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招股書,擬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如若上市成功,嘀嗒出行或將成為中國共享出行第一股。
嘀嗒出行於2014年成立,是國內首個主營順風車業務的出行平台,自成立起便一直不溫不火,因為在此之前出行行業早有強者盤踞——滴滴在網約車市場的收購戰打得火熱,傳統的士也佔據着出行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不過,隨着嘀嗒出行業務擴大,2019年嘀嗒出行以66.5%的份額佔據順風車市場份額第一。憑藉前兩年風光的營收表現,嘀嗒踏青而行,擬於今年年初上市。看似前景大好、時機正恰的時刻,那麼嘀嗒出行果真能夠輕鬆上市嗎?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搶跑IPO背後的緊迫感
2018年始,嘀嗒的業績突飛猛進,原因在於勁敵失手了。彼時,行業「霸主」滴滴因接連發生順風車安全事故而遭到輿論譴責,並被監管部門要求將順風車業務全面下線整改。這給專營順風車業務的嘀嗒拋出了一個大展身手的好機會,在短時間內嘀嗒迅速積累了大量用戶,並在順風車市場中獨佔鰲頭。
不過而今滴滴順風車捲土重來,嘀嗒出行面臨新的市場挑戰。
一方面,滴滴順風車正逐漸在各地市場回歸。2020年滴滴順風車已陸續在全國300個城市重新上線試運營,並在2020年6月23日起恢復跨城服務。網絡數據顯示,相較試運營初期,目前每周選擇順風車出行的車主、乘客數量都增長了數十倍。
為了保持市場佔有率,嘀嗒加大了對順風車用戶的補貼。據招股書顯示,嘀嗒出行2020年上半年對乘客用戶的補貼費用達0.37億元,占其銷售費用的比重由2019年的20.5%增至46.1%,是2019年同期的14倍。
可見滴滴的強勢回歸給嘀嗒帶來了巨大的「威脅感」,行業巨頭的再次崛起意味着越來越多的資源將被整合,市場競爭的號角也被吹響,這場「燒錢大戰」迫使嘀嗒急切需要資本市場的助力與加持。
另一方面,「薄利」的順風車業務無法維持長久的「生計」。網約車與順風車的區別就在於前者以盈利為目的,後者以共享為核心。順風車之所以能夠得到發展,最大原因就是對於乘客用戶來說比網約車更低廉的打車價格,因此順風車相比網約車抽成的比例更低。
據了解,滴滴順風車的抽成為10%-15%,快車的抽成則是27%-30%。而沒有快車業務、順風車也僅靠抽取5%信息服務費的嘀嗒來說,這一點利潤並不足以支撐企業的長遠發展。
加之嘀嗒出行除順風車業務外,智慧的士服務還在拓展階段,並無其他營收「援手」。智慧的士服務致力於將傳統的出租打車網約化,進一步降低依靠「招手即停」傳統的士邊開邊找乘客產生的空駛率。
而智慧的士服務業務範圍的擴展、後台系統的維護升級,都需要資金與技術的投入。智慧的士服務是依靠微信小程序與平台App大數據結合運營,為此嘀嗒出行開發了鳳凰的士雲平台,用於的士公司使用的車輛管理工具。目前,嘀嗒已與西安交通部門及的士協會開展智慧的士合作,該模式已在西安正式運行,還準備將該模式擴展至潘陽、徐州及南京等城市。
行業的競爭壓力、企業發展的自身需求都在這個節點催促着嘀嗒需要加緊融資。即便成功登陸資本市場,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嗎?
競爭激烈壓力猶存
面對眼下的市場競況,嘀嗒的生存空間正在逐漸縮小。
滴滴重新上線的順風車業務,加強了對用戶與車輛的審核,在乘客服務方面也增設了許多安全性的新功能,滴滴正在逐步恢復起老用戶的信任,吸收更多新用戶。數據顯示,2020年7月滴滴出行活躍用戶數為6543.13萬人,較2020年1月增加了2342.39萬人;而嘀嗒出行活躍用戶數為621.93萬人,較2020年1月減少了479.95萬人。
或許是對於自己「隱退」期間的市場變化看在眼裡,滴滴在恢復順風車運營的同時開發出主打低價快車服務的「花小豬打車」,這無疑削弱了順風車因低價而受到歡迎的優勢。
易觀千帆發佈的《2020年11月移動APP TOP 1000榜單》顯示,滴滴出行以7895.1萬的活躍人數排在第57位;滴滴旗下上線不久的「花小豬打車」活躍用戶也高達2060.1萬,排在第151位;而嘀嗒出行則以658.5萬活躍人數排在第346位。
除此之外,嘀嗒的智慧的士業務也遭到圍堵。
2020年9月1日,滴滴宣布將的士業務升級為「快的新出租」,並計劃投入1億元轉型補貼。而高德打車在北京上線了「北汽出租」,另外還與新月聯合、北方北創等北京多家大型的士企業達成了巡遊車網約化合作,上線車輛將超過3萬輛。
除了面臨滴滴一手遮天的行業形勢,多家出行平台新秀也在不斷地躋身到這個市場。哈啰出行近日傳出赴美上市的消息,因生態拓展需求、流量入口需要等原因,高德打車、美團打車等平台也在不斷地進行博弈。
最後,嘀嗒還需解決作為出行平台不可避免的資質問題。
通過相關網站查詢,嘀嗒出行自2020年以來就已遭到了52項行政處罰,處罰原因都是由於「擅自從事或變相從事網約車經營活動」。對於車輛、司機的合規管理、乘客安全性的保護措施都還需要加強。
單一的業務支撐不起未來
2020年,嘀嗒出行在面臨上半年疫情影響及諸多競爭對手的夾擊下,其市場份額正在逐步下滑。雖然嘀嗒目前在順風車市場的份額佔比較大,但總體出行市場訂單數量的佔比中,網約車佔98.33%,而順風車僅佔3.1%。
嘀嗒若想在整體行業內大展手腳,單靠順風車微薄的盈利遠遠不夠。
反觀滴滴,其強大之處也不僅僅是依靠網約車業務而支撐的。從早期滴滴便開始進行收購快的、Uber中國等活動,不斷進行融資,近年又陸續推出花小豬打車、青菜拼車等新產品,還推出跑腿、貨運、社區團購等新業務,甚至進入旅遊業,涉足火車票銷售代理等業務。
嘀嗒雖然還有另一條業務線路——智慧的士服務,這種模式需要強大的後台技術來維持,而目前嘀嗒的科技實力還在探索階段,不足以支撐未來深度開拓的士網約市場的宏大設想。在出行市場的科技探索上,滴滴目前已和比亞迪汽車合作展開了無人駕駛技術的項目落地,而嘀嗒對於探索的士數字化領域的實施難度可見一斑。
嘀嗒未來需要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只多不少,趁如今還在盈利的勢頭招股上市也不失為好的選擇,如若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也許是對嘀嗒目前境況最好的緩解。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2198.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