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穿越到繁華宋朝?「上萬遊客擠滿清明上河園石橋」

上萬遊客擠滿清明上河園石橋,遊客:轉身都困難,感受到了宋朝的繁華。

上萬遊客擠滿清明上河園石橋。旅遊可以「補償」,不要「報復」

4月3日,河南開封。清明小長假第一天清明上河園客流爆棚,數萬遊客摩肩接踵,園內石橋也被堵塞,遊客連轉身都似乎很困難。從外地趕來觀園的遊客說,去年疫情原因沒能出遊,今年特地約好友出來看看。一位穿漢服小姐姐說,感覺穿越回去感受到了宋朝的繁華。(4月4日沸點視頻)

看了媒體發佈的相關視頻,說實話,真沒咋看到風景,到處都是烏央烏央的人群、密密麻麻的腦袋。

人多,那是相當的多!請恕我直言,這種連「轉身都困難」場合,到底能帶給遊客多少旅遊的樂趣?別說親身去現場了,單是看視頻,有密恐症的人說不定就會感到不適。由此看到的,恐怕不是什麼「宋朝的繁華」,而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風采」。

不止是清明上河園,其他一些熱門景點,也出現了類似的人如潮湧的一幕。

這並不出人意料。畢竟,由於疫情的影響,人們憋得太久太久了。現在,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到了最適合踏青旅遊的季節,疫情也有所緩和,又恰逢假期,很多人都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門,不約而同湧向了久違的景點,開啟了快樂的旅程。

遊客急於「放飛自我」的心情,可以理解。可「上萬遊客擠滿清明上河園石橋」的場景,卻還是讓人不得不生出幾分擔憂。

疫情還沒有結束,風險尚未完全解除。作為普通人,盡量不扎堆兒、不湊熱鬧、不添亂,也是一種自覺,甚至是一種貢獻。不能因為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就生出懈怠和僥倖心理,放鬆了警惕。

我發現,在視頻中,大部分人都佩戴了口罩,但也有人並未佩戴口罩,並且還不是個別。由此可見,安全教育還有待加強。時刻都要繃緊防疫這根弦啊!

即便不考慮防疫的因素,單從景區承載量的角度,也值得審慎對待巨量遊客的湧入。

我不知道,涉事景區是否有關於遊客總量控制的要求。或許有吧。也或許,目前景區的客流量,還沒有超出總量控制的上限。可是,即便從常識判斷,景區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人太多,就容易出現突髮狀況,就可能造成安全隱患。上萬遊客擠滿石橋,萬一擠倒了欄杆,會出現什麼後果?特別是對那些沒有佩戴口罩的遊客,是否應該進行干預,讓他們都自覺做好防護,既保護自己的健康,也保護別人的安全呢?

形容人多,人們常說「人從眾」,通過「人」字遞增的方式,很形象地體現出「人多勢眾」的規模和衝擊力。其實,從「人從眾」的字面意思,還可以解讀出更深層次的內容——人一旦有了「從眾」心態,就容易一哄而上,就容易一窩蜂。

確實,人們都憋了太久了。之前就有專家和媒體預測,一旦疫情好轉,消費需求和休閑渴望會得到集中釋放,大概率會出現「補償式」旅遊,甚至是「報復性」消費。現在看來,還真的開始「補償」,甚至開始「報復」了。

必須提醒:旅遊可以「補償」,千萬不要「報復」。否則,報復的不僅是自己的錢包和旅遊感受,還可能是自己甚至他人的健康和安全。

而作為景區,更應當科學預測客流高峰的出現,提前制訂有效的管理服務措施和應急預案,確保景區安全有序。

毋庸諱言,疫情期間不少景區都門可羅雀,嚴重影響了經濟效益,潛意識裡渴望通過「補償式」旅遊和「報復性」消費彌補損失,最好還能大賺一筆。對此,我也是理解的。但不管是為了遊客的良好旅遊感受,還是出於防疫和安全的要求,抑或是為了景區的長遠發展和利益,景區都應當將安全、防疫和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儘力滿足公眾「補償式」旅遊的需求,自覺而主動地給無序的「報復性」消費踩剎車。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0953.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05 11:53
下一篇 2025-01-05 11:5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