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空間坐坐。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挺有感觸,不知道大家讀到沒有?因為屬於勞動仲裁,和大家密切度比較高,這則新聞關注度也很高。新聞是《50歲女主管被迫退休獲賠46萬》,17年前,南京李女士入職一家知名檢測公司,通過努力一路升到主管,2019年公司以其滿50歲為由要求其退休,並註銷了其工作賬號。李女士只好申請辦理退休手續,可人社局認為,李女士未達到退休年齡,不予批准退休。隨後,李女士將單位訴訟至法庭。法院一審認為,李女士從事管理崗位,法定退休年齡應為55歲,判決單位賠償李女士46萬餘元,單位上訴後,二審維持原判。

對勞動法有了解的人知道,一般管理崗位是55歲退休,工人崗是50歲退休,這個事情簡單說就是公司遇到了工作能力減退的員工,利用女職工可以提前退休的規則,鑽空子想把她當工人在50歲退休,來減少裁員補償。
這種由55歲變為50歲退休,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工作能力很強,可以繼續為企業創造價值,雙方如果都很樂意,退休後可以進行返聘,企業節省了繳納社保的錢,職工拿到手裡的錢更多了,這種情況一般集中在技能不容易被替代的員工身上,比如醫生、工程師等。
另一種情況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企業認為員工價值已經遞減,學習能力不如年輕人,還要付出比年輕人更高的成本,企業覺得非常不划算,就會想辦法讓員工50歲退休。因為員工很難找到合適的同薪水工作,員工也不樂意,就會申請仲裁。本該55歲退休,而50歲退休,少交了5年的社保,損害了國家的利益,所以本案判決公司賠償46萬元。
對於公司來講以身份轉換規避裁員是行不通的。要不就養到退休,要不就直接裁員。可是將來的延遲退休怎麼辦呢?(延遲退休,不是在原崗位干到退休,而是延遲領取養老金,比如說50歲失業了,60歲才能領取養老金)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不會讓員工干到60歲或者65歲,而往往會提前裁員來規避公司的利益損失風險。
其實大多數企業都是這麼乾的,比如互聯網企業,公司很難見到35歲以上的員工,要不就升上去,可是上面管理崗畢竟非常有限,大多數還是升不上去。
如果35歲被公司裁員,離領取退休金的時間還有25年,那這段漫長的時間,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說簡單點,首要問題是健康和金錢的問題。
我認為,一是要保持健康的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熬夜、少生氣、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就目前來講,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和工作節奏太快,年輕人是每天奔波在家和公司,早出晚歸,飲食和休息不規律,健康體不多。如果精神壓力大,心態不好,我推薦冥想,可以很好的調節情緒,同時也能鍛煉大腦,增強記憶力。

二是儘早進行職業規劃,比如你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可能因為錢少、可能因為得不到發展、可能因為不喜歡自己的上司,那就在30歲之前給自己一個定位和努力的方向,可以培養自己一個專業技能,以後可以拿這個技能當飯碗,或者趁早在30歲以前跳槽到一個有成長性的行業和公司里工作學習,儘快的完成職業轉型。
三是破除消費主義陷阱,好好存錢。有沒有發現,現在打開軟件,滿眼都是消費和商品,好像不買點東西自己就虧了一樣,不花點錢什麼事情都做不了,軟件都很智能化比你自己還了解自己,知道你喜歡什麼,愛吃什麼,愛玩什麼,愛瀏覽什麼,常常給你推薦你喜歡的東西,今天有一個網友說在公司上廁所的功夫在抖音直播間消費了2000元。
我還是主張消費要量力而行,要建立儲蓄意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好好規劃的現在,哪有無憂無慮的未來,何況因為疫情影響和中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現在的企業也有很大的經營壓力,誰都無法預料35歲時候會怎樣。

我建議朋友們,在中年或者接近中年的時候,開始規劃自己的養老生活,如果沒有經濟壓力,適當的給自己補充養老金,比如增額終身壽或者年金,這兩個都非常安全,收益確定,在利率不斷下行的情況下鎖定了利率,是非常好存錢工具。我給自己存的就是增額終身壽,我看中的是它鎖定利率,複利生息,而且相對於年金來講增額終身壽有一定靈活性,比如我到45歲時候,孩子可能快上大學了,就可以當教育金使用,給孩子一筆上大學的錢。50歲想旅遊啦,也可以提取部分作為自己的旅遊資金,滿足自己的旅遊的願望。剩餘的錢可以作為養老金。當然取出的越多,賬戶的錢越少,這就要看自己的人生安排了。
人到老年,掙錢能力下降,不能像年輕人那樣,有很多掙錢的渠道,看病買葯的花銷開始多了起來,老人變得非常節儉。
如果有足夠的養老金作為支撐,想買什麼買什麼,想旅遊旅遊,也不會為看病花錢感到焦慮,那麼幸福生活指數更高。
四、不要輕易做超出你認知範圍和能力邊界的事情。比如說創業、大型投資、高利貸和網貸,做不懂的事情,掙錢不容易,當韭菜很容易。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5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