半部,基本上只要將心力放在「D」對你有渴望,和「A」想有進一步動作的人身上。包括工作的合作、私下約會等等,將注意力聚焦在這類人身上,收到的效益最大。

任何系統 (無論是廣告投放 還是學習練習 還是人工智能阿爾法狗的自我迭代 )走向高效的前提就是形成反饋的閉環。只有形成了閉環的反饋機制 才能進行自發的自我迭代並逐漸尋求最優解。

對於投放廣告來說 CPM也好CPC CPA也好,相比於傳統廣告投放 其實核心進步就在於形成了「反饋」的閉環 「M」、「C」、「A」 就是對廣告投放的反饋。

形成了這個閉環 投放者就能切實並且及時地知道此廣告投放的實際效果 並可以根據反饋效果 對下一次廣告進行改進並不斷迭代 循環往複以尋求最終高效的和真正適合自身的廣告投放方式。

在學習和練習方面 我要說我的體驗:12月初我閱讀了《刻意練習》這本書後獲得了巨大的感悟 經過整理提煉後在公司內推廣使用這套思維方法

其核心理念也是設立一個象徵著「正確」的導師 在每一次練習後 給予*及時*、*正確*的「反饋」 使練習者能夠迅速地根據反饋制定改進方案 而後重新投入練習 不斷迭代。

這個方法一經執行 我們公司員工在月末例會中都明確表示各自的業務進步速度明顯加快

這其實也就是「反饋閉環」所引發的高效迭代的威力。

我朋友加盟了一個快餐品店,總公司贊助某衛視的一個綜藝節目,代言人是節目主要嘉賓,每期節目主辦方都會給產品各種方式的軟廣告宣傳,這個屬於CPM。

對於這種模式,公司就是衝著7次法則去的,畢竟那個綜藝節目的收看人群比較大,而且有12期。

他作為一個加盟店,能夠投放廣告的地方就是兩大外賣平台,通過他的「店鋪推廣」功能,對因推廣而點擊進店的顧客的點擊數單價進行競價,競價越高,排名越靠前,因此曝光數會增高,點擊進店數會增高,最後購買的次數會增加。

因為同類產品很多,這種方式提高排名,被點擊進店收費的人數會增多(每日每個顧客最高記三次點擊數),也就是文中提到的CPC模式。這種效果比較好,轉化率在50%以上。

還有就是參與外賣平台不定期推出的活動,它會在首頁有一塊位置,專門展示參與活動的店家。這個屬於CPS,平台通過成交金額提成。這種轉化率更加高,因為有活動參與,大家都覺得撿便宜,購買人數較多。

也就是俗話說的薄利多銷。

廣告投放的幾種方式,另一半的廣告費真的砸水面了?

做天貓女裝店鋪的,平時就是在淘寶直通車上投入的最多,在現在的競爭態勢下,想要直接通過付費來盈利已經非常難。

現在的CPC廣告主要的目的是2個,一個測試,測試款式,測試圖片是否符合客戶的需求,款式不好就不做大批量生產,圖片不好就進行調整拍攝。

第二就是通過付費的廣告對產品產生正反饋,比如銷量和評價的積累等,從而能夠觸發淘寶的搜索引擎給與更多免費流量。

如今用戶的習慣逐漸從主動搜索的人找貨,由於大數據的加入,慢慢變成類似猜你喜歡的貨找人形式,在廣告的投放上雖然還是CPC的形式,但是不再以用戶搜索的關鍵詞為入口,而是以各種用戶的屬性標籤和行為標籤來區分,匹配客戶和產品。

隨着數據化越來越深入,廣告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投入的競爭,還是基於用戶數據理解上的精準度的競爭。我們是做櫥櫃行業的,目標客戶是國外2B、2C的客戶。渠道包括平台、谷歌、社煤等。

廣告投放的幾種方式,另一半的廣告費真的砸水面了?

平台:主要是阿里巴巴、速賣通,這類平台對價格很敏感,我們是高端定製產品,轉化率只有2%左右。

谷歌:搜索廣告、展示廣告、gmail廣告都有投放,目前做的是CPC, 定位的目標人群還不夠精準。如果有CPA的付費方式,效果應該更加好衡量。

社煤:信息流的廣告方式,但也面臨目標人群不夠精準的困境。

從事外貿電商,谷歌和Facebook廣告投放。

數字廣告最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效果可衡量。谷歌有分析工具提供非常具體的點擊來源分析,例如用戶是通過點擊哪個關鍵詞到達了某個具體的landing page,在網站停留了多少時間,做了具體什麼動作(瀏覽,進入其他頁面,產品是否購買,加入對比等)。

知道這些信息後我們再分析數據做更有針對性的千人千面營銷。比如訪客進入網站將產品加入了購物車,但是沒有付款,那麼我們會將這些客戶提練出來做remarketing廣告。

Remarketing廣告我們會設置更有力度的優惠,刺激他們完成付款這一動作。

在如今的時代,廣告的傳播形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讓人應接不暇。是時候去重視產品本身的勢能了。當產品可以和廣告畫上等號,就可以充分的獲得贏得媒體,對增加轉化率和復購率很有好處。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406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07 18:26
下一篇 2025-01-07 18:2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