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頻發:媒體殺人的網絡暴力不整治不行了

《生來即輕,還時亦凈》——1月24日,「尋親男孩」劉學州在發佈7000字絕筆長文後,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個不滿18歲的少年,做出如此悲愴的選擇,讓人分外唏噓。

從劉學州的自述中,大致可以勾勒出其異常坎坷的生命軌跡:出生時被父母「賣掉」,4歲養父母雙亡,曾是校園霸凌受害者,在尋親成功後被「二次遺棄」,更因在網上公開自己被生母拉黑的截圖以及「要求父母買房子」之類傳言,遭遇網暴謾罵。如今,人不在了,很多事實真相難以追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憑他剛認親不久、已分別組建家庭的親生父母單方面發聲,就跑到劉學州社交平台上大肆謾罵、亂扣帽子、宣洩情緒,已經構成了典型的網絡暴力。

殺人的網絡暴力不整治不行了

網暴如一把「消音的槍」,殺人傷人於無形。從浙江女子取個快遞被造謠出軌,到成都女孩流調軌跡泄露被人肉,再到某網紅記者所謂「私人信息」曝光後被攻擊……在多起事件中,總有一些網民聽風是雨,事情尚未釐清,便喊打喊殺;爭議觀點偏聽一方,便啟動「無腦噴」模式;信息來源不知何處,就大肆跟風起鬨……飛短流長、惡意洶湧,輕則違背公序良俗,重則擊穿法律底線,時常攪得輿論場烏煙瘴氣,更成為當事人「不能承受之重」。

細觀這些「網暴」狂歡事件,往往都有搬弄是非、強帶節奏、掀起輿論風暴的「節點人物」。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年代,藉助網絡擴音器的加持,每一種聲音的殺傷力都可能被放大成千上萬倍,這更提醒我們:發言需謹慎,表達有邊界。尤其對於那些本就擁有大量粉絲,功能等同於媒體的大V來說,更要管好自己,絕不能為了逞口舌之快,或是為仨瓜倆棗的流量,就丟掉了良知。

殺人的網絡暴力不整治不行了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能夠倖免」。網絡空間的環境生態如何,深度影響每一個人,更依靠着每一個人。如今的互聯網上,多的是吐槽題材,多的是情緒誘導,多的是流量生意,每個人在衝浪之時,都必須擦亮眼睛、理性表達,不因主觀情緒先行而不負責任輕易置評,不因「法難責眾」而口無遮攔喊打喊殺,決不當謠言傳聲筒、暴力擴散器。人人堅守底線,明白表達的責任、自由的邊界,通過切實言行修復網絡生態,受益的也將是我們所有人。

為期1個月的「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正在開展,集中整治網絡暴力、散播謠言等問題,正是重點之一。我們相信,隨着相關法律的日益健全以及治理重拳的不斷祭出,更多人會認識到網暴的可怕之處,也會意識到網絡發言的邊界之所在。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24914.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4-12-09 14:41
下一篇 2024-12-09 14:4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