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怎麼重置mysql的自增列AUTO
- 2、mysql 自增插入
- 3、mysql中auto_increment是幹什麼的?
- 4、mysql自增語句
- 5、一文讓你徹底弄懂MySQL自增列
- 6、在mysql中要將id設置成自增並且要在前面自動補0,應該要怎麼實現啊??
怎麼重置mysql的自增列AUTO
1 重建列 2 truancate 表 3 使用命令,如下: Welcome to the MySQL
monitor. Commands end with ; or \g. Your MySQL connection id is 2
Server version: 5.5.41-log MySQL Community Server (GPL) Copyright (c)
2000, 2014, Oracle and/or its affiliates. All rights reserved. Oracle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Oracle Corporation and/or its affiliates.
Other names may be trademarks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Type ‘help;’
or ‘\h’ for help. Type ‘\c’ to clear the current input statement.
mysql use test Database changed alter table t2 auto_increment=10;
Query OK, 2 rows affected (0.17 sec) Records: 2 Duplicates: 0
Warnings: 0 mysql insert into t2 values();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5 sec) mysql select * from t2; +—-+ | id | +—-+ | 1 | | 2
| | 10 | +—-+ 3 rows in set (0.00 sec) mysql
mysql 自增插入
列的自增屬性,一般用來設置整數列根據一定步長逐步增長的值,類似於其他數據庫的序列。不過這裡的「序列」是基於特定一張表的。關於自增屬性的相關特性如下:
1. 控制自增屬性性能的變量: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0
代表傳統模式,也就是說,在對有自增屬性的字段插入記錄時,會持續持有一個表級別的自增鎖,直到語句執行結束為止。比如說下面兩條語句,SQL 1 在執行期間,一直持有對錶 f1 的表級自增鎖,接下來 SQL 2 執行時鎖超時。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1
代表連續模式,和傳統模式差不多,不同的點在於對於簡單的插入語句,比如 SQL 2,只在分配新的 ID 過程中持有一個輕量級的互斥鎖(線程級別,而不是事務級別),而不是直到語句結束才釋放的表鎖。
代表交錯模式。這個模式下放棄了自增表鎖,產生的值會不連續。不過這是性能最高的模式,多條插入語句可以並發執行。MySQL 8.0 默認就是交錯模式。
那針對複製安全來說,以上三種模式,0 和 1 對語句級別安全,也就是產生的二進制日誌複製到任何其他機器都數據都一致;2 對於語句級別不安全;三種模式對二進制日誌格式為行的都安全。
2. 控制自增屬性的步長以及偏移量
一般用在主主複製架構或者多源複製架構里,主動規避主鍵衝突。
auto_increment_increment 控制步長
auto_increment_offset 控制偏移量
3. 對於要立刻獲取插入值的需求
就是說要獲取一張表任何時候的最大值,應該時刻執行以下 SQL 3 ,而不是 SQL 2。SQL 2 里的函數 last_insert_id() 只獲取上一條語句最開始的 ID,只適合簡單的 INSERT。
4. 自增列溢出現象
自增屬性的列如果到了此列數據類型的最大值,會發生值溢出。比如變更表 f1 的自增屬性列為 tinyint。
SQL 2 顯式插入最大值 127, SQL 3 就報錯了。所以這點上建議提前規劃好自增列的字段類型,提前了解上限值。
5. 自增列也可以顯式插入有符號的值
那針對這樣的,建議在請求到達數據庫前規避掉。
mysql中auto_increment是幹什麼的?
MySQL的中AUTO_INCREMENT類型的屬性用於為一個表中記錄自動生成ID功能.
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Oracle,PostgreSQL等數據庫中的sequence。
在數據庫應用,我們經常要用到唯一編號,以標識記錄。在MySQL中可通過數據列的AUTO_INCREMENT屬性來自動生成。
可在建表時可用「AUTO_INCREMENT=n」選項來指定一個自增的初始值。
可用alter table table_name AUTO_INCREMENT=n命令來重設自增的起始值。
當插入記錄時,如果為AUTO_INCREMENT數據列明確指定了一個數值,則會出現兩種情況,
情況一,如果插入的值與已有的編號重複,則會出現出錯信息,因為AUTO_INCREMENT數據列的值必須是唯一的;
情況二,如果插入的值大於已編號的值,則會把該插入到數據列中,並使在下一個編號將從這個新值開始遞增。也就是說,可以跳過一些編號。
如果自增序列的最大值被刪除了,則在插入新記錄時,該值被重用。
如果用UPDATE命令更新自增列,如果列值與已有的值重複,則會出錯。如果大於已有值,則下一個編號從該值開始遞增。
擴展資料
在使用AUTO_INCREMENT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AUTO_INCREMENT是數據列的一種屬性,只適用於整數類型數據列。
2、設置AUTO_INCREMENT屬性的數據列應該是一個正數序列,所以應該把該數據列聲明為UNSIGNED,這樣序列的編號個可增加一倍。
3、AUTO_INCREMENT數據列必須有唯一索引,以避免序號重複(即是主鍵或者主鍵的一部分)。
4、AUTO_INCREMENT數據列必須具備NOT NULL屬性。
5、AUTO_INCREMENT數據列序號的最大值受該列的數據類型約束,如TINYINT數據列的最大編號是127,如加上UNSIGNED,則最大為255。
一旦達到上限,AUTO_INCREMENT就會失效。
6、當進行全表刪除時,MySQL AUTO_INCREMENT會從1重新開始編號。
這是因為進行全表操作時,MySQL(和PHP搭配之最佳組合)實際是做了這樣的優化操作:先把數據表裡的所有數據和索引刪除,然後重建數據表。
7、如果想刪除所有的數據行又想保留序列編號信息,可這樣用一個帶where的delete命令以抑制MySQL(和PHP搭配之最佳組合)的優化:delete from table_name where 1。
也可以用last_insert_id()獲取剛剛自增過的值。
參考資料:IT專家網-MYSQL中取得最後一條記錄
mysql自增語句
如果希望在每次插入新記錄時,自動地創建主鍵字段的值。可以在表中創建一個 auto-increment 字段。MySQL 使用 AUTO_INCREMENT 關鍵字來執行 auto-increment 任務。默認地AUTO_INCREMENT 的開始值是 1,每條新記錄遞增 1。
一文讓你徹底弄懂MySQL自增列
MYSQL的自增列在實際生產中應用的非常廣泛,相信各位所在的公司or團隊,MYSQL開發規範中一定會有要求盡量使用自增列去充當表的主鍵,為什麼DBA會有這樣的要求,各位在使用MYSQL自增列時遇到過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本文由淺入深,帶領大家徹底弄懂MYSQL的自增機制。
1. 通過auto_increment關鍵字來指定自增的列,並指定自增列的初始值為1。
[root@localhost][test1]Create table t(id int auto_increment ,namevarchar(10),primary key(id))auto_increment=1;
QueryOK, 0 rows affected (0.63 sec)
2. 自增列上必須有索引,將t表的主鍵索引刪除掉,會報錯
[root@localhost][test1]alter table t drop primary key;
ERROR1075 (42000): Incorrect table definition; there can be only one auto column andit must be defined as a key
3. 設定auto_increment_increment參數,可以調整自增步長,該參數有session級跟global級,在分庫分表以及雙主or多主的模式下比較有用。
4. 一個表上只能有一個自增列
5. Mysql5.7及以下版本,innodb表的自增值保存在內存中,重啟後表的自增值會設為max(id)+1,而myisam引擎的自增值是保存在文件中,重啟不會丟失。Mysql8.0開始,innodb的自增id能持久化了,重啟mysql,自增ID不會丟。
首先:表中自增列的上限是根據自增列的字段類型來定的。
若設定了自增id充當主鍵,當達到了自增id的上限值時,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還是以上面創建的 t表為例, 先回顧它的表結構:
CREATETABLE `t`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10) COLLATE utf8mb4_bin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mb4 COLLATE=utf8mb4_bin
無符號的int類型,上限是2147483647。這裡我們將表的自增值設為2147483647,再插入兩行數據:
[root@localhost][test1]alter table t auto_increment=2147483647;
QueryOK, 0 rows affected (0.01 sec)
Records:0 Duplicates: 0 Warnings: 0
[root@localhost][test1]insert into t(name) values (‘test’);
QueryOK, 1 row affected (0.01 sec)
[root@localhost][test1]insert into t(name) values (‘test’);
ERROR 1062 (23000): Duplicate entry ‘2147483647’ for key ‘PRIMARY’
可以看到,第一個插入沒問題,因為自增列的值為2147483647,這是達到了上限,還沒有超過,第二行數據插入時,則報出主鍵重複,在達到上限後,無法再分配新的更大的自增值,也沒有從1開始從頭分配,在這裡表的auto_increment值會一直是2147483647。
對於寫入量大,且經常刪除數據的表,自增id設為int類型還是偏小的,所以我們為了避免出現自增id漲滿的情況,這邊統一建議自增id的類型設為unsigned bingint,這樣基本可以保障表的自增id是永遠夠用的。
這裡內容比較多,innodb是索引組織表,所以涉及到索引的知識,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我們快速回顧索引知識:
1. Innodb索引分為主鍵跟輔助索引,主鍵即全表,輔助索引葉子節點保存主鍵的值,而主鍵的葉子節點保存數據行,中間節點存着葉子節點的路由值。
2. Innodb存儲數據(索引)的單位是頁,這裡默認是16K,這也意味着,數據本身越小,一個頁中能存數據的量越多,而檢索效率不僅僅由索引的層數來決定,更是由一次能夠緩存的數據量來定,也就是說數據本身越小,則一次IO能夠提取到緩衝區的數據越多(OS每次IO的量是固定的4K),查詢的效率越好。
其實能夠理解索引的結構及索引寫入插入、更新的原理,則自然就明白為何建議使用自增id。這裡我直接列出使用自增id 當主鍵的好處吧:
1. 順序寫入,避免了葉的分裂,數據寫入效率好
2. 縮小了表的體積,特別是相比於UUID當主鍵,甚至組合字段當主鍵時,效果更明顯
3. 查詢效率好,原因就是我上面說到索引知識的第二點。
4. 某些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自增id來統計大表的大致行數。
5. 在數據歸檔or垃圾數據清理時,也可方便的利用這個id去操作,效率高。
容易出現不連續的id
有的同志會發現,自己的表中id值存在空洞,如類似於1、2、3、8、9、10這樣,有的適合有想依賴於自增id的連續性來實現業務邏輯,所以會想方設法去修改id讓其變的連續,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這一塊的業務邏輯交由MySQL實現是很不理智的,表的記錄小還好,要是表的數據量很大,修改起來就糟糕了。那麼,為什麼自增id會容易出現空洞呢?
自增id的修改機制如下:
在MySQL裏面,如果字段id被定義為AUTO_INCREMENT,在插入一行數據的時候,自增值的行為如下:
1. 如果插入數據時id字段指定為0、null 或未指定值,那麼就把這個表當前的
AUTO_INCREMENT值填到自增字段;
2. 如果插入數據時id字段指定了具體的值,就直接使用語句里指定的值。
根據要插入的值和當前自增值的大小關係,自增值的變更結果也會有所不同。假設,某次要插入的值是X,當前的自增值是Y。
1. 如果XY,那麼這個表的自增值不變;
2. 如果X≥Y,就需要把當前自增值修改為 新的自增值 。
新的自增值生成算法是:從auto_increment_offset開始,以auto_increment_increment為步長,持續疊加,直到找到第一個大於X的值,作為新的自增值。
Insert、update、delete操作會讓id不連續。
Delete、update:刪除中間數據,會造成空動,而修改自增id值,也會造成空洞(這個很少)。
Insert:插入報錯(唯一鍵衝突與事務回滾),會造成空洞,因為這時候自增id已經分配出去了,新的自增值已經生成,如下面例子:
[root@localhost][test1] select * fromt;
+—-+——+
| id | name |
+—-+——+
| 1| aaa |
| 2| aaa |
| 3| aaa |
| 4| aaa |
+—-+——+
4 rows in set (0.00 sec)
[root@localhost][test1] selectAuto_increment from information_schema.tables where table_name=’t’;
+—————-+
| Auto_increment |
+—————-+
| 5 |
+—————-+
1 row in set (0.00 sec)
[root@localhost][test1] begin;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root@localhost][test1] insert intot(name) values(‘aaa’);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0 sec)
[root@localhost][test1] select * fromt;
+—-+——+
| id | name |
+—-+——+
| 1| aaa |
| 2| aaa |
| 3| aaa |
| 4| aaa |
| 5| aaa |
+—-+——+
5 rows in set (0.00 sec)
[root@localhost][test1] selectAuto_increment from information_schema.tables where table_name=’t’;
+—————-+
| Auto_increment |
+—————-+
| 6 |
+—————-+
1 row in set (0.00 sec)
[root@localhost][test1] rollback;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root@localhost][test1] selectAuto_increment from information_schema.tables where table_name=’t’;
+—————-+
| Auto_increment |
+—————-+
| 6 |
+—————-+
1 row in set (0.01 sec)
[root@localhost][test1] select * fromt;
+—-+——+
| id | name |
+—-+——+
| 1| aaa |
| 2| aaa |
| 3| aaa |
| 4| aaa |
+—-+——+
4 rows in set (0.00 sec)
可以看到,雖然事務回滾了,但自增id已經回不到從前啦,唯一鍵衝突也是這樣的,這裡就不做測試了。
在批量插入時(insert select等),也存在空洞的問題。看下面實驗:
[root@localhost][test1] select * fromt;
+—-+——+
| id | name |
+—-+——+
| 1| aaa |
| 2| aaa |
| 3| aaa |
| 4| aaa |
+—-+——+
4 rows in set (0.00 sec)
[root@localhost][test1] selectAuto_increment from information_schema.tables where table_name=’t’;
+—————-+
| Auto_increment |
+—————-+
| 5 |
+—————-+
1 row in set (0.00 sec)
[root@localhost][test1] insert intot(name) select name from t;
Query OK, 4 rows affected (0.04 sec)
Records: 4 Duplicates: 0 Warnings: 0
[root@localhost][test1] select * fromt;
+—-+——+
| id | name |
+—-+——+
| 1| aaa |
| 2| aaa |
| 3| aaa |
| 4| aaa |
| 5| aaa |
| 6| aaa |
| 7| aaa |
| 8| aaa |
+—-+——+
8 rows in set (0.00 sec)
[root@localhost][test1] selectAuto_increment from information_schema.tables where table_name=’t’;
+—————-+
| Auto_increment |
+—————-+
| 12 |
+—————-+
1 row in set (0.00 sec)
可以看到,批量插入,導致下一個id值不為9了,再插入數據,即產生了空洞,這裡是由mysql申請自增值的機制所造成的,MySQL在批量插入時,若一個值申請一個id,效率太慢,影響了批量插入的速度,故mysql採用下面的策略批量申請id。
1. 語句執行過程中,第一次申請自增id,會分配1個;
2. 1個用完以後,這個語句第二次申請自增id,會分配2個;
3. 2個用完以後,還是這個語句,第三次申請自增id,會分配4個;
4. 依此類推,同一個語句去申請自增id,每次申請到的自增id個數都是上一次的兩倍。
在對自增列進行操作時,存在着自增鎖,mysql的innodb_autoinc_lock_mode參數控制着自增鎖的上鎖機制。該參數有0、1、2三種模式:
0:語句執行結束後釋放自增鎖,MySQL5.0時採用這種模式,並發度較低。
1:mysql的默認設置。普通的insert語句申請後立馬釋放,insert select、replace insert、load data等批量插入語句要等語句執行結束後才釋放,並發讀得到提升
2:所有的語句都是申請後立馬釋放,並發度大大提升!但是在binlog為statement格式時,主從數據會發生不一致。這一塊網上有很多介紹,我不做介紹了。
在徹底了解了MYSQL的自增機制以後,在實際生產中就能靈活避坑,這裡建議不要用自增id值去當表的行數,當需要對大表準確統計行數時,可以去count(*)從庫,如果業務很依賴大表的準確行數,直接弄個中間表來統計,或者考慮要不要用mysql的innodb來存儲數據,這個是需要自己去權衡。另外對於要求很高的寫入性能,但寫入量又比較大的業務,自增id的使用依然存在熱點寫入的問題,存在性能瓶頸,這時候可通過分庫分表來解決。
在mysql中要將id設置成自增並且要在前面自動補0,應該要怎麼實現啊??
隨着 MySQL 8.0.16 的發佈,我們為 MGR 添加了一些功能,以增強其高可用性。其中一個功能是能夠在某些情況下啟用已離開組的成員自動重新加入,而無需用戶干預。
為了理解這個功能的好處以及如何使用它,我們將快速查看它背後的概念以及它首先存在的動機。
介紹
MGR 允許 MySQL 用戶輕鬆管理高可用組,並完成保證系統高可用所需的所有特徵,例如容錯或故障檢測。
MGR 中提供的基本保證之一是該組呈現給用戶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意味着一旦成員加入或離開該組,該更改將立即被其他成員得知。默認情況下,組內的數據本身最終是一致的,儘管可以被修改。為了實現這種保證,MGR 使用組成員服務,以及通過一致性算法檢測有衝突的事務並中止它們。MGR 的這一方面超出了本文的範圍,與成員自動重新加入功能並不完全相關,本文不作贅述。
組內新成員必須符合一些條件。其中新成員需要在事務方面趕上組進度(是通過選擇組內一個成員來將已處理的事務流式傳輸給他,在 MGR 中稱為「捐贈」)。最後,只要在此「分佈式恢復」過程中沒有遇到任何錯誤,組內新成員將被聲明為 ONLINE 狀態。
MGR 依靠組通信層 (GCS) 來管理組。該層實現了用於解決衝突事務的一致性算法,並強制執行一些通信特性。對於實現前面提到的組的不可分割視圖,這些特性至關重要,如消息的總順序、安全傳遞或視圖同步等。
GCS 需要能夠檢測組中哪些成員失效或看起來失效。一旦這些成員被檢測為失效,就將其從該組中移除,以便保持該組正常使用。為此 GCS 在每個成員中引入了一個故障檢測器,用於分析組內交換的消息。如果它在一段時間內沒有收到來自指定成員的消息,則故障檢測器將對該成員產生「懷疑」,並認為該成員可能已經失效。成員從「懷疑」到真正失效的等待時間是可以配置的。
重新加入成員存在的問題
我們已經了解 MGR 必須為了高可用提供的策略,以及它如何實現,接下來請看示例:
一個小組由三個成員組成,其中一個成員偶爾會遇到丟失數據包、斷連或者其它導致無法解決的錯誤情況的影響組內通信。還要考慮這些錯誤持續時間超過 group_replication_member_expel_timeout的值。
其中一個組員發生故障,小組的其他成員將決定踢出該成員。問題是,一旦該成員重新入組,他將被組驅逐加入失敗,需要通過手動干預。
如果該成員的驅逐超時屬性設置不為 0,則它將在被驅逐前等待滿足該時間量(將超時設置為 0 意味着他將永遠等待)。超時後成員將被驅逐並重新建立連接,並且無法重新加入舊組,需要再次手動干預。
於此,當存在網絡故障時,顯然需要手動干預。
在 MySQL 8.0.16 中,我們引入了自動重新加入組的功能,一旦成員被驅逐出組,它就會自動嘗試重新加入該組,直到達到預設的次數為止。有時每次重試之間至少等待5分鐘。
如何啟動自動重新加入?
可以通過將group_replication_autorejoin_tries設置為所需的重試次數來開啟並使用自動重新加入功能。
SET GLOBAL group_replication_autorejoin_tries = 3
默認值為 0,表示服務器禁用自動重新加入。
如何驗證自動重新加入?
與 MySQL 中的許多功能一樣,自動重新加入過程是可以監測的。自動重新加入的可檢測性依賴於性能模式基礎架構,階段式收集有關數據。
他們獲取以下信息:
事件發生的線程ID(THREAD_ID)
活動名稱(EVENT_NAME)
起止時間戳以及事件的總持續時間(TIMER_START,TIMER_END 和 TIMER_WAIT)
在事件停止之前完成的工作單位和預估工作單位(WORK_COMPLETED,WORK_ESTIMATED)
因此,當自動重新加入過程開始時,它將在performance schema中註冊一個名為「stage / grouprpl / Undergoing auto-rejoinprocedure」的事件。使用表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ge_current,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ges_summary_global_by_event_name和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ges_history_long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內容:
是否正在進行自動重新加入程序
到目前為止,已經減少重試的次數
直到下一次重試的估計剩餘時間
自動重新加入過程狀態
可以通過過濾包含「auto-rejoin」字符串的活動事件來查找自動重新加入過程狀態(即,是否正在進行):
SELECT COUNT(*) FROM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ges_current
WHERE EVENT_NAME LIKE ‘%auto-rejoin%’;
COUNT(*)
1
查詢結果存在,證明服務器上運行了自動重新加入過程。
到目前為止的重試次數
如果正在進行自動重新加入程序,我們可以通過選擇階段事件上的工作單元數來檢查到目前為止嘗試的重試次數:
SELECT WORK_COMPLETED FROM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ges_current WHERE
EVENT_NAME LIKE ‘%auto-rejoin%’;
WORK_COMPLETED
1
在這個例子中,到目前為止只有一次嘗試。
預計到下次重試的剩餘時間
在每次重新加入嘗試之間,服務器將處於 5 分鐘的可中斷睡眠中。 重新加入嘗試直到成功或失敗之間的時間是無法估計的。 因此,為了粗略估計剩餘時間,我們可以將到目前為止嘗試的重試次數乘以 5 分鐘,並減去到目前為止的階段事件所花費的時間,以估計我們還需要多長時間:
SELECT (300.0 – ((TIMER_WAIT*10e-12) – 300.0 * num_retries)) AS time_remaining FROM
(SELECT COUNT(*) – 1 AS num_retries FROM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ges_current WHERE EVENT_NAME LIKE ‘%auto-rejoin%’) AS T,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ges_current WHERE EVENT_NAME LIKE ‘%auto-rejoin%’;
time_remaining
30.0
所以在這個例子中,在下一次重新加入之前還有 30 秒。注意性能模式表中的所有時間記帳都以微秒精度保持,因此我們將 TIMER_WAIT 縮放為秒。
使用自動重新加入與驅逐超時的權衡
到目前為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只關注自動重新加入。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方法可以實現離開組的成員的重新加入:
設置自動重新加入嘗試次數來實現自動重新加入
設置該成員的驅逐超時時間然後配合手動干預
能有延緩刪除組內可疑成員,並且如果配置為足夠長的驅逐超時時間,則增加了重新建立連接的機會,再次與組進行交互。
雖然這兩個功能實現了相同的目標,但它們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並且需要權衡。通過使用驅逐超時,您可以維護組中可疑的成員,其缺點是您無法添加或刪除成員或選擇新的主機。如果通過使用自動重新加入,該成員將不再是該組的正常組員,將保持在 superreadonly 模式,直到重新加入該組。但在此期間,重新加入成員的同步舊數據的可能性將增加。自動重新加入過程可監控,而驅逐超時不是真正可監控的。
所以,總結一下:
驅逐超時的優點
– 該成員一直在該組內
– 可能更適合足夠小的網絡故障
驅逐超時的缺點
– 在懷疑某個成員時,無法在該組上添加/刪除成員
– 在懷疑某個成員時,無法選擇新的主機
– 您無法監控此過程
自動重新加入的優點
– 該組將在沒有重新加入成員的情況下運行,您可以添加/刪除成員並選擇新的主機
– 您可以監控該過程
自動重新加入的缺點
– 您增加了重新加入成員上過時讀取的可能性
– 可能不適合足夠小的網絡故障
總而言之,我從啟用自動重新加入中獲得了什麼?
通過啟用自動重新加入,您可以減少對MySQL實例的手動干預的需要。您的系統
更加適應瞬間網絡故障,同時滿足對容錯性和高可用的保證。
摘要
我們引入了一個名為group_replication_autorejoin_tries的新系統變量,允許用戶設置 MGR 成員在被驅逐或與組的大多數人失去聯繫後嘗試重新加入組的次數。
默認情況下,此自動重新加入過程處於關閉狀態。它能幫助用戶在面對瞬間網絡故障時避免對 MGR 成員進行手動干預。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02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