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3月22日文章,原題:專利申請折射中國對臉部識別技術的熱衷。隨着中國面部識別和監控技術的提高,去年中國的實體提交了530項與攝像頭和視頻監控相關的專利申請,是美國同類專利申請數量的5倍多。技術諮詢公司CB Insights對歐洲專利數據庫進行追蹤後發現,與中國相比,美國去年申請的此類專利僅為96項。中國還申請了900多項面部識別專利。從某些領域來講,中國的專利數量以及質量以及後發居上,彎道超車。

人臉識別技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術因素、有市場因素也有文化因素。
首先,在技術方面,人臉識別技術在技術鏈條中的應用終端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相對於航母,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來講,技術壁壘較低,中國民族非常有鑽研精神,創新精神,願意拚命干,在很多領域只要中國人民介入進去,往往能快速追趕,彎道超車,也是因為這種特質,中國短短几十年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相信不管在哪個領域,只要國家給政策支持,上下一心,都是能夠成為世界領域的佼佼者,甚至遙遙領先,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就是最好的證明,在知識產權,專利領域我相信也是如此,亂拳打死老師傅。臉部識別技術領域中國申請人的申請主體一般是「一種人臉識別方法/裝置/系統」,屬於典型的軟件類型專利,這類技術創新的門檻較低,也更容易突破。

其次,在市場方面,中國的消費者非常龐大,智能手機普及率非常高,這也為人臉識別技術快速推廣提供了客觀條件。另外在監控領域,中國也是最大的電子監控國,也是因為如此,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每一個紅綠燈處,甚至各種室內空間也布滿監控器

最後,在文化層面這一方面來講,歐美等國家由於在個人隱私有非常高的訴求,有的地方甚至過猶不及,本末倒置,對新技術關於隱私方面有非常強的的排斥,因為這些原因,人臉識別的推廣也碰到了重重阻撓。而在這國方面,這方面的訴求比較低,中國自古以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一般是追求相對的自由,相對的隱私要求。

也正是因為以上方面的背景。中國人臉識別技術的推廣發展有着非常明顯的優勢,發展高效率,迅速,也為未來5G的的相關應用結合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在是好是壞方面來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吧,當時發展不管怎麼說,總是硬道理。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8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