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里提到的社交產品皆指陌生人社交產品,為了方便大家閱讀這些思維碎片,在這裡列個提綱:
1、重新理解社交產品
2、回看付費社交的本質
3、先了解用戶,再去做產品
4、重視行為數據,「輕視」結果數據

1
重新理解社交產品
讀過我其他文章的同學一定知道,我在以往的文章里反覆提到和強調「社交的本質是鏈接」,是幫助人與人建立起聯繫,形成關係,最終沉澱出關係鏈。
但是經過自己一段時間在社交領域的摸爬滾打和思考沉澱之後,我覺得自己以前的理解就像是說了一半的話並沒有說完,需要去進行思考上的迭代升級。
社交產品幫助用戶建立鏈接,是的,沒錯。可是用戶為什麼需要建立鏈接呢?鏈接對於用戶來說有什麼意義呢?在之前的論述里並沒講清楚,講明白。其實回答了這些問題,也就真正回答了到底什麼才是社交。
用戶之所以需要建立鏈接,是因為他們需要進行供給和需求的置換,他們需要通過鏈接找到與其置換社交資產的對象,所以社交的本質上是社交資產的交易。說low一點就是,你饞我的身子,我饞你的票子,各取所需。
社交產品本質上就是一個交易平台,所有!強調一遍!是所有社交產品都是在做荷爾蒙生意,不管你是陌陌、探探、soul、小迴音、uki其實都是在吃這口飯,只是路徑上和方式上的實現有所不同,使得用戶在感知上和認識上產生了差異。
順着說下去的話,社交產品經理做的大部分的工作其實就只是在扮演着荷爾蒙搬運工的角色,通過產品流程和功能設計幫助女性去傳遞荷爾蒙,以及幫助男性去收集荷爾蒙,最終促成社交交易的達成。

2
回看付費社交的本質
由於自己現在所從事的項目是一款輕付費的社交產品,所以這段時間自己對付費社交又有了很多不一樣的看法和認識。
提到付費社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色情、有償服務和各種擦邊球,因此很多人,包括一些社交行業的產品經理都嗤之以鼻。但是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大家的關注重點全都放在了付費上,卻忘了社交。
前面都說了,社交是一種社交資產的交易,既然是交易,這買賣就就可能無法一鎚子達成,或者說存在交易失敗的風險。尤其是在當下國內男女比例116.9:100,男性比女性多3000—4000萬的大前提下,女性本身就成了社交場景下的稀缺資源,男性在跟稀缺資源做交易的過程中,除非自身社交資產尤為突出,否則就只能處於一種被挑選的弱勢交易地位。
不管是在探探還是soul,這種現象都很突出,探探里普通長相的女生都會收到上萬個喜歡,soul更不用說了,活生生就是個大型舔狗公開處刑現場。
正因為在這樣的社交現狀下,男性永遠處於一種相對弱勢地位,很多男性這一輩子其實很少能獲得異性的青睞,所以隨着時代不斷地發展和進步,付費社交的必然性就愈發凸顯。
之前看過一個數據,就是說單身男性會喜歡上60%的女性,而單身女性只會對6%的男性感興趣,所以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更簡單。
首先付費的目的,尤其是輕付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去賺錢,而是為了去改變男女社交之間地位的不平等性,去撬動女生的主動性。
其次付費實際上就是在變相地增加男性用戶的社交資產,促使雙方更好的達成交易,讓女性用戶願意跟你聊天,讓交流和關係變得更加融洽。
不過,可能有的人就會認為,付費的前提會讓聊天變得更像是一種服務,更具有目的性。
其實並不全是這樣的,通過觀察我發現合理的控制付費金額門檻就能夠緩解這種擔憂:
首先,錢壯慫人膽,付的錢越多,男性的目的性越強,越容易用下半身思考,但是合理的付出則會壯膽的同時約束男用戶的行為;
其次,付費社交並不會影響男女社交的過程和結果,尤其是女生,很容易在長時間的交流中投入感情,所以付費只是撬起聊天開始的鑰匙,不會影響到正常的社交體驗。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優越的物質條件會讓你,更受女孩子的歡迎,一旦女孩子願意跟你深入了解熟悉起來,她對你的感情就會慢慢積累,之後物質條件就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了。

3
先了解用戶,再去做產品
我老闆說的很對,很多人互聯網做久了,就容易忘掉互聯網本質上做的其實是服務行業,跟傳統服務行業相比,互聯網優勢就不言而喻了,但自身也帶有天然的劣勢:任何的服務行業都是直接跟用戶打交道的,跟用戶零距離接觸,解決用戶的問題,滿足用戶的需求,而互聯網從業者雖然服務於天南海北,海量的用戶,但是卻是離用戶最遠的。
所以做互聯網產品更應該去積極地接觸用戶、了解用戶。讀過我之前分析騰訊產品心法的同學,應該記得騰訊產品心法第一章就是講的用戶,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產品經理需要去定義用戶、接觸用戶、了解用戶、變成用戶。
而產品經理去了解用戶的方法就是做用戶調研,在我之前的工作經歷這一塊其實比較薄弱,很多時候產品的需求都是老闆提出,領導拍腦袋,然後我們閉門造車出來的,對於了解目標用戶和使用用戶的需求其實做的並不是很好。
這其實也養成了我的一些不良習慣,就是在接手一個新的產品,新的業務的時候,往往自己只是把重心花在了,了解產品或者業務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看看以前的案例或者踩過的坑就直接開始上手幹了。後來被我老闆喊停了,讓我千萬不要着急去做東西,而是應該花更多時間去了解現有的用戶,知道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再去做產品,這樣做出來的產品才可能是被用戶所接受的,更何況是做社交產品,就是跟人和人性打交道的事兒。
所以在新的工作一開始,我首要做的就是設計一套符合我們項目現狀的標準化用戶調研流程和方案,這個下次可以單獨用一篇文章來和大家分享,之後就是建立起產品需求反饋、收集和記錄管理文檔,然後根據手上積攢的這些東西再去開展工作。
4
重視行為數據,「輕視」結果數據
用戶都聊到了,自然不可能不去聊數據吧,畢竟這兩個都是支撐產品經理開展工作的重要部分。
其實文章後面兩點,算是自己這兩個月工作對自己過往產品工作的自省吧。可能是受到之前公司整體環境的影響,自己對於數據的認知很淺顯,把更多的關注放在了什麼留存、轉化、充值這樣的結果數據上了。
當然關注這些結果數據肯定是沒錯的,不過它們僅僅只能告訴你高了還是低了,好了還是壞了,可以幫助決策者作出決策,但是沒辦法告訴你究竟是為什麼高?為什麼低?為什麼好?為什麼壞?
所以對於產品經理來說結果數據是最沒有意義的,畢竟大多數產品經理其實扮演的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角色,而這些問題就出在用戶的整個行為動線上各個環節的轉化之間,所以關注用戶的這些行為數據,或者說重視這些行為數據,對於產品經理的工作來說才是最有幫助也是最有意義的。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