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計算機能管理龐大的系統?為什麼人能指揮計算機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計算機能超越人的思維嗎?面對計算機,很多人都會帶着或多或少的疑問。
其實,計算機是通過執行一個個程序來實現各種神奇的功能。 人們要指揮計算機做事,需要編寫程序,把自己的思想融入程序中,再利用這些程序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指揮 計算機工作。
一、程序設計概念
1.程序和計算機語言
程序就是為實現特定目標或解決特定問題而用計算機語言編寫的一系列指令序列。
計算機語言是人與計算機之間通信的語言。計算機語言有很多種,比如BASIC語言、PASCAL語言、C語言、C++語言、Java語言等,每種程序語言都有自身所定義的規則,即使是同一個語言也有不同的版本,內部規則也會有少許不同,比如C++語言就有Visual C++、Dev-C++等。
編程可以簡單理解為程序員為解決特定問題,按照自己的思路,在遵循特定的計算機語言規則下編寫程序的過程。因此,要學好編程,首先選擇一種計算機語言,然後按照該程序語言規則編寫程序。
2.編輯和編譯
在某種計算機語言環境下編寫程序的過程,叫程序的編輯。
程序編輯好後,計算機是不是就可以立即運行呢?其實不然。這個程序在沒有被計算機識別之前,僅僅只是一些符號所組成的文本。就像我們讀的書籍一樣,如果不經過大腦去領會書籍內容所包含的含義,文字永遠只能是文字,課本也只能是課本,但經過我們的大腦學習和領會了書籍文字中所包含的內涵和思想,那麼看起來死板的文字就成為大腦所學到的知識。
程序也一樣,也需要計算機去學習和領會程序所包含的含義,這個學習和領悟的過程當然不完全類似人腦對知識的學習,而僅僅是按照計算機語言所對應的規則,對所編寫的程序進行解析的過程,這個過程叫翻譯。翻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叫解釋,是計算機對程序的指令翻譯一句執行一句的行為,BASIC語言和Java語言都屬於解釋型語言;另一種叫編譯是計算機對程序的全部指令一次性全部翻譯後,再讓計算機執行的行為,PASCAL語言和C++語言都屬於編譯型語言。
高級語言程序要通過編譯器才能運行得到結果,不同的計算機語言使用的編譯器不同,如不能用C++編譯器編輯運行BASIC語言編寫的程序,同時,編譯後的程序,在不同操作系統環境下進行的解析也會略有區別。
3.集成開發環境
知道了編輯和編譯後,自然就需要一個用來編輯程序的軟件和一個對程序進行編譯的軟件。編輯的軟件有很多,所有的文本編輯器都可以,比如記事本。編譯的軟件只能是特指,比如C語言用的是GCC編譯器,C++語言用的是G++編譯器等。
一個程序編輯後,需要經過編譯,方可執行。可萬一編寫程序時出錯了,或者程序思路有問題,那麼就要反覆對程序進行編輯和編譯,顯得非常麻煩。為了方便程序的編輯和編譯,軟件公司開發了程序語言的集成環境,也就是將編輯和編譯調試集成在一塊,形成了集成開發環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IDE對人們學習編程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二、程序結構
1.頭文件
頭文件是C++程序對其他程序的引用。頭文件作為一種包含功能函數、數據接口聲明的載體文件,用於保存程序的聲明。include的英文含義是「包括」。格式為:#include<引用文件名>或#include「引用文件名」。
2.名字空間
指明程序採用的名字空間。採用名字空間是為了在C++新標準中解決多人同時編寫大型程序時名字產生衝突問題。
3.主函數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完成一件具有複雜功能的事,總是習慣把「大功能」分解為多個「小功能」來實現。在C++程序的世界裏,「功能」可稱為「函數」。因此「函數」其實就是一段實現了某種功能的代碼,並且可以供其它代碼調用。
一個程序,無論複雜或簡單,總體上都是一個「函數」,這個函數稱為「main函數」,也就是「主函數」。每個函數內的所有指令都需用花括號「{}」括起來。一般每個函數都需要有一個返回值,用return語句返回。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56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