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選擇排序法c語言
- 2、C語言 選擇排序
- 3、簡單選擇排序的C語言編程
- 4、C語言中的選擇排序法是什麼?
- 5、選擇排序c語言代碼
選擇排序法c語言
.example-btn{color:#fff;background-color:#5cb85c;border-color:#4cae4c}.example-btn:hover{color:#fff;background-color:#47a447;border-color:#398439}.example-btn:active{background-image:none}div.example{width:98%;color:#000;background-color:#f6f4f0;background-color:#d0e69c;background-color:#dcecb5;background-color:#e5eecc;margin:0 0 5px 0;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d4d4d4;background-image:-webkit-linear-gradient(#fff,#e5eecc 100px);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fff,#e5eecc 100px)}div.example_code{line-height:1.4em;width:98%;background-color:#fff;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d4d4d4;font-size:110%;font-family:Menlo,Monaco,Consolas,”Andale Mono”,”lucida console”,”Courier New”,monospace;word-break:break-all;word-wrap:break-word}div.example_result{background-color:#fff;padding:4px;border:1px solid #d4d4d4;width:98%}div.code{width:98%;border:1px solid #d4d4d4;background-color:#f6f4f0;color:#444;padding:5px;margin:0}div.code div{font-size:110%}div.code div,div.code p,div.example_code p{font-family:”courier new”}pre{margin:15px auto;font:12px/20px Menlo,Monaco,Consolas,”Andale Mono”,”lucida console”,”Courier New”,monospace;white-space:pre-wrap;word-break:break-all;word-wrap:break-word;border:1px solid #ddd;border-left-width:4px;padding:10px 15px} 排序算法是《數據結構與算法》中最基本的算法之一。排序算法可以分為內部排序和外部排序,內部排序是數據記錄在內存中進行排序,而外部排序是因排序的數據很大,一次不能容納全部的排序記錄,在排序過程中需要訪問外存。常見的內部排序算法有:插入排序、希爾排序、選擇排序、冒泡排序、歸併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基數排序等。以下是選擇排序算法:
選擇排序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算法,無論什麼數據進去都是 O(n?) 的時間複雜度。所以用到它的時候,數據規模越小越好。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不佔用額外的內存空間了吧。
1. 算法步驟
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再從剩餘未排序元素中繼續尋找最小(大)元素,然後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重複第二步,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畢。
2. 動圖演示
代碼實現 JavaScript 代碼實現 實例 function selectionSort ( arr ) {
var len = arr. length ;
var minIndex , temp ;
for ( var i = 0 ; i
C語言 選擇排序
void SelectSort(SSTable L)
{//對順序表L做簡單選擇排序
int i,j,k,n;
SSTable元素類型 t; //不能只交換key,要整個結構進行交換
for(i=0;iL.length-1;i++) //循環範圍變了
{
k=i;
for(j=i+1;j=L.length;j++)
{
if(L.R[j].keyL.R[k].key)
k=j;//k指向此趟排序中最小的記錄
if(k!=i)
{
t=L.R[i];
L.R[i]=L.R[k];
L.R[k]=t;
}
for(n=0;nL.length;n++)
printf(“%d “,L.R[n].key);
printf(“\n”);
}
}
}
簡單選擇排序的C語言編程
這題出得實在是夠籠統。
最簡單的,冒泡法排序。
#include stdio.h
void bubble_sort(int ary[], int len) {
int i, j, t;
for (i = 0; i len – 1; i++)
for (j = 0; j len – 1 – i; j++)
if (ary[j] ary[j + 1]) {
t = ary[j];
ary[j] = ary[j + 1];
ary[j + 1] = t;
}
}
int main() {
int ary[] = { 22, 34, 3, 32, 82, 55, 89, 50, 37, 5, 64, 35, 9, 70 };
int len = (int) sizeof(arr) / sizeof(*arr);
bubble_sort(ary, len);
int i;
for (i = 0; i len; i++)
printf(“%d “, ary[i]);
return 0;
}
這裡,你所言及的記錄,可能是一個結構,看你自己的定義修改了。
C語言中的選擇排序法是什麼?
選擇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算法。工作原理是每一次從待排序的數據元素中選出最小(或最大)的一個元素,存放在序列的起始位置,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數據元素排完。
以下是一個實現選擇排序的例子:
#define SWAP(x, y, t) ((t) = (x), (x) = (y), (y) = (t))
//將list中的n個數據,通過選擇排序算法排序。
void selete_sort(int list[], int n)
{
int i, j, min, temp;
for (i = 0; i n – 1; i++){
min = i;
for (j = i + 1; j n; j++)//找出最小元素的下標。
if (list[j] list[min])
min = j;
SWAP(list[i], list[min], temp);//交換最小元素到當前起始位置。
}
}
選擇排序c語言代碼
選擇排序改進了冒泡排序,每次遍歷列表只做一次交換,為了做到這一點,一個選擇排序在遍歷時尋找最大的值,並在完成遍歷後,將其放到正確的地方。
第二次遍歷,找出下一個最大的值。遍歷n-1次排序n個項,最終項必須在n-1次遍歷之後。
接下來呢,我們直接進行把最小值放到已排序序列末尾的操作。當然這是第一輪循環,還沒有產生已排序的序列。0就是已排序序列的開頭數字了。
第二輪初始化開始,我們繼續選取假設的最小值,這次,我們還是選取第一個數字作為假設的最小值,需要注意的是,0已經是已排序序列,我們要從未排序的序列中選取第一個數字,也就是(5、1、8、6、2、3、4、9、7)無序序列中的數字5。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3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