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群英傳:前傳》不久前正式上市,縱觀媒體、論壇、貼吧等社交網站,玩家對本作的評價雖然說不上好評如潮,但也太沒有惡語相向,這是一部中規中矩用心製作的武俠風作品。
筆者上手這款遊戲,玩了挺久也有了頗多的感慨,最深刻的感觸便是我已經很久沒有玩到純正的武俠遊戲或者接觸武俠小說了;其次,國產曾經盛行一時的武俠風,到了《俠客群英傳前傳》發行這幾年間,在遊戲領域,可以說到達頂峰,很難再有前進的道路了。

在筆者看來,遊戲和小說雖然是不同的藝術形式,但作為同樣反映時代人類審美的藝術形式,他們是密不可分的。國內玩家見不到太多的小說改編單機遊戲,只因這是「中國特色」,《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愛麗絲夢遊仙境》、《福爾摩斯探案集》等等經典小說在國外改編成為比較成功的遊戲是屢見不鮮的。
筆者在此結合小說對國產武俠風和仙俠風單機的演變及未來前景略做解析,涉及作品較多,不能詳盡還望見諒。
首先,筆者對於魔幻的定義是《魔獸世界》一類強調魔法、精靈等偏西方化的藝術題材,玄幻則是國風仙俠,例如《誅仙》以及《仙劍》系列,當然,《誅仙》的封面一開始是掛着武俠的,但真正定義下來,玄幻仙俠更加符合作品內容。武俠則是《天涯明月刀》、《天龍八部》等金庸、古龍為代表的上世紀小說作品。
回望武俠電視劇盛行的年代,大約在80年代到新世紀,從TVB興起的《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神鵰俠侶》、《楚留香傳奇》、《陸小鳳外傳》等等作品風靡全國,金庸古龍的作品在當時擁有無數的讀者。

那個年代也誕生了相應的遊戲,比如《古龍群俠傳》、河洛前工作室的《金庸群俠傳》、金山的《劍俠情緣》等等。從這些作品也不難發現那個年代的國產單機,世界觀基本基於武俠小說,遊戲製作人能夠創作優秀的世界觀的,即使放在當下,也不多見。

回望《仙劍一》,玩家依然能夠從遊戲中感受到不少的江湖氣息,李逍遙擂台招親林月如、蜀山和凡塵的接觸還很多等等,《仙劍奇俠傳二》是也是典型的武俠風遊戲,製作人似乎沒有把握到仙和俠的區別,於是不太受待見的《仙劍二》就誕生了。
武俠和仙俠的分水嶺,應該是在2003年,也是網傳的玄幻元年。
這一年《誅仙》開始崛起,也是在這一年開始,國產單機市場大幅度萎縮,單機無法賺錢導致大量工作室倒閉,金山都被迫放棄了半成品的《劍俠情緣三》開始研髮網絡遊戲。

2003年也是《仙劍奇俠傳三》發佈的一年,拋開四代以後的情懷,2003年的仙劍三代可以說是國產單機從武俠開始轉向正統仙俠的一代,2007年的四代則是純仙俠並且遠遠背離武俠的一代,可惜五代、六代又重蹈仙劍二覆轍,江湖俗事雜念太多,沒有仙的氣息。
《誅仙》的崛起也讓網絡作家成為了一個希望產業,唐家三少、我吃西紅柿、忘語、夢入神機等等知名作家一步步崛起——當然,他們都是寫玄幻的。
唐家三少一開始是創作西方玄幻,正式一點可以稱之為「魔幻」,例如《光之子》、《狂神》。這時候的國產小說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是金庸古龍已經將國產武俠寫到了頂峰,「天下武功出少林」深入人心,無人能超越,想要繼續創作小說的只能另闢蹊徑。於是,類似唐家三少的模仿西方創作的風格就誕生了。這一點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唐詩將詩歌寫到一個制高點,宋詩另闢蹊徑卻有另有一番滋味是一樣的。

當然,在此之前還有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今何在的《悟空傳》等等,都產生過不小的影響,近現代的仙俠題材也是從上世紀30年代發佈的《蜀山劍俠傳》開始的,但因為抗戰、文革等原因,網絡玄幻小說取代武俠走向高潮確實應該從《誅仙》的2003年開始。
同一年底,網易《夢幻西遊》公測,這部作品的誕生意味着國產網遊盈利成為一種可能,當然,毫無疑問這部作品是根據四大名著《西遊記》改編而來,仙俠風的遊戲在遊戲市場佔據先鋒地位也當是從這裡起步的。
2006-2007又是一個轉捩點,這個轉捩點就是:國產玄幻或者魔幻小說,因為作者本身不熟悉國外文化,創作走入了死胡同,加之多年的創作經驗的積累,已經不需要強行模仿《魔戒》這一流的西方魔幻小說。

於是這部分作家開始運用熟悉的中國題材,創作本土化的作品,唐家三少純仙俠風的《惟我獨仙》就誕生了,辰東的《神墓》則是夾雜中外風格的玄幻作品,一方面和作者風格有關,另一方面,也是轉型不完整帶來的後遺症。記得《神墓》也曾改編成為網遊,不過結局自然是不太樂觀的。
2007年,完美世界《誅仙OL》正式上線,延續至今近十年的《誅仙3》仍然是完美旗下最大的網遊之一。
到這裡,國產仙俠風小說改編網遊才逐漸趨於成熟,相對的,我們很少能看到武俠風網遊或者單機遊戲大行其道,搜狐《天龍八部》或許能居其一,但更多的是《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熱血江湖》等作品逐漸沉寂,新的持久性的IP唯有《誅仙》一部,不論是《天龍八部》、《九陰真經》還是《倩女幽魂》、《夢幻西遊》,其實都是在運用古典文化IP。
(IP:不是電信的IP地址,而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單機遊戲大概也是採取了類似於網遊從武俠轉向仙俠的轉折方式,在2003年以後,國產單機當中很少有優秀的武俠遊戲出現,《雨血》、《武俠群英傳》、《武林立志傳》、《絕代雙驕》、《天下無缺》等作品,雖然飽含正統的武俠風,但也沒有震撼級大作出現,也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夠超越飽受玩家非議但地位巋然不動的國產三劍情懷系列,仙俠成為主流已是大勢所趨。
如今我們已經很難到上述作品的續作消息了。
2007年左右小說的轉型說明了西方魔幻文學在國內作家手中不那容易駕馭,唯有國產傳統的仙俠題材,才能讓准入門檻很低的網絡文學接納更多創作技能不那麼熟練但腦洞較大的作家。

同樣的,玩家對於魔幻風的作品也需要時間去適應,水土不服撲街的作品也不在少數,不關注的玩家或許不會去了解罷了。之所以如今依然有那麼多西方魔幻風遊戲大行其道,根本原因是國內市場確實少有能剛正面的中國風作品——比如《天涯明月刀》一級的國風網遊。
翻看近期17173網遊榜單,2007年至今還在堅挺的武俠遊戲有《天龍八部》、《天涯明月刀》、《九陰真經》三部作品,而仙俠風則不必一一細數了,自然是多出兩三倍。
國產武俠單機做到《俠客群英傳》就世界觀來說已經到達頂峰了,熟悉的金庸武俠世界觀、熟悉的降龍十八掌、熟悉的武林盟主,已經很難做到更好了。

國產武俠網遊做到《天涯明月刀》也可以算做到頂峰了——拋開不少致命性的BUG以及無聊的日常,遊戲的畫面以及劇情在國產武俠網遊當中是難以超越的。
和小說一樣,未來的國產武俠網遊,想要做的更好,首先需要超越底蘊深厚的《天龍八部》,其次要超越畫面取勝的《天涯明月刀》。而要超越這兩部作品,最大的前提——有超越《天龍八部》及《天涯明月刀》的小說IP出現,換言之武俠寫作功力需要超越金庸老先生和香水古龍。
短期來看,這是個不太可能實現的夢想——當有人告訴你天下武功不是出自少林寺,你一定會罵上一句MDZZ。
隨着武俠風小說在網絡文學界的式微,當上述二十餘年前的經典武俠IP成為歷史,沒有延續武俠風的文學作品出現之時,武俠風的國產遊戲,也將隨着時間流逝,成為玩家心中永遠的記憶,強行做下去只會成為情懷大軍的一員罷了。
而網絡小說中讀者眾多的玄幻仙俠題材的遊戲,也將成為國產遊戲的主流——不論單機還是網遊抑或手游。

筆者回想起多年前看《誅仙》小說時碧瑤為張小凡擋劍的震撼記憶,但這個記憶到了網遊之中就沒有了太多的感覺,到了音樂MV再見此情此景已經略感煩躁,到了電視劇已經無力吐槽以至於筆者看到辣眼睛的陸雪琪三角戀就放棄了治療,到了《誅仙》手游,筆者內心是崩潰的。
記得此前也看到玩家在新聞區評論《仙劍VR》可偷看靈兒洗澡:情懷賣不動,都讓靈兒賣(此處和諧)?!
從這些情景不難發現國產優質的IP很難做出更加優質的作品,只能不斷自我重複。

回望上一部有影響力的武俠電視劇已經是很多年前的《天涯明月刀》或者劉亦菲版的《神鵰俠侶》?筆者最欣賞的還是蘇有朋的《倚天屠龍記》,在那之後國產武俠就很少出優秀的電視劇了。
近幾年的電視頻道也是被仙俠霸屏,《花千骨》、《誅仙》、《雲之凡》、《天之痕》還有快要出的《漢之雲》(這部作品勾起了童年的筆者玩字幕亂碼版卡關的痛苦回憶)。
未來武俠或許會更少見,純真的武俠自然是少之又少了,快要算作有生之年系列了,小籠包筆者一次都沒有揭開過蒸籠蓋。

在這樣的背景下,玩《俠客前傳》就給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覺,畢竟正統的武俠不論在小說還是電視劇當中都很難尋覓到了。
然而玩到後期筆者又漸漸回到了前面提到《誅仙》IP重複審美當中,《俠客前傳》東方不敗、惡人谷、丐幫、峨眉等等基本設定,遊戲做的再好,都沒有超越以金庸為主塑造下的武俠世界(或許摻了一點古龍),漸漸也會感覺疲憊。
雖然比較滿意前傳的質量,但筆者還是不太期待在下一部作品中學到降龍十八掌、葵花寶典、九陽神功,何必讓已經成為前女友的她再當一次現任呢?期待河洛的下一部作品能夠做出更多突破吧,雖然這看起來非常困難。

不論是小說還是遊戲,武俠、仙俠陪伴着幾乎每一個玩家度過了童年。當然,受市場環境下劣質手游及高質量網遊的影響,新一代或許會更愛西方魔幻類一些。
不過,想必所有人都和筆者一樣,期待你們認可的武俠、仙俠精神傳承到新生代當中,而不是幼稚的喜羊羊腦殘的熊出沒佔據青少年的童年。而這一任務,需要由優秀到足以超越魔幻作品的小說、遊戲來承擔了。
隨着武俠的式微,仙俠如今已經佔據了國產單機及網遊IP的制高點,未來的國內遊戲市場,玄幻流遊戲會佔據主導地位。
當然,多年以來,為了字數帶來的稿費放棄質量,玄幻小說質量長期得不到提升,改編遊戲撲街的IP非常多,經典IP在《誅仙》以後也乏善可陳,蕭鼎在《誅仙》以後也似乎江郎才盡寫不出更優秀的作品,而網遊目前也以「借鑒」為主,玄幻小說改編網遊這條路也要走很久才能迎來期待中的光明。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90569.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