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etchUp以明快簡易的操作風格在三維設計軟件中佔有一席之地。該軟件的界面非常簡潔,很容易上手。通常,用戶打開軟件後就開始繪製,其實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因為很多工程設計軟件,如3ds max、AutoCAD、ArchiCAD、MicroStation等,其默認情況下都是以英制單位作為繪圖基本單位,所以繪圖的第一步,必須進行繪圖環境的設置。
1.1 操 作 界 面
與其他Windows平台的操作軟件一樣,SketchUp也是使用”下拉菜單”、”工具欄”進行操作,具體的信息與步驟提示,也是通過”狀態欄”顯示出來。
1.1.1 單一的屏幕視口
SketchUp的操作界面非常簡潔明快,如圖1.1所示。中間空白處是繪圖區,繪製的圖形將在此處顯示。

圖1.1 操作界面
該軟件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 A區:菜單欄。由【文件】、【編輯】、【查看】、【相機】、【繪圖】、【工具】、【窗口】和【幫助】8個主菜單所組成。
· B區:工具欄。由橫、縱兩個工具欄所組成。
· C區:狀態欄。當光標在軟件操作界面上移動時,狀態欄中會有相應的文字提示,根據這些提示可以幫助使用者更容易地操作軟件。
· D區:數值輸入框。屏幕右下角的數值輸入框可以根據當前的作圖情況輸入”長度”、”距離”、”角度”、”個數”等相關數值,以起到精確建模之用。
計算機的屏幕是平面的,但是建立的模型是三維的。在建築製圖中常用”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組合起來表達設計的三維構思。在3ds max這樣的三維設計軟件中,通常用3個平面視口加上一個三維視口來作圖,這樣的好處是直接明了,但是會消耗大量的系統資源。
SketchUp只用一個簡潔的視口來作圖,各視口之間的切換是非常方便的。圖1.2~圖1.5分別表達了平、立、剖、三維視圖在SketchUp中的顯示。


圖1.2 頂視圖(平面圖) 圖1.3 前視圖(立面圖)


圖1.4 剖面圖 圖1.5 透視圖
1.1.2 切換視圖
平面視圖有平面視圖的作用,三維視圖有三維視圖的作用,各種平面視圖的作用也不一致。設計師在三維作圖時經常要進行視圖間的切換。而在SketchUp中只用一組工具欄,即【視口】工具欄就能完成,如圖1.6所示。

圖1.6 【視口】 工具欄
【視口】工具欄中有6個按鈕,從左到右依次是【等角透視】、【頂視圖】、【前視圖】、【右視圖】、【後視圖】和【左視圖】。在作圖的過程中,只要單擊【視口】工具欄中相應的按鈕,SketchUp將自動切換到對應的視圖中。
(注意:由於計算機屏幕觀察模型的局限性,為了達到三維精確作圖的目的,必須轉換到最精確的視圖來操作。真正的設計師往往會根據需要即時地調整視口到最佳狀態,這時對模型的操作才準確。
1.1.3 旋轉三維視圖
在三維視圖中作圖是設計人員繪圖的必需步驟。在SketchUp中切換到三維視圖是非常方便的。在介紹如何切換到三維視圖之前,首先介紹有關三維視圖的兩個類別:透視圖與軸測圖。
透視圖是模擬人的視覺特徵,使圖形中的物體有”近大遠小”的消失關係,如圖1.7所示。而軸測圖雖然是三維視圖,但是沒有透視圖的”近大遠小”的關係,距離視點近的物體與距離視點遠的物體是一樣的大小,如圖1.8所示。


圖1.7 透視圖 圖1.8 軸測圖
在SketchUp中,以三維操作為主體,經常繪製好二維底面後還要在三維視圖中操作。切換到三維視圖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單擊工具欄中的【轉動】按鈕

,然後按鼠標左鍵,在屏幕上任意轉動以達到希望觀測的角度,再釋放鼠標;另一種方法是按住鼠標中鍵不放,在屏幕上轉動以找到需要的觀看角度,再釋放鼠標。
在SketchUp中默認的三維視圖是”透視圖”。如果想切換到”軸測圖”,可以在【相機】菜單中取消選擇【透視顯示】命令,如圖1.9所示。

圖1.9 切換到透視圖
(注意:在使用【轉動】工具調整觀測角度時,SketchUp為保證觀測視點的平穩性,將不移動相機機身位置。如果需要觀測視點隨着鼠標的”轉動”而移動機身,可以按住Ctrl鍵不放,再轉動。這一點在教學視頻中有更加詳細的講解。
1.1.4 平移
不論是在二維軟件中還是在三維軟件中繪圖,用得最多的兩個命令都是【平移視圖】與【縮放視圖】。
平移視圖有兩種方法:一是直接單擊工具欄中的【平移】按鈕

;二是按住Shift鍵不放,再單擊鼠標中鍵進行視圖的平移。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實現對屏幕視圖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傾斜方向的任意平移。具體操作如下:
(1)在任意視圖下單擊工具欄中的【平移】按鈕,光標將變成手的形狀,如圖1.10 所示。
(2)向任意位置移動鼠標,以達到觀測的最佳視圖。

圖1.10 【平移】工具
1.1.5 縮放視圖
繪圖是一個不斷地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的過程。為了精確繪圖,設計師需要放大圖形以觀察局部的細節;為了進行全局的調整,設計師會縮小圖形以查看整體的效果。SketchUp縮放視圖共有4個工具,如圖1.11所示。從左到右4個按鈕的功能依次是【縮放】、【窗選】、【充滿視窗】和【撤銷視圖變更】。

圖1.11 縮放工具
【縮放】工具的作用是將當前視圖動態地放大或縮小,能夠實時地看到視圖的變換過程,以達到設計師作圖的要求。具體操作如下:
(1)單擊工具欄中的【縮放】按鈕,此時屏幕中的鼠標會變為如圖1.12所示的放大鏡形狀。
(2)按住鼠標左鍵不放,從屏幕上方往下方移動是縮小視圖;按住鼠標左鍵不放,從屏幕下方往上方移動是擴大視圖。
(3)當視圖放大或縮小到希望達到的範圍時,鬆開鼠標左鍵完成操作。
(4)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用上下滑動滾輪鼠標的滾輪來完成縮放功能。滾輪鼠標向下滑動是縮小視圖,向上滑動是放大視圖。

圖1.12 【縮放】工具
【窗選】工具的作用是將指定的一個窗口區域內的圖形最大化顯示於視圖屏幕上。這是一個將局部範圍擴大的工具。具體操作如下:
(1)單擊工具欄中的【窗選】按鈕,這時屏幕中的鼠標會變成帶一個虛線四方形的放大鏡。
(2)按住鼠標左鍵不放在屏幕中進行拖動,拖出一個矩形的窗口區域並釋放鼠標,這個窗口區域就是需要放大的圖形區域。
(3)這個窗口區域中的圖形將會最大化顯示在屏幕上。
【充滿視窗】工具的作用是將整個可見的模型以屏幕的中心為中心最大化地顯示於視圖之上。其操作步驟非常簡單,單擊工具欄中的【充滿視窗】按鈕即可完成。
【撤銷視圖變更】工具的作用是恢復顯示上一次視圖。單擊工具欄中的【撤銷視圖變更】按鈕即可完成。
(注意:當今的計算機大多數都配帶滾輪的鼠標,滾輪鼠標可以上下滑動,也可以將滾輪當中鍵使用。為了加快SketchUp作圖的速度,對視圖進行操作時應該最大程度地發揮鼠標的如下功能:
(1)按住中鍵不放並移動鼠標實現【轉動】功能。
(2)按住Shift鍵不放加鼠標中鍵實現【平移】功能。
(3)將滾輪鼠標上下滑動實現【縮放】功能。
1.2 設置繪圖環境
設置繪圖環境主要就是調整當前的系統單位,將其更改為我國建築業常用的”毫米”作為單位。如果每一次使用SketchUp都要設置單位,就過於繁瑣了,這時可以使用單位模板。
1.2.1 設置單位
SketchUp在默認的情況下是以美製英寸為繪圖單位的。這就需要將系統的繪圖單位改回到我國規範中的要求——公制毫米為主單位,精度為”0mm”。具體操作如下:
(1)選擇【窗口】→【場景信息】命令,彈出【場景信息】對話框。選擇【單位】選項,可以在出現的對話框中設置長度與角度的單位,如圖1.13所示。
(2)可以看到,在默認的情況下,長度單位是美製的英寸,需要改過來。在【長度】選項區域中作如下調整:
· 將【單位形式】改為”十進制”,並以”毫米”為最小單位。
· 將【精確度】改為”0mm”,如圖1.14所示。


圖1.13 系統默認的單位 圖1.14 實際繪圖需要的單位
(3)按Enter鍵完成繪圖單位的設置。
(注意:角度單位不用設置,國外與國內都是統一使用”度”為單位。
1.2.2 設置場景的坐標系
與其他三維建築設計軟件一樣,SketchUp也使用坐標系來輔助繪圖。啟動SketchUp後,會發現屏幕中有一個三色的坐標軸。綠色的坐標軸代表”X軸向”,紅色的坐標軸代表”Y軸向”,藍色的坐標軸代表”Z軸向”,其中實線軸為坐標軸正方向,虛線軸為坐標軸負方向,如圖1.15所示。
根據設計師的需要,可以將默認的坐標軸的原點、軸向進行更改。具體操作如下:
(1)單擊工具欄中的【坐標軸】按鈕

,發出重新定義系統坐標的命令,可以看到此時屏幕中的鼠標指針變成了一個坐標軸,如圖1.16所示。
(2)移動鼠標到需要重新定義的坐標原點,單擊鼠標左鍵,完成原點的定位。
(3)轉動鼠標到紅色的Y軸需要的方向位置,單擊鼠標左鍵,完成Y軸的定位。
(4)再轉動鼠標到綠色的X軸需要的方向位置,單擊鼠標左鍵,完成X軸的定位。
(5)此時可以看到屏幕中的坐標系已經被重新定義了。


圖1.15 坐標軸向 圖1.16 鼠標指針的變化
如果想在繪圖時出現如圖1.17所示的用於輔助定位的XYZ軸定位光標,就像在AutoCAD中繪圖時的屏幕光標一樣,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開啟:
(1)選擇【窗口】→【參數設置】命令,在彈出的【系統屬性】對話框中選擇【繪圖】選項,如圖1.18所示。


圖1.17 輔助定位的十字光標 圖1.18 【系統屬性】對話框中的【繪圖】選項
(2)在【繪圖】選項區域中,選中【顯示十字光標】複選框即可。
(注意:本節中講解的”設置場景坐標軸”與”顯示十字光標”這兩個操作並不常用,特別對於初學者來說,不需要過多地去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1.2.3 使用模板
如果每一次繪圖都要設置繪圖的單位,那麼就很繁瑣了。在SketchUp中可以直接調用”模板”來繪圖,”模板”中已經將繪圖的單位設置好了。具體操作如下:
(1)選擇【窗口】→【參數設置】命令,在彈出的【系統屬性】對話框中選擇【模板】選項,如圖1.19所示。

圖1.19 【系統屬性】對話框中的【模板】選項
(2)可以看到,系統默認的情況下是沒有模板的。單擊下拉列表框,在模板列表中選擇【毫米】,這是以公制的毫米為單位作圖,單擊【確定】按鈕,完成模板的選擇。
但是此時系統並不是以【毫米】為單位作為模板。需要關閉SketchUp,然後重新啟動軟件,系統才裝載指定的【毫米】模板。
(注意:實際上在第一次使用SketchUp這個軟件時就應該加載【毫米】模板,這是個一勞永逸的做法,以後作圖就不需要再設置繪圖單位了。
1.3 物體的顯示
在做設計方案時,設計師為了讓甲方能更好地了解方案形式,理解設計意圖,往往會從各種角度,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設計成果。SketchUp作為面向設計的軟件,提供了大量的顯示模式,以便設計師選擇表現手法。
1.3.1 5種顯示模式
做室內設計時,周圍都有閉合的牆體。如果要觀察室內的構造,就需要隱去一部分牆體,但隱藏牆體後不利於房間整個效果的觀察。有些計算機的硬件配置較低,需要經常切換”線框”模式與”實體顯示”模式。這些問題在SketchUp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SketchUp提供了一個【顯示模式】工具欄。此工具欄共有5個按鈕,分別代表了對模型常用的5種顯示模式,如圖1.20所示。這5個按鈕的功能從左到右依次是【X光模式】、【線框】、【消隱】、【着色】、【材質與貼圖】。SketchUp默認情況下選用的是【着色】模式。

圖1.20 【顯示模式】工具欄
【X光模式】按鈕的功能是使場景中所有的物體都是透明的,就像用”X光”照射的一樣。在此模式下,可以在不隱藏任何物體的情況下非常方便地查看模型內部的構造,如 圖1.21所示。

圖1.21 X光模式
【線框】按鈕的功能是將場景中的所有物體以線框的方式顯示,在這種模式下場景中模型的材質、貼圖、面都是失效的,但此模式下的顯示速度非常快,如圖1.22所示。

圖1.22 線框模式
【消隱】按鈕的功能是在【線框】的基礎上將被擋在後部的物體隱去,以達到”消隱”的目的。此模式更加有空間感,但是由於在後面的物體被消隱,無法觀測到模型的內部,如圖1.23所示。

圖1.23 消隱模式
【着色】按鈕的功能是在【消隱】的基礎上將模型的表面用顏色來表示,如圖1.24所示。這種模式是SketchUp默認的顯示模式,在沒有指定表面顏色的情況下系統用黃色來表示正面,用藍色表示反面。關於正反面的問題,在本書後面講解建模時有更加詳細的介紹。

圖1.24 着色模式
【材質與貼圖】按鈕的功能是在場景中的模型被賦予材質後,可以顯示出材質與貼圖的效果,如圖1.25所示。如果模型沒有材質,此按鈕無效。

圖1.25 材質與貼圖模式
(注意:對於這5種顯示模式,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在繪製室內設計圖時,由於需要看到內部的空間結構,可以考慮用【X光模式】;繪製建築方案時,在圖形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着色】,這時顯示的速度會快一些;圖形完成後可以使用【材質與貼圖】來查看整體效果。
1.3.2 設置剖面與顯示剖面
在繪製建築設計圖時,為了表達建築物內部縱向的結構關係與交通組織,往往需要繪製剖面圖。剖面圖是用一個虛擬的剖切面將建築物”剖開”成兩個部分,並去掉一個部分,觀看另一個部分。在SketchUp中,”剖切”這個常用的表達手法不但容易操作,而且可以”動態”地調整剖切面,生成任意的剖面方案圖。具體操作如下:
(1)單擊工具欄中的【添加剖面】按鈕

,此時屏幕中的光標會變成帶有方向箭頭的綠色線框。其中線框表示剖切面的位置,箭頭表示剖切後觀看的方向,如圖1.26所示。剖切後,模型將虛擬地被”一分為二”,背離箭頭那部分模型將自動隱藏。
(2)將鼠標移動到需要剖切的位置,單擊鼠標左鍵確認,紅色的表示被剖切到的部分,如圖1.27所示。通過這樣的剖切圖,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模型內部的構造。


圖1.26 剖切時的鼠標 圖1.27 初步定義剖切面
(3)對剖切面進行調整。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對剖切面進行旋轉;二是對剖切面進行移動。單擊剖切面,剖切面變成黃色的激活狀態,此時可以使用【旋轉】工具或【移動/複製】工具對剖切面進行調整,以獲得理想的剖面圖。【旋轉】、【移動/複製】這兩個工具後文會有介紹。
完成剖面圖的繪製後,右擊屏幕中的剖切面,會彈出一個快捷菜單,如圖1.28所示。通過這個菜單,可以進行隱藏剖切面、反轉剖切方向、將三維剖切視圖轉換為平面剖切視圖 操作。
隱藏剖切面時,直接選擇圖1.28所示的【隱藏】命令,這時剖切面會被隱藏,如圖1.29所示。如果需要恢復顯示剖切面,可以選擇【編輯】→【顯示】→【全部】命令,這時被隱藏的構件都會在屏幕中顯示出來。


圖1.28 剖切面的右鍵快捷菜單 圖1.29 隱藏剖切面
“反轉剖切方向”的功能主要是將剖切方向反轉180°,將原來剖切後隱藏的部分顯示出來,顯示的部分隱藏起來。操作方法是直接選擇圖1.28所示右鍵菜單中的【將面翻轉】命令,此時會得到如圖1.30所示的剖面圖。與圖1.27相對比,剖切面正好轉動了180°,顯示與隱藏部分整個調換過來。
“將三維剖切視圖轉換為平面剖切視圖”主要是工程製圖的需要。因為建築施工圖要求是用全部的平面圖來表示,不允許出現三維視圖,這與方案圖的三維視圖、平面視圖是不同的,所以有時也需要純平面的剖面圖。操作方法是直接選擇圖1.28所示右鍵菜單中的【對齊到視圖】命令,此時屏幕會以剖切面為正視方向,轉成正投影的平行剖面圖,如 圖1.31所示。


圖1.30 翻轉剖切面 圖1.31 平面剖切視圖
默認情況下,剖切到的物體是以紅顏色顯示的,可以用以下方法來調整:選擇【窗口】→【場景信息】命令,在彈出的【場景信息】對話框中選擇【剖面】選項,如圖1.32所示。

圖1.32 調整剖面顯示
· 在【線條】選項區域中直接輸入剖切線的寬度數值。
· 在【顏色】選項區域中單擊相應的顏色面板,調整需要的顏色。
(注意:在SketchUp中,剖面圖的繪製、調整、顯示很方便,可以很隨意地完成需要的剖面圖。設計師可以根據方案中垂直方向的結構、交通、構件等去選擇剖面圖,而不是為了繪製剖面圖而繪製。
1.3.3 背景與天空
實際中的建築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通過周圍的環境烘托出來,而最大的”環境”就是背景與天空。在SketchUp中,可以直接顯示出背景與天空。如果設計師覺得這樣過於單調與簡單,可以將圖形輸出到專業軟件,如Photoshop中進行深度加工。顯示背景與天空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選擇【窗口】→【場景信息】命令,在彈出的【場景信息】對話框中選擇【顏色】選項,如圖1.33所示。
(2)在【背景】選項區域中,選中【天空】和【地面】複選框。
(3)單擊【天空】右側的顏色框,彈出如圖1.34所示的【選擇顏色】對話框,選擇天空的顏色並調整亮度。
(4)單擊【地面】右側的顏色框,同樣彈出如圖1.34所示的【選擇顏色】對話框,選擇地面的顏色並調整亮度。


圖1.33 【場景信息】對話框 圖1.34 【選擇顏色】對話框
(5)調整地面的【透明度】選項。不選中【顯示地面的反面】複選框,以增加顯示的速度。因為在SketchUp中主要是以單面建築為主,反面可以不顯示。
(6)按Enter鍵結束對背景與天空的設置。此時可以觀察到屏幕中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天空與背景。打開一個建立好的模型,設置好背景與天空,就可以生成一般的效果圖了,如圖1.35所示。
(7)如果不需要顯示背景與天空,可以在圖1.33所示的【場景信息】對話框中直接取消選中【天空】與【地面】複選框,然後按Enter鍵確認。
(注意:在SketchUp中背景與天空都無法貼圖,只能用簡單的顏色來表示。如果需要增加配景貼圖,可以在Photoshop中完成。也可以將SketchUp的文件導入到彩繪大師Piranesi中生成水彩畫、馬克畫一樣的效果圖。這些在本書的下篇中會有介紹。

圖1.35 一般的天空與背景的效果
1.3.4 圖層管理
很多圖形圖像軟件都有”圖層”這個功能。圖層的功能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如3ds max、AutoCAD等,作用是管理圖形文件;另一類如Photoshop等,作用是繪圖時作出特效來。SketchUp的圖層功能用來管理圖形文件。由於SketchUp主要是單面建模,單體建築就是一個物體,一個室內場景也是一個物體,所以”圖層管理”這個功能就不會有AutoCAD那樣高的使用頻率了,甚至室內設計與單體建築設計中根本就用不到這個功能。所以在SketchUp的默認啟動界面中是沒有【圖層】工具欄的。如果需要使用”圖層管理”功能,就要打開【圖層】工具欄。具體操作如下:
(1)選擇【查看】→【工具欄】→【圖層】命令,彈出【圖層】工具欄,如圖1.36 所示。
(2)【圖層】工具欄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左側的圖層列表,單擊黑色的向下箭頭,會自動列出當前場景中所有的圖層;另一個是右側的【圖層管理】按鈕,單擊此按鈕會彈出如圖1.37所示的【圖層】對話框。選擇【窗口】→【圖層】命令,同樣也可以彈出【圖層】對話框。在對圖層進行操作時,添加、刪除圖層一般在【圖層】對話框中操作,而切換當前的繪圖圖層可直接在圖層下拉列表框中選擇。


圖1.36 【圖層】工具欄 圖1.37 【圖層】對話框
在SketchUp中,系統默認自建了一個”圖層0″。如果不新建其他圖層,所有的圖形將被放置於”圖層0″中。”圖層0″不能被刪除,不能改名。如果系統中只有 “圖層0″一個圖層,該圖層也不能被隱藏。如果場景比較小,可以使用單圖層繪圖,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這個單圖層就是”圖層0″。
如果場景較複雜,需要用圖層分門別類地管理圖形文件,則需要使用【圖層】對話框來進行圖層管理。具體操作如下:
(1)在【圖層】對話框中,單擊【加入】按鈕,將所增加的圖層添加到當前場景之中,如圖1.38所示。
(注意:添加圖層的原則是按繪圖要素的分類來新增圖層,一個圖層就是一種圖形類別。
(2)雙擊已經有的圖層名稱,可以更改圖層名。
(3)單擊圖層名,再單擊【刪除】按鈕,可以刪除沒有圖形文件的圖層。如果圖層中有圖形文件,刪除圖層時會彈出如圖1.39所示的【刪除含有物體的圖層】對話框,可以根據具體需要來選擇。


圖1.38 添加圖層 圖1.39 【刪除含有物體的圖層】對話框
如果在場景中有多個圖層時,其中必定有一個當前圖層,而且只有一個當前圖層。所有繪製的圖形將被放置在當前圖層中。當前圖層的標誌就是在圖層名前有一個小黑點。如圖1.38所示,”圖層0″就是當前圖層。如果需要切換當前圖層,在【圖層】對話框中單擊圖層名前的小圓圈即可,也可以使用【圖層】工具欄中的圖層下拉列表框直接切換,如圖1.40所示。
管理圖層的一個關鍵方法就是對圖層的顯示與隱藏的操作。為了對同一類別的圖形對象進行快速操作,如賦予材質、整體移動等,這時可以將其他類別的圖形隱藏起來,而只顯示此時需要操作的圖層。如果已經按照圖形的類別進行了分類,那麼就可以用圖層的顯示與隱藏來快速完成了。隱藏圖層只需要取消選中該圖層中的【顯示】列中的複選框。如圖1.41所示,此場景中”圖層0″和”建築小品”是隱藏圖層,而”房子”和”樹木”是顯示圖層。當前圖層是不能被隱藏的。


圖1.40 使用圖層列表切換圖層 圖1.41 隱藏圖層
(注意:在大型場景的建模過程中,特別是小區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設計,由於圖形對象較多,應詳細地對圖形進行分類,並依次創建圖層,以方便後面的作圖與圖形的修飾。而在單體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中,圖形相對較簡單,此時不需要使用圖層管理,使用默認的”圖層0″繪圖即可。
1.3.5 邊線效果
SketchUp的中文名稱是”建築草圖”,即該軟件的功能有些趨向於設計方案的手繪。手繪方案時圖形的邊界往往會有一些特殊的處理,如兩條直線相交時出頭、使用有一定彎曲變化的線條代替單調的直線,這樣的表現手法在SketchUp中都可以實現。
選擇【窗口】→【顯示設置】命令,將會彈出如圖1.42所示的【顯示設置】對話框。【邊線效果】選項區域中共有5個複選框,分別為【輪廓】、【深粗線】、【延長線】、【端點線】、【草稿線】。如圖1.43所示的模型是這5個複選框都沒有選中時的顯示模型,此時邊線是以最細的線條顯示。


圖1.42 顯示設置 圖1.43 細線顯示
· 【輪廓】:選中此複選框,系統以較粗的線條顯示邊界線,如圖1.44所示。
· 【深粗線】:選中此複選框,系統以非常粗的深色線條顯示邊界線。此複選框一般情況下不選。
· 【延長線】:選中此複選框,系統在兩條或多條邊界線相交處用出頭的延長線表示,這是一種手繪線條的常用表現方法,如圖1.45所示。


圖1.44 輪廓 圖1.45 延長線
· 【端點線】:選中此複選框,系統在兩條或多條邊界線相交處用較粗的端點線表示,這也是一種手繪線條的常用表現方法,如圖1.46所示。
· 【草稿線】:選中此複選框,系統以一定彎曲變化的手繪線條來表示邊界線,如 圖1.47所示。


圖1.46 端點線 圖1.47 草稿線
(注意:對於【顯示設置】對話框中【邊線效果】選項區域中的5個選項並不是只能選擇一項,而是可以進行多項選擇。但是過多的選擇會佔用計算機系統資源,所以一般情況下在建模時並不選擇,只是在完成模型後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需要的邊線 效果。
1.4 物體的選擇
在SketchUp中,通常的作圖模式是先選擇物體,再進行後續設計。而在三維軟件中,由於多了個Z軸向的高度,選擇物體往往比在二維軟件中操作要難一些,所以讀者應耐心細緻地進行物體選擇,一旦選擇出錯,就無法往下進行操作了。
1.4.1 一般選擇
在SketchUp中,選擇物體統一使用工具欄中的【選擇】按鈕

。選擇物體的具體操作如下:
(1)單擊工具欄中的【選擇】按鈕,此時屏幕上的光標將變成一個”箭頭”。
(2)用鼠標左鍵單擊選擇屏幕中的物體,被選中的物體用黃色加亮顯示,如圖1.48 所示。

圖1.48 加亮顯示被選擇的物體
(3)按住Ctrl鍵不放,屏幕上的光標變成

,此時再單擊其他物體,可以增加到選擇集合中。
(4)按住Shift鍵不放,屏幕上的光標變成

,此時再單擊未選中的物體,可以增加到選擇集合中;單擊已選中的物體,則從選擇集合中減去。
(5)同時按住Ctrl鍵與Shift鍵不放,屏幕上的光標變成

,此時單擊已選中的物體,則將此物體從選擇集合中減去。
(6)在已經有物體被選擇的情況下,單擊屏幕空白處,則取消所有的選擇。
(7)在發出選擇指令後,使用Ctrl+A組合鍵,可以選擇屏幕上所有顯示的物體。
1.4.2 框選與叉選
框選是單擊工具欄中的【選擇】按鈕後,用鼠標從屏幕的左側到屏幕的右側拉出一個框,這個框是實線框(如圖1.49所示),只有被這個框完全框進去的物體才被選擇,如 圖1.50所示。


圖1.49 框選 圖1.50 框選的物體
叉選是單擊工具欄中的【選擇】按鈕後,用鼠標從屏幕的右側到屏幕的左側拉出一個框,這個框是虛線框(如圖1.51所示),凡是與這個框有接觸的物體都被選擇,如圖1.52所示。


圖1.51 叉選 圖1.52 叉選的物體
(注意:在使用框選與叉選時一定要注意方向性,前者是從左到右,後者是從右到左。這兩個選擇模式經常使用,特別是在物體較多的情況下,可以一次性進行選擇。
1.4.3 擴展選擇
在SketchUp中,模型是以”面”為單位建立的,具體的建模思路在本書後面將會介紹。
如果用鼠標單擊一個面,則這個面處於選擇狀態,會用黃色加亮顯示,如圖1.53中左側的物體;如果快速雙擊這個面,則與這個面相關聯的邊線都會被選擇,如圖1.53中的中間物體;如果快速地三擊這個面,則與這個面所有關聯的物體都會被選擇,如圖1.53中右側的物體。

圖1.53 物體的關聯選擇
對於關聯物體的選擇,還可以在選擇一個面後,右擊所選擇的面,選擇【選擇】命令,然後相應地選擇【關聯邊線】、【關聯的面】、【所有關聯】、【同一圖層上的物體】或【同一材質上的物體】命令來選擇需要的物體與物體集合,如圖1.54所示。

圖1.54 選擇的右鍵菜單
1.5 陰影的設置
物體在陽光或天光的照射下會出現受光面、背光面、陰影區。通過陰影效果與明暗對比,能襯托出物體的立體感。在作方案設計時,設計師往往需要自己的作品有很強的立體感,這時陰影的設置就顯得格外重要。在SketchUp中陰影的設置雖然很簡單,但是功能並不弱,甚至在SketchUp中還能製作陰影的動畫。
1.5.1 設置地理位置
南、北半球的建築物接受日照不一樣。就是同一半球、同一個國家,由於經緯度的不同,日照的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在設置建築物的陰影之前,第一步就是要設置建築物所處的地理位置。具體操作如下:
(1)選擇【窗口】→【場景】命令,彈出【場景信息】對話框,選擇【位置】選項,如圖1.55所示。
(2)在【地理位置】選項區域中,如果建築物在中國,【國家】就選擇”中國”,【位置】按具體的城市進行選擇。
(3)如果在繪製建築物時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常規地圖繪製方法繪製時,【太陽方位】選項區域中的【正北角度】就不用修改。如果不一致,則需要單擊【選擇】按鈕,這時屏幕中的光標會變成如圖1.56所示的指北針,在屏幕任意處用鼠標左鍵單擊,然後旋轉光標選擇正北角度。


圖1.55 地理位置設置 圖1.56 選擇正北角度
(4)設置完成後,按Enter鍵完成操作。
(注意:很多用戶往往不重視地理位置的設置。由於緯度的不同,不同地區的太陽高度角、照射的強度與時間也不一致。如果地理位置設置不正確,則陰影與光線的模擬會失真,進而影響整體的效果。
1.5.2 設置陰影
對於陰影的設置主要有兩項:一是時間段,一是強度。SketchUp在默認的情況下沒有顯示【陰影】工具欄,所以需要首先啟動此工具欄。具體操作如下:
(1)選擇【查看】→【工具欄】→【陰影】命令,彈出【陰影】工具欄,如圖1.57 所示。
(2)在【陰影】工具欄中,左側兩個按鈕的功能分別是【陰影設置】和【陰影顯示切換】。後面兩個滑塊的功能分別是調整陽光照射的日期與具體的時間。
(3)單擊【陰影】工具欄中的【陰影設置】按鈕,會彈出【陰影設置】對話框,如 圖1.58所示。


圖1.57 【陰影】工具欄 圖1.58 【陰影設置】對話框
(4)如果選中【陰影設置】對話框中的【顯示陰影】複選框,則在場景中顯示陰影;反之則不顯示陰影。這個功能與圖1.57所示【陰影】工具欄中的第二個按鈕【陰影顯示切換】的功能是一樣的。
(5)【陰影設置】對話框中的【時間】與【日期】這兩個滑塊的功能與【陰影】工具欄中的滑塊是一致的,都是調整生成陰影當天的具體時間。
(6)【光線】滑塊最左側的數值是0,最右側的數值是100。【光線】的數值越小,則太陽光的強度越弱;【光線】的數值越大,則太陽光的強度越強。
(7)【明暗】滑塊最左側的數值是0,最右側的數值是100。【明暗】的數值越小,則背光的暗部越暗;【明暗】的數值越大,則背光的暗部越亮。
如圖1.59所示是在北京地區9月22 日(秋分日)14:30建築物在陽光照射下的陰影狀況。可以看到,增加了實際地理位置的設置,調整了日照的具體時間,建築物在陽光的照射之下顯得栩栩如生。

圖1.59 北京地區的建築物光影效果
(注意:選中【顯示陰影】複選框對計算機硬件要求較高,特別是CPU的運算與顯卡的3D功能。在一般作圖時,不要選中【顯示陰影】複選框,否則會消耗掉大量的系統資源,作圖速度會受到影響。在把模型的細部做好後,為了觀看整體效果,可以選中【顯示陰影】複選框。最後的成果圖,不論是輸出效果圖還是動畫,肯定需要逼真的陰影來烘托建築模型。
1.5.3 物體的投影與受影設置
一般來說,在太陽的照射下,除了完全透明的物體外,其他所有物體都應留下陰影,半透明的物體只不過陰影略淺一些。不過在作效果圖時,場景中的有些次要構件或非重要的形體如果留下陰影會影響主體建築的形態,這時可以考慮不讓這些物體留下陰影或在主體建築上不接受來自這些物體的陰影。這就是SketchUp中陰影設置的一個特殊環節——物體的投影與受影設置。
如圖1.60所示,場景中有3個物體,從上往下依次是三稜柱、圓柱和長方體。在陽光的照射下,出現如圖所示的3處陰影。下面通過去掉場景中三稜柱在圓柱上的投影,來說明在SketchUp中如何對物體設置”投影”與”受影”的陰影關係。
去掉投影有兩種方法:一是在受影面上不接受投影;二是去掉由於遮擋陽光產生投影物體的投影選項。第一種方法的具體操作如下:
(1)選擇圓柱,保證圓柱處於被選擇狀態。單擊鼠標右鍵,彈出如圖1.61所示的【實體信息】對話框。


圖1.60 陰影關係 圖1.61 【實體信息】對話框
(2)在對話框中取消選中【受影】複選框,關閉對話框,場景中圓柱頂面已經沒有來自三稜柱的陰影顯示了,如圖1.62所示。

圖1.62 去掉三稜柱在圓柱上的投影
第二種方法的具體操作如下:
(1)選擇三稜柱,並保證三稜柱處於被選擇狀態,單擊鼠標右鍵,彈出如圖1.61所示的【實體信息】對話框。
(2)在對話框中取消選中【投影】複選框,關閉對話框,場景中圓柱頂面已經沒有來自三稜柱的陰影顯示了,如圖1.62所示。
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去掉圓柱在長方體上的投影,去掉長方體在地面上的投影,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讀者可以自己練習。彈出【實體信息】對話框還有一個方法,即先選擇物體,然後選擇【窗口】→【實體信息】命令。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76360.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