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作業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教師評價、反饋和進一步設計課程的依據。但長期的存在也不意味着作業總是能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一些作業讓學生難以應付,甚至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因此,設計好作業就顯得尤為重要。
基於單元整體視角進行設計是實現作業高質量的途徑之一。站在單元之上,教師才能看清全局,摸清教材中的脈絡,據此為學生設計質高量少、實現最優教學目標的作業。
那麼具體落到實處,教師該如何做呢?
本文整理自衛平教授在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團暑期思維型教學課改核心團隊研修培訓中7月下旬,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該政策關於作業方面的要求重點體現在「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複性、懲罰性作業。」
「雙減」政策對於站在教學一線的學校和教師而言,意味着要設計高質量作業。高質量作業要求各學科之間作業量要有統籌,大幅降低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學生作業能達到鞏固或提升的效果,不是為了作業而作業等。
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是讓作業實現高質量的方式之一,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做呢?
單元整體設計,充分發揮和落實單元學習價值
過去,我們以知識點和課時來進行教學設計,這樣的設計,往往關注學生的「知識點」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塊」「知識群」的整體認知,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整體建構。
如今以單元為整體設計,可將知識點放置於大概念之中,從大概念視角來審視、駕馭知識點的教學,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
那麼,教師應如何進行單元整體設計呢?
首先,教師應把一個單元看成一個相對自主的學習整體。其次,明確學習目標。接着,對單元內容和活動進行系統規劃,整合設計,關注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思維能力,最終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以現行的部編版語文新教材為例,該教材在編排上採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結構組織單元,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同時,每個單元的編排都有一個讀寫訓練點,如若教師不能把握單元學習重點,就做不到把訓練重點分散到每一課中。
此外,我們在進行單元設計時,不僅要分析教材,更要分析課標。指出每一個單元可以培養學生的素養,這對整體的設計是非常有好處的。基於大單元的整體教學,再進階到大概念的體系性教學,層層遞進,學生能更輕鬆地掌握知識,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總之,每個單元都是完整的學科知識和能力體系中的一環,設計時只有「思前想後」,將每一個單元進行整體設計,才能讓單元內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形成合力,才能讓學生在「承前啟後」中牢牢掌握知識。
校本作業,在進階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今年4月,教育部發佈《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對當前的作業管理問題提出了十點要求,「雙減」政策也對作業設置提出了要求。作業作為課程與教學活動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從學生、教師、師生關係等多個維度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產生了影響。
想要設計好校本作業需從多個方面來考慮:
1以核心素養為目標
在設計校本作業時,最關鍵的是所有學科都要以核心素養為目標,這是我們國家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我們國家在整個基礎教育改革上提出立德樹人、五育並舉,而落實的抓手就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其為學校的育人提出了方向,為教師的教學架起了一座橋樑,為學生的學習揚起了船帆。
2從大概念入手
校本作業的設計還要從大概念的視角來理解單元,知道單元核心概念處在大概念的什麼位置,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思維方法,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理清概念之間的關係,建立概念的結構。
3注重整體中的進階
作業有課堂作業、課外作業之分,學生水平存在差異,如若不能在單元整體設計下設計作業,作業會出現重複、雜亂無章的情況,學生會被一堆作業壓得喘不過氣。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重點在於作業設計既要有整體性,又要有進階性。
整體性體現在教師要根據學科特性和單元要求,明確在一道題中希望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以最少的題目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進階性即通過設置由易到難的題目,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哪方面的不足,並在最後設計選做題,讓有能力、感興趣的學生來做。
4科學把握作業量
在設計校本作業時還需注意把握作業的量。原則上,每所學校都應該設計自己的練習冊,拿來的練習冊一定不是根據每所學校的教學要求和學生水平設計的,出題者也未必進行過系統研究,最終會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學校和教師要根據本校學生特點,深入教研,設計校本作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手裡可以有多套練習冊,但學生手裡一定只能有一套,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控制作業量。
5考慮認知梯度合理進階
布魯姆在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中將認知技能目標細分為六個層級:認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與之對應,進階式的練習包括知識性練習、理解性練習、應用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探究性練習、創新型練習。教師在進行習題設計的時候可以考慮基於六個不同層次進行進階式設計。
從本質出發,基於學科差異因地制宜
設計不同學科的校本作業的本質是相同的,但在設計的過程中又存在着一些差異,教師應該基於不同學科的特點因地制宜。在此我針對語文、數學、科學三門學科提幾點簡單的建議:
1語文
在語文校本作業設計上,教師要全面考慮思維,把課內外文章片段有機結合起來,還應從素養視角定位教學目標。語文核心素養為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包含了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維度。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被定義為語言與文字。因此在小學階段,學生應以學習通用語言文字為主,並把其作為基礎性目標。此外,在設計作業時也可以考慮跨單元整合,讓學生認識到知識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
2數學
在設計數學校本作業時,教師需注意把握出題難度,若難度太大,容易使學生喪失對數學的興趣,興趣一旦喪失,往後學生學習數學將會越來越困難。三到四年級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轉型期——從抽象形象思維過渡到具體形象思維,因此,教師要基於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作業,把數學與真實情境相結合,從具體形象開始,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3科學
科學學科涉及到多種思維方法,諸如觀察、對比、分類等。思維方法不能僅停留在表面,要讓學生深刻理解並能遷移應用到其他學科或者生活中。除了日常教學之外,教師可以藉助作業幫助學生系統掌握思維方法並遷移應用。例如,在小學低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時,要系統考慮觀察能力的類別:順序觀察、對比觀察和分步觀察。
最後,不管是設計哪個學科的校本作業,最終都要有評價。作業評價承載着育人導向,也是作業功能得以彰顯和持續的一大關鍵,當下的作業評價機制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教師在設計作業評價量表時,可以設立多重標準,多方協調作業評價主體,讓作業的價值效能得以充分實施,也讓作業的質量在反饋中不斷完善。
要想了解評價有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一是可以多出一些關於真實情境的題目,鍛煉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二是通過訪談和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評價水平;三是評價開始之前要有指標,之後要圍繞這個指標出題;四是在學生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觀察學生所展現的能力,也可以看出評價到達何種水平。
作業的積極作用應該是引導學生建構生活的意義,增加學生的積極體驗,優化師生關係。我們應該深度研究校本作業的設計,最大程度實現教學效果。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50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