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 4 月份做過一次萬元以上電視的評測,但是當時主要對比的是三星的高端 LCD 和索尼、華為的 OLED 兩種技術路線的區別。隨後半年 ,小米也發佈了 12999 元的 OLED,創維也在 7 月發佈了 OLED 新品。

真的有太多朋友私信我們怎麼選了。

而且同樣是 OLED 電視,不同的品牌之間,價格相差很大,它們之間到底有多大區別?是不是買便宜的就行了?
如果你對萬元以上的電視感到好奇,或者在糾結要不要買萬元以上的電視,我們這期會講清楚,高端電視究竟好在哪,想解決什麼問題。
今天我們對比的四台電視,都用了 LG 的 OLED 面板。本來還想看看 LG 是如何調教自家面板的,可惜 LG 電視在中國的銷量偏少,我們也沒能借到。
比畫質之前,還是先看一下外觀,電商頁面不如我們實拍來得詳細。尤其是四款電視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順便了解一下,面板廠商和電視廠商的幾種合作模式。
簡單說,就是定製程度的區別。
外觀:定製有多深
LG 在出廠 OLED 面板的時候,並不是單獨出售面板,而是將其與電視中框和背板打包一起出貨,所以電視前臉和骨架都定好了。相當於精裝修房,你能選擇的就是買傢具。
小米就屬於這種合作模式,它的處理方式,就是儘可能地去堆元器件和音響。

元器件的堆疊當然都會反映在厚度上,所以幾台電視里,小米是最「紮實」的。

其底座採用玻璃材質,做了半透處理。為了平衡重量,底部還增加了配重。

所以,我們建議大家盡量掛牆使用這款產品。
索尼和華為在面板出廠之前,就對電視結構做了深度定製。

當廠商給一台電視定價超過萬元的時候,用戶對於產品的外觀一定會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除了日常使用,這台電視更多的時間是在家中充當裝飾品。

這兩個產品不光身材控制得好,索尼的屏幕發聲,中框的挖槽,華為的散熱結構,65w揚聲器,這些都藏在了超薄機身里。

這些定製化元素,都使得產品從厚度,質感上,跟小米拉開了差距。
華為和索尼都被我們從內到外拆了個遍,大家可以掃描二維碼去看完整的視頻。

創維的定製模式比華為和索尼更特殊一點。國內 OLED 電視銷量有一半來自創維,半壁江山的話語權自然更大,可以強勢到直接從 LG 拿到裸面板,在自己的工廠里設計和生產背板、中框。

反映到產品上,創維跟索尼一樣採用了屏幕發聲模組,甚至定製了屏幕發聲單元的尺寸,做得很大,對杜比全景聲 2.1.2 聲道也做了完整的支持。

底座甚至做了一個向後傾斜 5 度的設計,可以讓電視擺在常見的比較低的電視柜上,還能正對着眼睛。
外觀先到這裡,我們來看看你最期待的畫質對比。
畫質對比
電視的使命:SDR TO HDR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四家的 OLED 電視,小米、創維、華為是 LG 2020 年的面板,索尼 A9G 是 2019 年的面板,參數差別大嗎?真的不大。

比如亮度,年初華為和索尼在峰值亮度上還能拉開差距,更新到最新固件之後,後者峰值亮度提升了將近 200 尼特,無論是1% 還是 10% 的峰值亮度都很接近。這麼高的峰值亮度,用來看 HDR 片源或者遊戲當然很爽。

但是,用來看我們普通片源的時候有區別嗎?
別說,區別還真不小。
別看我們現在隨便買一個電視都有三四百尼特亮度,你知道我們平常看的電視劇和電影的製作亮度是多少嗎?
100 尼特 。

對你沒有聽錯,電視台也好,很多電影也好,無論拍攝的是 6000 尼特的天空,還是花朵下的不到 1 尼特的陰影,在剪輯和調色時,亮度都統一被壓縮到了 0 到 100 尼特的亮度。而真實世界無窮無盡的色彩,也被壓縮到了 BT.709 的色彩範圍里,這個範圍只佔真實世界的 36% ,而其他部分非常鮮艷的顏色,也都丟失了。

這種低色彩空間,低亮度的內容,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絕大部分電視內容,即 SDR,標準動態範圍的片源,對應的高動態範圍就叫 HDR。SDR 亮度標準定得如此低的原因是:老式 CRT 電視的亮度只有 100 尼特 。

哪怕到了今天很多專業顯示器都有個罩子,就是因為在100 尼特的亮度下去調色,真的太暗了,很容易被環境光影響。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已經存在很多年了。
現在,電視顯示能力已經遠遠高於 100 尼特,如果還老老實實按照片源本身的參數來顯示,就是在浪費電視性能。所以,現在的電視還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提高部分區域的亮度,拉升某些色彩的飽和度,讓它更接近我們對真實世界的感受。可以說,電視的畫質算法,本質上是在彌補片源丟失的信息。
這是 100 尼特的屏幕,如果單純把亮度調到 600 尼特,會發現什麼事呢?

屏幕變亮了,但畫面的層次感並沒有變好,因為暗部也被一起提亮了。
所以,高亮度的電視需要重新調整畫面的明暗。用到的方法就是我們說過好幾次的調整伽馬曲線。

這條曲線代表畫面從最暗到最亮的所有明度,改變左邊,就是改變暗部的明度;改變右邊,就是改變亮部的明度。在電視亮度很高的情況下,調整伽馬曲線,可以讓畫面的明暗對比更明顯,更能體現畫面的層次感。

所以,低亮度和高亮度的屏幕,伽馬應該是不一樣的。
在標準模式下,索尼和創維做得非常細膩。如果你想看到更高的亮度,你可以在標準模式里,把峰值亮度從中調整到高。

亮度變高,暗部也會變亮怎麼辦?索尼和創維,為不同的亮度範圍,分別作了不同的伽馬曲線,這樣哪怕拉高了亮度,畫面的層次感也會非常好,黑能黑得下去,該亮也亮得起來,這就間接地把 SDR 片源做出了 HDR 的感覺。

而小米則是一條伽馬曲線走天下,在不同亮度下,對畫面的明暗控制就沒有那麼精細。
華為也非常有意思,還記得我們上次對比萬元電視的畫質時,提到的 Local DCI 嗎?它其實就是一個畫面亮度調節系統,不管你亮度多少,但是當我識別出畫面中暗的地方,我就讓他更暗,亮的地方也更亮。所以哪怕峰值亮度到了 495 尼特,它也能暗部暗得下去,亮部亮得起來,因為這是算法級別的 HDR 。

電視節目實測
我們可以從平時常見的電視節目,來理解它們參數和表現上的差異,文字展現能力有限,各位可以去看本文的視頻版本。
首先是動漫和華語電視劇,因為整體畫面都比較亮,更容易感覺到亮度上的差異。

比如在《小歡喜》的這個片段,華為的高亮度加上 Local DCI,會讓人覺得明暗對比更強烈。創維和小米的亮度的亮度稍低,索尼的畫面就有一點偏暗了。
電影:色彩傾向和調色的主戰場
講完了綜藝和電視劇,我們來看看電影。對電影來說,最重要的差異首先是色彩傾向。
因為電視能顯示的顏色範圍,已經遠遠大於 SDR 片源本身的顏色範圍。所以電視的幾個模式裏面,電影模式會儘可能還原片源本身的參數,做準確;標準模式根據廠商自己的理解,適當加入一些畫質算法,做到好看和耐看。
鮮艷模式把算法儘可能都開到最大,做到在賣場的一堆電視里足夠抓人眼球。

從實際觀看來說,一個色彩的傾向無非四種:偏濃,偏淡,或者偏向兩邊的顏色。

創維的特徵比較明顯,藍色會傾向於更鮮艷,在《阿拉丁》這種天空比較多的場景,《大魚海棠》這些深海場景,畫面都會顯得更有衝擊力。

小米的黃色和綠色會更鮮艷,在《你的名字。》這種黃綠色比較多的場景,可以比較明顯看到飽和度更高的傾向。

這些色彩傾向,代表了各家廠商自己對顏色的理解。
對於高端電視來說,不止要能做自己的色彩傾向,還得有做準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說的,先得能把菜洗乾淨,再展示各自的廚藝。在影視行業也有一級調色和二級調色這樣類似的概念。一級調色是把曝光、色彩先校正回來;二級調色才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給畫面加風格。

這四台電視里,索尼和創維有明顯的一級調色的痕迹。在通常色彩最準的電影模式里,創維的色彩偏差只有 1.49,索尼在關掉所有的畫質算法之後,色差也只有 1.3。並且創維把亮度壓在了 100 尼特以內,索尼也將亮度控制在了 130 尼特以內,色域限制在 BT.709 以內,都在儘可能還原 SDR 的原始參數。
這種做準的能力,意味着進行二級調色時,可以更精準地表達對畫質的理解。
膚色:最重要的記憶色
各家電視展現的膚色傾向也不太相同。
我們以電視節目里的黃種人為例,小米的膚色整體都偏濃。

創維和華為的膚色偏淡偏白,在綜藝節目里會顯得更好看。
索尼不管畫面本身在什麼環境,都能保證膚色是比較穩定統一的。
運動補償
在看綜藝、紀錄片的時候,經常會有大幅度的鏡頭移動,這部分考驗的就是電視的運動補償功能。
這 4 台電視都支持 120 幀的運動補償,是普通電視的 60 幀的兩倍,對產品的運算力和糾錯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各位可以去視頻版看具體的片源,索尼的運動補償是最保守的,四台電視對比的時候,經常會覺得索尼略微卡頓。

而比流暢度更重要的是破損出錯的幾率,小米在極端情況下比較容易出現破損,而創維和華為在面對無規律的大幅移動畫面時,表現都要更好。
色階:不同算法區別大
互聯網上的片源,碼率都不會特別高,所以非常容易出現噪點和色階。如果是 1080P 甚至是 720P 的老片子,這些現象可能更嚴重。具體來說,就是會在畫面上出現不同顏色和深淺的斷層。

小米在面對互聯網片源時,對色階的消除和改善能力,遠好於另外三台,它用的這顆聯發科 MT9650 芯片上的等高線算法應該是功不可沒。
這是《我和我的祖國》升旗的畫面,遠方的天際線,有非常多的色階,但是小米已經消除到幾乎不可見了。

雖然我們講了很多畫質上的差別,但在平時我們看的海量片源里,這些差別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能體現出來的。它們再有差別,也不會像 2000 塊錢和 5000 塊錢的電視差距那麼大,畢竟對於 OLED 來說,基礎特性已經擺在那裡了。
而對於這個價位的電視來說,同樣重要的是對 HDR 片源的還原顯示能力。
HDR 片源:給電視更多的色彩和亮度
電視做好看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當片源記錄色彩和亮度的能力落後於電視時,電視廠商就要花很多精力,來把畫面做好。
而當 HDR 片源普及時,因為其記錄的亮度和色彩信息超過很多目前的電視,電視就不應該追求所謂的好看,而應該努力做准,忠實呈現 HDR 片源的本意。

相比於年初,我們也終於有機會更新了先看的 HDR 的色准測試標準,將這四台電視都測了一遍。
四台里色彩偏差最小的是創維,不到 1.0,作為老牌廠商,色准還是非常極限的。讓我們意外的是,小米偏差也很小,1.4 左右,索尼 2.0,華為 2.7 。 當然,只要在 3 以內,你平常看的畫面,就不會出太大問題。

SDR 的片源過於落後,所以電視要自己做好看,HDR 的標準更領先,所以電視做准就可以了。
是不是以後電視只要做准就行了呢?
不是。等到電視的顯示能力再次超越 HDR 的標準時,電視廠商依然需要繼續做自己的畫質理解,這其實是一個輪迴。
遊戲延遲
面對遊戲用戶,這四個廠商都會關閉大部分算法,用以降低遊戲延遲,我們也對它們在遊戲模式下的延遲進行了測試。

在萬元價位的電視,遊戲模式下的輸入延遲都已經很低了。60Hz 的延遲都在 35ms 以下。華為最新的固件,在 30Hz 下的延遲,相比年初也明顯降低了。

可能你會注意到,為什麼 4K 60Hz 的延遲比 1080P 30Hz 的延遲還低呢?
因為電視連接 HDMI 傳輸和處理畫面時,需要至少存一幀畫面。

所以當他傳輸 30 幀畫面的時候,延遲最低可以做到 1000ms 除以 30,每幀約等於 33 ms;傳輸 60 幀畫面最低可以做到約 17 ms 。四台機器基本上都是貼着這條線,索尼表現最好,但其他幾台的延遲玩單機主機遊戲也完全沒有問題。
總結
這是我們第一次站在萬元電視的角度,嘗試去理清 HDR 和 SDR 的關係。同樣的面板、相近的價位,可以有多大的產品差異。其實從這次我們橫評的結果來看,OLED 電視本身的素質差別,並不像中低端電視那麼大。因為 LG 的 OLED 面板已經足夠成熟了,出廠時色彩偏差 delta E 都能做到 3 以內。
而在畫質的調校上,面對 SDR 片源,要先做准再做好看。而 HDR 上,目前只要做准就行了,索尼和創維就明顯是這種的代表,華為的優勢則是在 Local DCI 、自研芯片上,小米的 OLED 大師在畫質積累上確實會丟分,但是不要忘記它的價格。
相比於畫質調校的差距,更重要的還是片源。網絡片源在標準上的落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如今高端電視在畫質算法上的努力,都是在彌補片源的問題。
今年開始 HDR 的普及會大大加快,我們真的很希望,電視能從比拼所謂的好看,快速過渡到,做准。
好啦,這四台電視的詳細參數和對比結果,我們已經做成了一張圖,你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回復「電視參數」獲得。

以後我們會陸續把「先看評測」實測的參數和結論放到這個地方,建議在在微信設個星標持續關注。
對了,如果你打算這次雙十一買電視,不管是 6000 元以下的主流價位還是 10000 塊以上的高端電視,都可以關注先看評測的微信公眾號,我們會給大家比電視廠家的折扣價上,至少還要再低 100 塊的「先看友情價」。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9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