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是競爭最為激烈的手機市場,各大廠家為了博取眼球製造了各種吸引眼球的話題。其中,拍照能力也成為各大廠家爭奪的焦點。
如今手機拍攝之間的競爭不再單單只是像素,已經從以往主要在像素上面競爭上升到傳感器,ISP處理器,光圈等各個方面。
拍照已成一大需求,但是該如何判斷一部手機的拍照水平呢?本文將圍繞影響手機拍照的兩大因素——硬件和算法展開,告訴你什麼樣的手機拍照更美,怎樣判斷自己的手機拍照好不好。
第一部分:看硬件
1.像素是不是越高越好?
很多人常見的誤區之一,像素高拍照就好!這也是商家擾亂消費者正確選擇手機的一個因素。像素高對清晰度也不一定好。

例如在弱光情況下,影響清晰度的主要因素是畫面的噪點多不多,而噪點的產生來自多方面的影響,在手機上面造成噪點的主要原因是傳感器像素密度較大,單個像素感光面積較低。
2.傳感器哪種更好?
手機上面的傳感器主要分為CMOS與CCD兩種,雖然CCD在色彩還原方面更有味道,但CMOS傳感器在性價比與高感表現方面有更多的優勢,從而成為市面上手機攝像頭傳感器的主流。
手機市場上較好的CMOS傳感器主要分為背照式(BSI)與堆棧式兩種,最先開始的為背照式傳感器,其首先被應用在索尼的DV上面。
憑藉iPhone 4,背照式CMOS傳感器開始在手機上面發揚光大,手機夜拍的實用性大大提高。

堆棧傳感器是對背照式傳感器的進一步改良,最先被應用在2013年OPPO Find 5上面,進一步提高了信噪比。
假設兩款手機同為2000萬像素,但採用堆棧結構的背照式傳感器,比單純採用背照式結構的傳感器在細節上面的表現能力更佳。
另一方面,傳感器的尺寸也對畫質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大尺寸傳感器對提升弱光環境下的表現有重要貢獻。
3.鏡頭是否越多越好?
以前的手機只有一個前置鏡頭和一個後置鏡頭,但最近一兩年,雙攝手機、四攝手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現在後置雙攝鏡頭大多分為主+副鏡頭,主鏡頭用於拍攝與預覽工作,副鏡頭用於記錄圖像景深的工作,可以實現先拍照後對焦功能,且其實現的效果比利用軟件去實現的好,這時候雙攝像頭具有優勢。

光圈的大小也影響了攝像頭的光線通過量,光圈越大的攝像頭在同一時間內進光量越多,達到同樣亮度時對快門與ISO的要求更低,這意味着一部配有大光圈鏡頭的手機,能讓用戶在弱光環境下用安全快門與較低ISO的情況下拍攝更為靚麗的照片。

如三星Note 8,配備全像素雙核傳感器及F1.7超大光圈,全雙核1200萬像素,支持光學防抖,這樣的搭配使其在夜拍中小有聲望。
第二部分:看核心算法
1.相機的大腦ISP
如同判斷一部手機好不好要看芯片一樣,一部手機拍照的好不好,除了看硬件配置,最核心最重要的是看ISP算法。
ISP就是圖像信號處理單元芯片,可以稱作為相機的大腦,一般情況下,配備獨立ISP的手機,在圖像處理方面有更大的優勢。

手機領域獨立的 ISP 多採用富士通,少數手機廠商自己做。
高通、MTK都有集成自己的ISP,手機廠商直接用就可以,國產廠商沒有自己芯片的都用的這兩家的,華為原先用的第三方的ISP,從MATE8開始用的海思研發的ISP。
蘋果、三星、Lumia 都有極其專業的算法團隊,有自己的ISP。
2.新加入攪局者—AI
目前流行的雙攝配置,在兩顆攝像頭協同工作之時,會對ISP形成巨大的壓力,性能不足的話就很卡、慢。
對於這種情況,各種處理器均提供了解決方案,其中高通增加了雙核ISP,目前高通最頂級的驍龍835移動平台,使用Spectra 180 ISP,它是雙14位ISP,擁有兩顆傳感器。
華為則走上另外一個風口,加入AI算法。兩個用於處理圖像信息的ISP,能夠更快速地響應處理圖片,並且能在低光照度環境下對降噪進行優化。

按照華為的介紹,AI在本地化計算方面有着很大的優勢,針對如圖像識別等AI場景的處理,性能是CPU的25倍、能效是CPU的50倍。
加入AI算法後,支持智能運動場景檢測,能夠根據場景自動設置拍攝參數,並採用低光降噪技術,優化夜景拍攝,自行調整參數,避免出現曝光、偏色問題,還原真實場景。

現今,高通、蘋果、三星等都在芯片中加入了AI算法。
蘋果基於A11芯片,在iPhone X上推出了Face ID,利用機器學習技術,能夠學習到包含海量特性數據的深度面容ID,出錯率居然達到了百萬分之一,比指紋的Touch ID更安全。

由於AI會自主學習,即便是機主換了髮型,或是隨着年齡增長衰老了也會精確適配。這也變相說明,AI在對圖形圖像處理時的智能化。
在研發雙核ISP難度越來越大,而用戶對拍照要求越來越高的節點,AI或許會成為智能手機拍照的新風向。
第三部分:評測判斷
1.根據硬件參數判斷
判斷一部手機拍照功能好不好,最簡單的方法是根據上文中所說的硬件和算法,對比手機各方面參數來判斷。但這種方法有一個缺點,由於現在市面上主打拍照的手機都大同小異,小白用戶很難進行比較。
2.dxomark網站查詢
目前能夠查詢到手機相機深度評測的網站中,dxomark算是很不錯的一家。可以切換中文和英文版本,會通過實際的樣片對比來對手機拍照進行評測。

最大的缺點就是,查詢網站指能找到如iPhone X ,Mate10之類的少數高端機型,大多數手機沒法查到。
3.軟件評測
這是最直接也是醉簡單的方法,可以最快最直白的判斷自己手機拍照功能如何。
目前市面上能夠進行深度算法評測,提供判斷拍照功能的軟件只有魯大師。
按照魯大師官方的說法,這項評測使用目前較為常用的三種神經網絡Inception V3、ResNet34、VGG16的特定算法,給出測試評分。
這個測試主要是測試手機DSP智能模組的AI性能,與CPU、GPU性能關係不大,得分高低取決於該芯片中的AI模塊能力。
設置了34層的深度,Inception代表網絡結構的寬度和深度,VGG16則代表着對圖片有更精確的估值以及更省空間。

目前這項測試的缺點也不少,由於市面上很少看見專門針對手機AI評測的軟件,魯大師的AI測試也剛剛起步,能測的就只有華為、三星以及蘋果等少數搭載高端處理器的手機,測試結果不全面,沒有大基數作為參考。
雖然不是所有的手機都有搭載AI的處理器,但是高性能在測試上也有一些優勢,你可以通過AI測試得到一個關於手機測試AI性能的結果,這個結果能反應出手機在圖像識別領域的性能和智能化程度。
最後再來總結一下,在對手機拍照要求比較高的時候,可以從硬件和算法方面進行比較。
硬件方面,像素高不一定就越清晰,要看傳感器像素密度大不大,越大噪點越多;同樣的像素下,堆棧結構的背照式傳感器表現更佳;雙攝像頭比單攝像頭更具優勢;光圈越大弱光拍攝越好。
算法方面,目前最高的配置是獨立雙核ISP處理器,或者加入AI算法的芯片表現更好。
如果自己不精通甚至看不懂這些參數的話,可以藉助網站查詢和軟件評測來判斷。
評測方面,除了自行對比參數判斷,還可以通過dxomark網站查詢以及魯大師AI跑分進行判斷,但都有各自的優劣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90027.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