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如何搭建數據指標體系「數據指標體系搭建的意義」

面試經常會遇到讓選擇最重要的三個指標這類問題:

  • 怎麼去判斷哪些是最重要的幾個?比如問淘寶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我覺得淘寶這麼大的一個平台,有巨多重要的指標,比如日活,月活,留存,GMV等,如何去選最?
  • 如果是問面試的公司的還好,畢竟去面試肯定會做相應準備,但是經常問到其他公司,很難說能對各個領域和行業都比較了解可以迅速作答。應該如何應對呢?

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其實指標拆解看上去是個枯燥的任務,但——它其實是幫助我們學會怎麼從全局思考問題、向下拆解問題、尋找優化方向的一個必備的思維訓練。

在面試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面試官問:「你了解我們公司的app么?如果你是這個產品的分析師,你覺得最重要的指標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然後很多同學可能就獃滯了。這個時候可能會口不擇言:「日活、GMV、訂單量、Hmmm……」然後陷入凌亂,感覺三個不夠說呀。那讓我們來看看,究竟什麼是指標體系、為什麼面試官這麼愛問指標體系,以及,我們要如何建立一個指標體系呢?

PART1 指標體系是什麼

我們以「APP用戶側指標」為切入口,來講講,如果要看一個app的用戶量級和使用情況,需要多少指標。

可能有同學在想,只要日活就可以啦,微信日活10億,抖音日活4億,快手日活3億,這不就能代表這個app的用戶量了么?微信日活最高,堪稱國民app。

nonono,我覺得話只說對了一半。其實日活這麼一個單獨的指標,是不能全面的反應app的用戶使用情況的。我還是拿出了我的利器——思維導圖(如果有人問的話,它是Xmind),大家可以看到,我把指標拆成了三塊:新增、活躍和粘性。

數據分析指標體系搭建實戰

我個人認為,當衡量APP的用戶量級情況時,是需要關注新增用戶數、活躍用戶數和用戶留存的。每個指標都很重要。這就是指標體系,是一系列指標的組合。

當我們去看一個app有多少用戶在使用時,人們常常用日活(當天活躍設備數,也稱dau)作為指標判斷,但月活也很重要,如果這個app的用戶打開頻率很高,那月活基本就代表了這個app的存量用戶(畢竟如果30天都不打開,基本也就流失了)。再其次,如果某個產品從某天起停止了拉新,再也沒有新增用戶,那日活一定會緩慢的下降。

因此,我們需要基於這一系列指標去理解業務,而不是單個指標。指標體系的優勢在於——能獲得更全面的業務視角。

PART2 我們為什麼需要指標體系

OK,第一個部分我們通俗易懂的解釋了我們說的指標體系是什麼意思,接下來要回答一個關鍵問題:費勁構建指標體系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面試官老是問我這個問題?

讓我們進行一下視角切換:

1) 如果你是公司領導,你會關心幾個核心的指標:用戶量級、成本、收入、利潤、等等;

2) 如果你是中層負責人,你會需要對領導作出核心指標的解讀:為什麼漲、為什麼跌、怎麼優化;再把每一塊具體的業務分配給手下,讓他們對你進行彙報;

3) 如果你是底層員工,你會需要知道你負責的某塊具體的業務最近表現如何,再對指標進行解讀和提出優化,對你的上級負責。

所以公司從上到下,沒有不看數據的,而建立指標體系,是幫助我們判斷目前發展現狀、做下一步決策、尋找業務優化方向的好幫手。

PART3 如何找最重要的指標

又到了大家喜聞樂見的「你說的真好,道理我知道了,快教教我怎麼面試」的環節。

事實上,面試中被問到「怎麼選出最重要的指標」的背後,是在問你:你認為對這個app,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怎麼衡量業務發展情況?(看上去在問指標,其實是在問業務哦)

在這裡我想說萬變不離其宗的一點:如果是toC(to Customer,面向消費者)的產品(比如對於我們手機上安裝的各種app來說,我們就是customer),那麼:

用戶消費指標+供應指標+營收指標一定是重要的!(重要程度排序視情況而定)如果不知道怎麼說,那就說這三個吧!

用戶消費就不說了,沒有用戶、消費、粘性,什麼都無從談起;

而營收之所以關鍵,是因為一款產品可以短期不賺錢,但是長期一定是希望盈利的——這樣才可以存活且持續發展——所以搞清楚一個app的盈利模式是至關重要的。(這可能是初入職場的同學容易忽視的地方)

那為什麼還需要表示供應情況的指標組呢?別忘了,toC的產品不可能只有消費者,也必須有供應者——供應者的角色和消費者的角色重要程度不相上下(或者說分階段,前期需要加大供應,後期需要加大消費,最終希望達到供需平衡)。

比如說淘寶,除了買東西的人重要,那供應商品的賣家也重要;比如微博,除了刷微博的人重要,產生微博內容的大V也重要;比如說美團外賣,除了吃外賣的人重要,供應外賣的商家也重要…… 這麼舉通俗易懂的例子應該能明白吧。

PART4 怎麼建立指標體系

我個人的想法是,建立指標體系分三步:找核心,向下拆解,橫向對比。

我拿一個常用的app舉例:微信讀書。

第一步,明確我認為的微信讀書這個app最重要的核心指標(or核心指標組):

首先是用戶指標組(用戶使用情況)

其次是供應端指標組(衡量微信讀書app的供應情況,判斷目前有多少書在該平台是可看的)

最後是營收指標組(衡量微信讀書的營利能力)

第二步,把核心指標向下拆解到二級指標

儘可能解釋一級指標產生由什麼構成,比如說新增=各個渠道的新增求和;書籍數量=各個品類的書籍的數量;人均書架書籍數量=人均公開書架書籍數量+人均私密書架書籍數量……

簡單的對核心指標進行向下一個維度的拆解,可以幫助我們知道,造成核心指標表現的原因是什麼。比如說新增降了——具體是哪個渠道新增降了?降幅如何?

數據分析指標體系搭建實戰

第三步,增加指標自帶屬性,作為畫像維度幫助橫向對比。

除了向下拆解指標,還可以增加用戶固有的屬性,幫助我們更全面的看待問題。比如說新增留存是各個渠道新增留存影響的共同結果,很可能某個渠道留存就是很低的,那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是否優化該渠道、或者把投在該渠道的成本轉移到其他渠道是不是更有效果;

再比如說某天觀察指標發現人均閱讀時長降了,那我們需要考慮:是新用戶人均閱讀時長降了還是老用戶?如果是老用戶,那是什麼年齡段的老用戶?是針對這個年齡段的書籍少了嗎?如果沒有發現,還要繼續拆,這個老用戶之前的活躍情況如何?是本身就不夠活躍的那批用戶嗎?等等……

我們會發現,這個拆解的過程更像是擴展思路,維度越多,看待問題的角度越豐富,更容易從某個角度發現問題。

數據分析指標體系搭建實戰

PART5 結語

通過這篇文章,你們應該能明白為什麼我說指標體系是理解業務的窗口了吧。

指標體系不僅僅是指標的堆砌,不了解業務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構建出能幫助業務找到原因、再進行優化的指標體系,所以對於構建指標體系,良好的邏輯+深入理解業務,兩者必不可少。

大家沒事也可以拿自己喜歡的app進行指標體系的構建,就當是做思維體操啦~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82116.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4-12-21 13:21
下一篇 2024-12-21 13:2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