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2種電視品牌的市場地位「康佳和長虹電視哪個好」

海信TCL創維康佳長虹半年報表明:傳統彩電洗牌接近尾聲

當下跌已成為彩電市場的主通道,對於眾多主流彩電企業來說,則意味着新一輪的市場洗牌、品牌重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本土傳統彩電品牌陣營的洗牌,則已經接近尾聲。

孔余||撰稿

低迷了三四年的中國彩電消費市場,在今年上半年再次遭遇「雪上加霜」:面對一路下跌的出貨,產品缺乏亮點、消費缺乏興奮點,只有企業還在苦苦掙扎中。

營業收入的下跌已經不再是意外,對於家電產業來說,彩電行業更令人關注的話題則是:一是,哪些企業下跌的少,哪些企業下跌的多,又有哪些企業跌出新的紀錄?二是,在這一輪彩電市場下跌背後,企業間的實力差被拉大,傳統彩電陣營的品牌格局又將如何生變?三是,面對下跌的市場,低迷的需求,彩電企業的機會和未來又在哪裡?

半年報是一道分水嶺

過去的中國彩電市場,本土品牌格局一直呈現出「海信、創維、TCL、長虹、康佳」的五強陣營。不過,從最近兩三年以來,隨着海信電視在彩電市場的市佔率突破20%之後,以及TCL憑藉全產業鏈優勢突襲,還有長虹集團和康佳集團紛紛開啟了一輪科技化、產業鏈轉型步伐,以及小米、華為榮耀跨界進軍搶鏡後,彩電產業的本土品牌已經悄然生變,且巨頭陣營快速分化。

以電視為唯一主業的海信視像2020年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收159億元,同比增長5.28%;凈利潤3.66億元,同比提升488%;主營業務毛利率18.97%,同比提升2.45個百分點;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13.26億,同比增長53.92%。

創維集團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總營收為159.79億元,同比下降7.3%;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為3.91億元,同比增長116.02%(出售子公司股權產生收益1.51億元);整體毛利率為19.31%,同比下跌0.4%。具體來看,以電視為主的多媒體業務營收為93.94億元,同比減少7.7%。其中,智能電視系統產品在中國大陸營收減少20.2%,而海外市場同比減少了3.5%。

以電視機為主業的TCL電子2020年上半年營收172.8億港元(約為152.5億元人民幣),去年則為178.5億港幣,同比下滑3.3%;毛利潤20.5%,同比增長1.4個百分點;歸母凈利潤為4.7億港元,去年同期則為12.97億港元(含出售雷鳥科技部分股權一次性收益7.9億港元),同比大跌63.8%。

康佳集團2020年上半年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5.24億元,同比下降32.69%;歸母凈利潤為0.95億元,同比下降73.15%。彩電業務營收為32.18億元,同比下降16.30%;白電營收19.18億元,同比增長17.15%;半導體營收2.9億元,同比增長89.68%。

2020年半年報顯示,四川長虹實現營收380.27億元,同比減少4.85%;歸母凈利潤虧損2.60億元,同比減少608.83%。其中,長虹彩電業務營收42.34億元,去年同期51.98億元,同比下跌22.76%。

單從公司營業收入來看,海信電視無疑是當之無愧的行業老大哥,TCL電視則已經悄然成為行業老二,曾經一直宣稱中國彩電第一的創維,今年以來的營收規模已經被海信和TCL甩出一大截:營收只有海信電視的59%、只有TCL電視的61%。更為重要的是,面對海信的上漲、TCL的微跌,創維電視的跌幅,特別是在國內市場的2位數下跌,還是暴露出這家企業抗擊市場寒冬的乏力。

長虹與康佳這兩個曾經的彩電行業NO.1,如今半年報營收規模已經不足50億元。特別是長虹電視的營收在今年上半年跌出行業的最高紀錄,科技轉型的長虹是否還需要彩電業務的加持,還是一個問號;但康佳彩電業務在集團整體從家電製造業向產業園運營轉型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發生微妙變化。但保持一定的營收規模和行業地位,顯然是一切轉型的基礎。

最終,傳統彩電陣營的五強爭霸格局徹底被瓦解,海信TCL逆勢搶佔地盤,而創維令人意外的下跌和收縮,長虹康佳則不在彩電上繼續戀戰。未來的結局或許已經清晰。

傳統彩電品牌重構近尾聲

上述5家企業今年上半年業績,是否會快速吹響彩電業新一輪變革的衝鋒號,並由此主導一輪彩電品牌競爭格局的裂變,當前還沒有完全定論。但家電圈認為,這將是一場本土傳統彩電品牌競爭格局裂變的開始,接下來五強陣營加速兩極分化並呈現「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局面。

首先,跳出傳統彩電品牌巨頭格局,回到整個中國彩電產業,如今已呈現出三足爭霸的格局:一派是海信、TCL為代表的本土傳統品牌,另一派是小米、華為代表的本土互聯網品牌,還有一派則是索尼、三星為代表的洋品牌。近幾年來,三大陣營之間的較量和博弈一直沒有停止,而且愈戰愈烈。

從中長期來看,每個陣營將會沉澱出1、2家頭部品牌,共同組成中國彩電產業的巨頭陣營,將是必然趨勢。由此,陣營內部的地位爭奪,以及陣營間的相互搶奪,一直在交叉進行着,而且加速企業之間的裂變。比如說,小米、華為的高調崛起,就打破傳統品牌陣營在中低端的規模優勢,而索尼與三星的不斷反抗,也阻礙了不少本土品牌向高端進軍的道路。

其次,回歸本土彩電企業的陣營,近年來傳統品牌一直處在「腹背受敵」的泥潭中掙扎,高端市場和中低端市場均面臨著巨大壓力。同時,傳統彩電經銷商們處在一輪破局與新生的拐點上。曾經依靠線下強大的營銷推廣能力,一度衝擊行業第一的創維電視,如今就遭遇線下經銷商收縮,以及在高端消費市場突破遭遇的品牌質感、產品拉力系統性缺失等挑戰。類似問題也存在於康佳、長虹等傳統企業身上。

這幾年來,海信電視規模化增長,以及在大屏高端市場搶眼球。一邊是得益於在產品結構上合理布局,以及中國和海外市場的系統化落地,實現高中低端的整體規模推進;另一邊則憑藉在顯示技術上的ULED、激光、OLED全線落地,特別是在激光電視一枝獨秀,而又基於消費功能和場景的落地,推出社交電視等細分產品。而TCL電視的逆勢擴張,正是基於企業獨有的產業鏈優勢。

再者,彩電產業未來方向和空間,又在哪裡呢?目前來看,顯示技術的賽道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是行業絕對的主賽道;同時,隨着消費的個性化、多樣化,以及家庭生活、娛樂、商務辦公等場景價值的凸現,則出現一輪場景化的產品。比如辦公、教育、遊戲、觸控,甚至是旋轉等,將會呈現一輪發展的新潮頭。

在液晶顯示之外,激光、OLED,甚至還有mini LED、量子點、micro LED等各種顯示技術,層出不窮,還沒有一種新型顯示技術完全佔據市場主導地位,都處在「拉伙做大陣營」的推廣初期,特別是OLED與激光兩大陣營背後,則是中韓兩股企業勢力的較量。

同樣在應用場景新賽道上,彩電企業目前還處在整體的摸索初期,探路者目前以華為、海信為主導,華為是從家庭向辦公、商用等場景的加快布局,而海信則是基於用戶需求的圈層化分解和商業化推進。未來這是否會成為行業增長的一條新通道,還需要更多企業的參與,以及更多差異化功能產品的迭代。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9653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4-12-27 13:17
下一篇 2024-12-27 13:1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