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年,數碼圈最大的驚喜絕對要數iPhone 6系列。
它顛覆了喬布斯時代的iPhone設計邏輯,擺脫了統一的小巧精緻,巧妙地根據用戶使用體驗將簡約、實用延伸至另一條道路。
Bigger than bigger
Longer than longer
這是用戶們對iPhone 6系列最深刻的印象。

如今回顧,蘋果為何能在2014年就爆出這麼大的新「瓜」是值得品味的一點。
可以肯定,iPhone 6系列不是庫克時代臨時開啟的方案,而是在喬布斯時代就早有的預想,iPhone 5C 是最好的作證。
表面上,iPhone 5C是iPhone 5系列的七彩換殼版,但它回歸初代iPhone的背弧直板機身、長條按鍵、開啟扁平化的iOS 7……都和iPhone 6系列有所關聯。所以我認為iPhone 5C不僅為蘋果的多彩營銷站台,更是為iPhone 6系列站前哨。

回歸正題,iPhone 6系列帶來的改變顯然比 5C 更顯著。
【造型】
iPhone 6系列的外形設計帶來全方位的顛覆,包括面板、邊框、背板、機身尺寸……論改動最大的部分,我覺得是背板和邊框。
iPhone 6系列的背板採用全金屬一體式包裹方案。結合4.7英寸和6.9mm的厚度,iPhone 6所帶來的握持手感非常輕盈舒適,而 iPhone 6 比 iPhone 5S 更纖薄的「奇蹟」也得益於此。
至於 5.5 英寸、203g 的 iPhone 6 Plus,即便採用同樣的背板設計方案,還是難以消除其厚重感。

細心點的朋友不難發現,iPhone 6 系列的屏幕邊緣有些許變化:2.5 D 玻璃弧度。
所以 iPhone 6 系列是 iPhone 史上第一款採用 2.5D弧度設計的機型系列,而 2.5 D 玻璃 + 全金屬一體式包裹設計,讓iPhone 6系列的側邊也變得圓潤。此前所提到的長條形按鍵,正是因圓潤邊框所做出的「設計妥協」,目的是為了保證按壓體驗的同時節省佔用空間。
至於圓形按鍵和長條按鍵孰優孰劣,我想時間已經給出答案。但無可置疑,全金屬一體式包裹+圓潤邊框引領 iPhone 新的設計方向。
至於 12 系列是否說明蘋果設計美學的倒退?我覺得不然,因為蘋果於此前推出的新產品,不多不少都有隔代前輩的影子。

【材料】
不同於 iPhone 5C 用聚碳酸酯所模擬的玻璃機身,iPhone 6 系列回歸金屬後殼,其材料是6000系列陽極氧化鋁合金,因此 iPhone 6 系列的後殼和側邊在強度和耐磨性方面比 iPhone 5S 更加優秀。
但缺點同樣突出:6000系列本身的金屬硬度較差,長期使用後會出現氧化膜脫落,導致氧化侵蝕現象嚴重。有些機型甚至退化到「殘敗」之像。

From:微博用戶「微博數碼」
【系統】
iPhone 6 系列出廠搭載 iOS 7,這是蘋果首次嘗試扁平化的成果。視覺上,iOS 7 最大改動是加入大量的 3D 動效場景,因此 iPhone 6 系列前瞻性地搭載線性馬達。這項改動在當時並不顯眼,但之後 iPhone 6S 系列據此實現的3D Touch 成為 iPhone 史上最成熟的交互反饋方案之一。
不過,我認為真正成就 iPhone 6 系列的系統是 iOS 8,它完善了 iOS 7 所存有的部分缺陷,最明顯的是改善耗電情況以及節省內存佔用成本,這對僅有2000mah左右電量和2G運存的機型來說,簡直是巨大的福音!
另外,iOS 8 所帶來的個性化功能也不少,我印象深刻的有 iCloud 照片流、圖片智能編輯,而作為內地首發支持 Apple Pay 並完善相關功能的系統版本,極大地豐富用戶的支付體驗。

軟件層面,iPhone 6 系列是首款搭載「健康」的系列機型,並且和同年的發佈的 iWatch 一代形成較為健全、成熟的健康檢測體系。
在這套體系中,基於 M8 運動協處理器計算的運動步數、消耗能量和爬行高度,成為移動設備在健康領域的重要參考標準。

【配置】
iPhone 6 系列搭載 A8 處理器,雖然它不及後來的 A9 那般驚艷,但 A8 在7年前絕對是頂尖的處理器。
對比 A7 ,A8 擁有 25% 左右的綜合提升幅率。在單線程上相比較於 A7 有近 18% 的提升,多線程則有 15% 的提升。CPU性能提升25%,圖形性能提高了50% 。
另外,A8 是蘋果歷史上首款採用 20nm 工藝設計的第二代 64 位處理器,集成度比 A7 提高近90%,因此能耗表現比 A7 處理器有所提升。據部分機構測試成果來看,A8 的功耗比 A7 下降 25% 左右。

攝像配置方面,iPhone 6 系列的硬件提升幅度並不大,採用 8 MP(1.5 微米、f/2.2)單攝,與 5S 系列基本相同。有趣的是,蘋果在當時並未公布傳感器型號,外界猜測以 IMX 220 居多。
IMX 220 比 iPhone 5S 上搭載的 IMX 145 ,最大的優點是易於提高成片的單位像素感光面積,因此iPhone 6 系列在相同像素和焦距下,擁有更清晰的畫面質感。
攝像提升效果最顯著的是 iPhone 6 PLus,iPhone 6 Plus 搭載 OIS(光學防抖)使得畫面穩定性有顯著提高,在實際攝影體驗中還有利於提高自動對焦速度。另外,iPhone 6 Plus 還支持240 fps 慢鏡頭和 Time-Lapse,實現縮時攝影,提供更多樣的視頻體驗。
當然,由於傳感器像素、感光面積、攝影算法……差距,iPhone 6 系列的攝影體驗和如今主流機型已有巨大的差距。

iPhone 6 系列還有一樣重要的配置:NFC 天線
沒錯,就是背面異常顯眼的小白條。

當年為實用性作出的設計妥協,為蘋果開啟另一條道路:近場支付。這也可以被視為 Apple Pay 的新開始,因為這不但為用戶支付提供便利,而且它還為近場支付場景的普及添加助力。
不僅如此,蘋果還藉此確立其在手機移動支付領域的話語權,其中包括保證交易過程的安全性、隱私性,包括對銀行卡信息進行保密、禁止非相關功能的調取和訪問……而其他手機廠商在近兩年才開始重視移動支付體系的安全性。

總結
iPhone 6 系列固然有很多優點,但我覺得它終究是一款過渡性的作品,在配置、功能體驗等方面仍趨於保守。因此,我覺得iPhone 6S 系列才是後喬布斯時代中,真正讓人驚艷的首款集大成開山之作。
回歸題目,iPhone 6 系列是否完全被這個時代拋棄了呢?從生產力角度來說,我覺得是的。因為 iPhone 6 系列的處理器性能、內存規格……都支撐不起大量主流應用的流暢使用。而且攝像頭、Home鍵、屏幕……硬件的性能表現也相繼落後,因此我不建議重拾 iPhone 6 系列作為主力機。
但作為學生機、老人機或者備用機來說,我認為iPhone 6 系列依然足夠使用,完備的 iOS 生態功能、不太卡頓的系統體驗、成本較低的維護修復,足以勝任日常使用需求。
所以,我對 iPhone 6 系列的定論是廉頗老矣尚能飯,有心上陣力不足。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94485.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