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開啟電商平台的「小圈」時代,阿里美團跟隨其後

拼多多開啟電商平台的「小圈」時代,阿里美團跟隨其後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互聯網商業的發展,是一個從增量到存量、從粗放增長到精細化增長的過程。互聯網下半場,如何精細化增長?電商行業逐漸探索出了一條標配路徑:X小圈。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拼多多。2020年2月,拼多多率先上線「拼小圈」功能,主打真實評價,意在通過好友之間分享真實購物體驗,促進用戶的下單決策。此舉通過「好友真實評價」對傳統電商的「陌生人評價體系」進行了一次降維打擊。

隨後各大電商紛紛效仿,「小圈」類產品漸成行業標配。據統計,繼拼多多之後,去年8月,淘寶緊跟着上線了「淘友圈」,兩個月後,京東上線了「京友圈」,近期媒體報道顯示,美團也開始了「飯小圈」產品內測。

各大電商的「小圈類」產品模式基本一致,都是借力用戶關係構建一套真實的評價體系,從消費側完成「去偽存真」的鑒別環節,進而降低用戶決策成本。

移動互聯網十年,用戶流量見頂,粗放圈地增長的時代已經落幕。但競爭並未消退,如何守住用戶池、對用戶需求做深耕細作,成為當前玩家們最關注的事。通過「X小圈」打造真實的用戶評價體系,是各大玩家精細化用戶運營的共識。

從搜索到推薦,再到「用戶評價」

為何各大電商開始執着於「真實評價」?真實評價解決的問題,是用戶下單前會猶豫。

電商的精細化增長歸根到底還是要回歸到用戶,精細到用戶下單的每一個環節。「圈子類」產品解決的是用戶在下單之前的搖擺不定,給用戶下單釘上最後一錘。

縱觀電商發展的路徑,其實一直都是「由粗到細」。

早期以淘寶為代表的傳統電商,底層基礎是「搜索」,用戶在購物之前,腦子裡已經大概知道自己要什麼。比如想買一條褲子,就搜索「褲子」,再在琳琅滿目的商品頁面進行最終選擇。「搜索」是電商行業最早的標配機制。

再後來,電商不再滿足於僅僅服務用戶的明確需求,用戶還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潛在需求。比如買過嬰兒奶粉的用戶可能也需要嬰兒服飾,愛吃川菜的用戶應該也會喜歡重慶火鍋。

於是「千人千面的推薦「機制在原本「搜索」的基礎上大大擴展了需求半徑。隨後,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推薦」算法成為了行業標配。在淘寶買衣服,刷到的都是你喜歡的風格;在美團點外賣,推薦的都是你愛吃的口味。

但還可以更細。滿足用戶的偏好只是手段,讓用戶下單才是目的。線上購物的局限性,使得用戶下單前不可避免會猶豫,於是「評價」成為了用戶決策的有效參考。對「用戶評價」的精細化運營,也成為了電商行業的共識。

專註「真實評價」,小圈已成行業標配

如果說「搜索」和「推薦」解決了用戶「能不能買到」的問題,那麼「真實評價」解決的就是用戶「該不該買」的猶豫。

傳統的「陌生人評價體系」的弊端在於,有幾萬條用戶評價,有人說強烈推薦,有人說強烈不建議購買。加上傳統電商的刷單現象屢禁不止,虛假好評越來越多,用戶在面對這些褒貶不一的評價時,根本無法判斷。

當眾說紛紜的評價無法作為用戶的決策參考時,「評價」也就相當於不存在。構建真實的評價體系,成為了各大電商首要解決的問題。

拼多多上線「拼小圈」之後,傳統電商「陌生人評價體系」的行業標準就被顛覆了,真實評價+互動社交的玩法撬動了線上用戶的線下人際關係,並用線下熟人社交的信任,填補了線上評價體系真偽難辨的弊端。

比如,當用戶正在猶豫要不要買一個助眠枕頭時,看到自己熟悉的朋友給出的「強烈推薦」評價,基於這個朋友日常就是個對睡眠質量要求很高的人,那麼可以預見,這個用戶將快速放心下單。

「真實評價」在消除用戶猶豫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避免誤買、亂買,提升用戶體驗。各家都看到了「真實評價」對於用戶下單決策的有力推動。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淘寶、京東、美團都紛紛要上線自己的「小圈類」產品了,一切只為降低用戶決策成本。

「X小圈」成為電商行業的標配,是電商精細化用戶增長的一種方式。隨着行業繼續向「精細化」發展,基於存量用戶的精細化服務也會更加完善,相信更多的創新產品將陸續到來。對用戶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73826.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4-12-17 14:08
下一篇 2024-12-17 14:0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