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雲音樂最近有點忙。
一邊,因評論區「喪文化」盛行、悲傷模板化而被嘲笑「網抑雲陰樂」,網易雲音樂推出了「雲村評論治癒計劃」,加大對虛假編造、謾罵攻擊內容的清理力度,忙着扭轉「網抑雲」的形象。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梗百科bot
另一邊,網易雲還想努力拯救被用戶詬病已久的「變灰」的歌單,在音樂版權方面頻頻出手。
近期有傳聞稱,網易雲音樂已與環球音樂進行版權方面的合作,預計將在近日正式官宣。筆者向網易雲音樂與美希亞音樂版權代理(北京)有限公司(環球音樂版權管理集糰子公司)方面求證,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憑藉「音樂+社交」之路實現突圍,卻突然遭到全網嘲笑,網易雲音樂做錯了什麼?如果與環球音樂達成合作的消息屬實,一直以來在版權大戰中處於下風的網易雲音樂,能否補上短板,甚至挑戰現有在線音樂市場的格局?
「趕晚集」的網易雲音樂:打社交牌,憑差異化入局
「網易雲其實在數字音樂市場的布局已經是比較晚的了。」易觀互娛分析師於艷娣認為,相比2004年推出音樂網站的酷狗音樂、2005年創立的QQ音樂和酷我音樂,2013年才上線的網易雲音樂「趕了個晚集」,因此只能通過一些獨特性、差異化的方式入局。
走「音樂+社交」之路,就是網易雲找到的「蹊徑」。
2013年,網易雲音樂承載着丁磊的音樂情懷,殺入數字音樂市場。上線當天,丁磊就將網易雲音樂定義為「移動音樂社區」的新形態,社交元素是最重要的標籤。
在遭遇「群嘲」之前,網易雲音樂的評論機制是其最重要的社交功能之一。用戶在評論區講心事、抖機靈、找共鳴,可以矯情,可以幽默,可以對音樂有自己的解讀。
能否獲得「999+」的評論也成為一首歌是否受寵的標誌,甚至會改變一首歌和一支樂隊的命運。
2016年,在中國台灣樂隊落日飛車的新歌《My Jinji》的網易雲音樂評論區出現了一條祝福,祝聽落日飛車的朋友都能早日追到心上人。浪漫、抒情的獨特風格很快引爆評論區,類似「借您吉言」「早日還願」的回復佔據了評論區。
隨後,落日飛車成功在大陸打開局面,2018年大陸演出超過40場,演唱會還頻頻變成求婚現場。
網易雲音樂的另一個重要的社交功能是歌單。
從發佈伊始,網易雲就瞄準了用戶自創內容(UGC)的力量,將歌單作為其社交音樂屬性的基礎。用戶可以創建自己的歌單,並將歌單分享給他人。配合個性化的推薦算法,為用戶匹配符合聽歌口味的歌單,直擊用戶喜好。
「網易雲的AI大數據分析彷彿是我肚子里的蛔蟲。」有着4年「村齡」的網易雲音樂的忠實用戶丁尼采(化名)說。
儘管網易雲音樂不是第一個做歌單的,但它是第一個以用戶創建的歌單為基本線索的音樂軟件,打破了傳統的專輯、單曲等音樂形式,「將用戶IP化,凸顯了人的本質」。於艷娣認為,用戶自我表達和社交關係的建立,是網易雲音樂能夠成功入局並在行業處於頭部的關鍵因素。
艾瑞諮詢分析師呂榮慧告訴筆者,經過7年的發展,網易雲音樂營造了用戶活躍度和黏性較高的社區,具有獨特調性的社區文化成為網易雲音樂與其他同類產品拉開差異的品牌標籤。
上線兩年,網易雲便實現用戶過億人。根據網易雲音樂2019年Q2財報,總用戶數已經突破8億人。
直擊情感:網易雲音樂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網易雲的忠實用戶而言,直擊情緒的社區文化,是讓他們留下來的重要原因。
「我覺得我就是網易雲針對的那群用戶。我還挺喜歡看評論的,可能是人在聽音樂的時候容易有感而發吧。」丁尼采認為,給網易雲打上「人均抑鬱症」的標籤未免有失偏頗,在「喪」的評論之後,往往也跟着鼓勵、溫暖、治癒。
在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接連遭遇失敗的時候,是網易雲的日推和網友的評論給了他安慰。「哪怕網友就點了一個贊,也會有些許的慰藉。」丁尼采說。

丁尼採在公務員考試失敗後在網易雲音樂留下的評論(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除了安慰,小眾音樂愛好者在網易雲評論區還能找到同好,甚至能直接與喜歡的獨立音樂人、創作者交流。
小劉(化名)是二次元和Vocaloid(一款語音合成軟件,作曲者利用已有的虛擬歌姬音源製作歌曲,代表有初音未來、洛天依等)音樂的愛好者。作曲者會空降評論區,講述自己創作歌曲的經歷,科普製作歌曲的過程。

用戶自發「搬運」作曲者的創作筆記(圖片來源:網易雲音樂評論區截圖)
和其他主打飯圈文化的音樂社區不同,丁尼采認為網易雲音樂的社區文化更加純粹。「大家都是通過音樂在交流,通過音樂在尋找共鳴。」
「如果非說現在網易雲還有什麼是別人沒有的,我覺得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剩下這一群資深用戶的體驗和認同感吧。」丁尼采說。
於艷娣認為,儘管被調侃「網抑雲」,把握好度,矯情樂評未必不能成為一次「出圈」的營銷契機。
此前,網易雲幾次現象級的營銷都是圍繞情緒和樂評展開的。2017年3月,網易雲音樂聯合杭港地鐵,從4億條樂評中精選出85條,以紅底白字的形式打印在地鐵車廂和地鐵站;同年,網易雲將精選出來的30條樂評印在了4億瓶農夫山泉的瓶身;2019年,網易雲音樂聯名海底撈,打造環繞巨屏的樂評虛擬留言牆。

網易雲音樂打造的「樂評專列」(圖片來源:網易雲音樂官方微博)
這次也不例外。出現爭議後,網易雲音樂推出了「雲村評論治癒計劃」:招募萬名心理專業人士並上線「抱抱」功能,鼓勵真實情緒的表達;升級《雲村公約》,加大對虛假編造、謾罵攻擊內容的清理力度;發起評論徵集大賽,鼓勵有愛、有趣、有料的樂評。

圖片來源:網易雲音樂官方微博
「網抑雲」能否變成「網愈雲」尚未可知,但治癒計劃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危機公關。
版權:網易雲音樂的阿喀琉斯之踵
憑藉社交成功入局,又突然遭遇全網嘲笑,網易雲音樂究竟做錯了什麼?
小劉認為,網易雲引起群嘲,不僅是用戶對複製粘貼青春傷痛文學型評論的厭煩,實際上也是一次集中情緒爆發,來表達對網易雲版權資源嚴重匱乏的憤怒。
「說到底它還是一個音樂平台,它的本質就是數字音樂的內容產出,不管它怎麼去豐富多樣性,去建設它的社區,它的根基還是在音樂。」於艷娣說,「說白了就是版權。」
歌單大面積變灰,網易雲音樂在版權方面的弱勢被用戶詬病已久。
儘管從2018年開始,在國家版權局的推動下,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就網絡音樂版權合作事宜達成一致,相互授權的音樂作品達到各自獨家音樂作品數量的99%以上,但這剩下的不足1%,往往是具有巨大號召力的歌手的作品,是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據不完全統計,騰訊音樂已經與海內外200多家唱片公司及版權方達成戰略合作,獨家版權合作方不僅包括華納、索尼、環球三大國際巨頭,還有英皇、福茂、韓國YG Entertainment等30餘家。
獨家版權的優勢,讓騰訊音樂的行業內幾乎是一家獨大。截至2019年3月31日,騰訊音樂的曲庫包含了超過3500萬首歌曲。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12月,在線音樂應用月活用戶前5名中,騰訊音樂旗下的QQ音樂、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包攬了前三。

圖片來源:《2019-2020中國手機音樂客戶端市場研究報告》
從頻頻炮轟版權價格昂貴,網易雲音樂終於意識到版權的重要性。今年以來,網易雲音樂在版權方面動作頻頻,先後宣布與滾石音樂、吉卜力工作室、華納音樂達成合作,並將《歌手·當打之年》《我們的樂隊》《聲臨其境》第三季等多部綜藝音樂版權收入囊中。
然而,在版權方面頻頻發力能彌補網易雲的短板嗎?能否對騰訊音樂發起挑戰?會改變現有在線音樂市場格局嗎?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網易雲無論是在版權方面的努力,還是着力打造社區文化,都很難改變目前的市場格局。
今年3月,騰訊音樂宣布其參與的由騰訊控股牽頭的財團已完成對環球音樂集團10%股權的收購交易。有業內人士認為:「相當於網易雲音樂付費找騰訊音樂購買了版權。」
同樣,社交功能對整體音樂市場的競爭格局影響也並不大。呂榮慧分析,社交功能的擴展更多是在具體產品增加用戶留存、提高運營效率、延長生命周期方面的作用更大,對已經形成的市場競爭格局影響不大。
「中國數字音樂平台的競爭已經到了下半場。」於艷娣認為,社區化作為音樂平台探索多元化盈利的一個模式,社區化的探索是一個必然的選擇。比如,QQ音樂在上個月也上線了自己的社區,瞄準「Z世代」粉絲群體的音樂社交需求。

QQ音樂7月1日上線撲通社區(圖片來源:QQ音樂官方微博)
「版權是一方面,用戶體驗是另一方面。」樂評人五擺五折認為,拿到版權以後,如何進行精細化的後續運營,如何基於版權去做其他功能拓展,推出高附加值的內容和產品,是未來音樂平台發力的方向之一。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9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