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3G、4G移動通訊實現了人與人、人與互聯網的連接,最主要的終端設備就是大家日常所使用的智能手機。5G和之前幾代無線技術最大的區別在於實現的是萬物互聯,不僅要實現人與人的連接,還要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互聯。在實現萬物互聯的過程中,需要解決一些技術難題,例如如何兼容智能手機以外更多的終端設備,包括低功耗的IoT設備,包括大帶寬低延遲的VR設備。高通公司高級工程總監季庭方博士的一項發明「可擴展參數集」,成了解決各種兼容問題的關鍵技術之一。

季庭方博士在2014年開始研究,如何讓5G適用於智能手機以外的更多終端和應用。他通過設計了統一的子載波間隔指數擴展公式,實現了可擴展的OFDM參數配置,讓蜂窩網絡可以連接智能手機之外的廣泛多樣終端設備,成為實現萬物互聯的關鍵突破性技術之一。

季庭方博士在採訪中解讀了可擴展參數集的研發歷程,他表示最初的幾年研發,主要關注重點是可擴展性,為了實現向後兼容,增加了許多五花八門的特性。但在實際形成標準的時候需要權衡取捨,不得不放棄一些很純粹、很漂亮的特性,這是一個很複雜、很漫長的過程。

季庭方博士還指出了在發明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另一套平衡的方法,也是關於發明的重要建議。人們在發明的過程中,如果埋頭苦幹,可能就會忘記大局,如果只是空想,可能無法做出任何實際的東西,在動手做和大膽想之間,需要一套平衡的方法。在發明的過程中,不要害怕動手實踐,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大環境,經常自問所處的領域有沒有足夠好的解決方案,如果有,那可能就需要尋找不同的領域來探索。
季庭方擁有800多項發明專利,在被問及如何保持高效的發明時,季庭方表示,這800多項專利並未其一人的發明,而是整個團隊的成果。在高通,他帶領了一個能碰撞出思想火花,提出解決方案,最終形成專利的工程師團隊。他還表示,高通始終處於無線通信技術的最前沿,他們團隊需要做的是,應對以前無人解決的問題。

季庭方還透露了目前他所帶領的高通研發團隊的研究現狀,除了仍聚焦的5G,將5G擴展到萬物,也在探索6G。他談到,希望電磁波或信號將會實現通信以外的事情,例如感知環境,並與影像技術互補,實現計算機視覺的應用。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2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