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拍一拍」功能的上線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大部分人都覺得娛樂是拍一拍最大的屬性。本文作者從社交方面,對微信「拍一拍」展開思考,與大家分享。

2020年6月17日,微信悄然上線了一個有趣的小功能,張小龍戲稱:「微信史上僅需一行代碼的有趣功能終於來了。拍一拍,像螞蟻一樣打招呼。」一時之間,互聯網掀起了一場全民互拍的熱浪,身處微信生態之中的我們,似乎都沉浸其中,玩的不亦樂乎。
或許拍一拍會像大多數的功能或者產品一樣,只會是驚鴻一瞥、曇花一現;亦或者,它會像emoji表情一般,長期與我們相依相伴。但無論如何,這是微信社交基因中除了視覺、聽覺之外的又一次拓展嘗試——遠程觸覺感知!
充滿驚喜的彩蛋
或許很多同學,對「拍一拍」已經非常熟悉了;但也肯定會存在一些同學,對「拍一拍」不甚了解,甚至是尚未接觸。
我們還是先來認識一下這位「新朋友」吧~
1. 怎樣解鎖「拍一拍」
只有微信的最新版本才可以體驗「拍一拍」功能,iOS端需要將微信升級到7.0.13版本,安卓端則需要將微信升級到7.0.15版本。
注意:如果你已經是微信最新版本了,卻仍不能夠體驗「拍一拍」功能,那你可以嘗試退出賬號,並重新登錄,親測有效~
2. 「拍一拍」功能體驗
(1)我們「拍一拍」別人
只需在聊天界面中雙擊兩下對方的頭像,就會看到對方頭像出現晃動,手機也會伴隨着震動的反饋,同時聊天界面中會收到文案信息:「你拍了拍xx」。「xx」為對方的備註信息,如無備註,則顯示對方的昵稱。
其中文案信息與消息發送的邏輯一致,當我們返回聊天列表中時,此對話列表會按照最新時間被排到微信列表的前排。
如果當對方單方面刪除好友時,我們此時「拍一拍」,不僅會顯示文案信息,還會收到第二條消息:「xx開啟了好友驗證…」
(我們拍別人)
(2)別人「拍一拍」我們
如果別人拍了拍我們,首先不論是鎖屏狀態,還是微信打開狀態下均不會收到提醒,包括新消息提醒、紅點提醒、震動提醒,但此對話列表會按照最新時間被排到微信列表的前排。
當我們點開和他的對話框時,我們的頭像會抖動兩下並伴隨着手機震動。
同樣的聊天界面中會收到文案信息:「xx拍了拍你」。

(別人拍我們)
(3)我們還可以在對話框中自己拍自己,也可以看到別人拍別人,以及別人拍他自己。功能體驗同上~
(自己拍自己)

(別人拍別人 and 別人拍他自己)
3. 被玩壞了的「拍一拍」
一方面,騰訊公關總監張軍說:「微信彩蛋被發現的速度越來越快了」,而另一方面,微信團隊可能也沒有想到,「拍一拍」這個功能,這麼快就被互聯網界的各路大神給玩「壞」了。
鑒於「拍一拍」之後,文案信息顯示的是對方備註的屬性,即「你拍了xx(對方備註)」,「拍一拍」被玩出了各種花樣~
例如這些沙雕的故事和悲傷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只想說,這種行為沙雕是真沙雕,但歡樂也是真的歡樂!
能夠讓數以億計的互聯網人歡樂一時,這個一行代碼的功能,真的是非常成功,甚至是堪稱偉大!
拓展的是社交邊界
或許,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拍一拍」的全部就是娛樂屬性了吧。
尤其是對於社群運營者而言,「拍一拍」明顯提升了微信群的活躍度,很多「死群」甚至都被「拍活」了,這無疑是一個以低成本喚起用戶注意的好「工具」。
但對於微信而言,絕不可能會做一個「純娛樂」和「無關痛癢」的功能,微信的每一個功能,都是經過千百次的測試才敢投入到市場當中的,這是由「極度克制」的產品基因和億級用戶基數決定的。
回顧一下,微信最初的模樣,你還記得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1年,微信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當時的微信,只有簡單的發送消息和圖片的功能,我們只能夠通過視覺來接收文字及圖片所傳達的信息;
不久之後,微信又上線了語音的功能,我們通過聽覺,不僅接收到了最基本的信息,還能夠通過語速、語氣等方面,來感受對方的情緒;
再後來,視頻通話的出現,進一步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讓我們能夠通過視覺+聽覺,感受到千里之外的人,彷彿近在眼前,更加的形象化和立體化。
但在社交當中,只有視覺和聽覺,是遠遠不夠的,還缺少了至關重要的一環——觸覺!
我們經常會聽到,「語言是多麼的蒼白無力啊」,這種話語。
是的,當我們遇到戀人的哭泣,朋友的落寞,親人的無奈,亦或是久別重逢的喜悅之感,再或者團隊勝利的驕傲之情。
在這種情景下,能夠輕輕地拍一拍對方的肩膀,或者是給對方一個大大的擁抱,這種感受真的是語言無法企及的。
相比於視覺和聽覺,或許觸覺更能夠直達心靈吧。
微信拍一拍的動作,以及震動的反饋,或許就是在嘗試進一步的觸覺模擬。使用者要為此專門增加一個額外的行為,而被使用者因為看到被拍、感受震動而得到了類似於真實的感受,完成了一次超越語言溝通的互動。
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點,在某一個瞬間,這種遠程觸覺感知,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他/她就在身邊,甚至是真實存在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觸覺,沒有任何的語言和文字,但又表達了一種語言和文字不能表達的情緒。這,或許也正是觸覺最吸引人的地方。
再說點其他的
1. 「拍一拍」讓人想起了「跳一跳」
此次的「拍一拍」,不禁讓人回想起了17年底持續到18年年中仍舊活躍的微信小遊戲「跳一跳」。
「跳一跳」本身對於微信並沒有什麼用途,現在對於大家可能也只是回憶了吧。但只有升級了新版本才能夠玩,所以這是一種讓用戶主動升級的好辦法,升級版本自然伴隨着其他功能的升級和下一步新功能的推出。
大家可能對跳一跳和拍一拍都是三分鐘熱度,但這三分鐘讓你升級新版本對微信來說,目的就達到了,而且是一種皆大歡喜的方式,不是強制彈窗提示你更新。
2. 「拍一拍」對標qq的「抖一抖」
「拍一拍」這個功能說起來並不新鮮,qq時代就有「抖一抖」。
qq的「抖一抖」在電腦上屬於強制抖動,有可能你玩着電腦遊戲,對話窗口會赫然出現在電腦屏幕前,這會對用戶造成一定的影響。
而微信的「拍一拍」則屬於弱提醒。只是輕微的打招呼,弱而溫和,既可以減少接收人的焦慮感,又能起到提醒用戶的作用。
3. 「@」、「強提醒」、「引用」、「拍一拍」的消息分級
(1)「@」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微信中的群聊變得越來越多。「@」屬於重度提醒功能,各個群中經常性的「@」,致使我們在獲取群中有價值信息的同時,又無法避免無用信息的泛濫。
你是否也經常在退群與不退群之中猶豫徘徊?
在此基礎上,消息的分級,以及強弱提醒功能的劃分,就顯得很有必要。
(2)「強提醒」
在7.0.0版本中,微信加入了「強提醒」功能,我們可以設置特別用戶進行強提醒,在他的信息到來之際,微信將會全屏顯示提醒消息,之後就會消失。

(強提醒)
(3)「引用」
在7.0.9的版本中,微信又加入了「引用」功能,用戶可以直接針對群中的某句話進行評論,而不需要像往常一樣費勁翻找。
微信開始從一個單一的「信息推送機器」,嘗試變得更加細緻化。
(4)「拍一拍」
而這次「拍一拍」的推出,則標誌着微信的消息分級戰略更近一步。
雖被「拍」的小夥伴和群內好友都可以看到文本框提醒,但手機則不會進行消息推送,甚至在微信的使用過程中也不會發出震動反饋。「拍一拍」是更加輕度的提醒方式。
結語
在虛幻的網絡當中,或許大家都在納悶,「拍一拍」這個功能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呢?
這或許是我聽到的最直擊心靈的答案:
「在密集的社交網絡之中,我們其實都在渴望一些縫隙,能隨心所欲地表達,能漫無目的地伸展。這些縫隙,某種程度上來說更接近我們存在的意義。而這種存在,本身或許是不需要去定義的。」
張小龍曾說:「每天有 5 億人吐槽微信,有 1 億人在教我做產品。」
我們都知道,微信是極具克制理念的產品,微信每天都拒絕着大量的看似合理的用戶需求,張小龍有着自己的設計理念。
正如開篇所述,微信此次的「拍一拍」或許只是驚鴻一瞥、曇花一現。但它讓我們看到了,年近10歲的微信,仍舊存在着無限的可能。微信正在進一步的下沉和生活化!
即便我們不能準確的知道微信推出每一個功能的真實原因,但我們可以試圖站在更高的視角去推測,這個功能到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或許是作為產品人的一堂必修課吧~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0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