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在經歷了2016年的整治打擊之後,有不少企業或直接關停整個網盤業務,或僅是關閉個人網盤服務。網盤行業重新洗牌,原本是「百團大戰」的個人網盤市場逐漸走向集中,形成了以百度網盤為首的「一超多強」格局。
在這輪番的淘汰賽背後則是由種種原因所導致,一是高企的運營成本與平台變現收入出現不對等,個人網盤平台基本屬於「賠錢貨」,部分企業只能果斷選擇放棄;二是平台技術或服務落後於他人,在吸引和留存用戶方面後期乏力,無奈被趕超。
而留下的個人網盤平台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地位,則是在不斷地創新技術,升級平台發展戰略,嘗試使用更靈敏、更人性化的方式解決相關問題。
縱觀個人網盤的成長曆程,從簡單的存儲傳輸工具升級成為智能平台、個人雲服務操作平台,個人網盤彷彿已經進入了無休止內卷的狀態……
變身智能平台
隨着智能時代的到來,各個終端平台逐漸智能化,這也對其他互聯平台或應用的便捷性和智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與各類智能時代快速接軌,運營商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移動應用升級成為智能平台,個人網盤應用也不例外。
從內容管理、數據安全與智能終端互聯上,可以看得出來,個人網盤企業們為了打上「智能平台」的標籤下了不少功夫。
在內容管理方面。個人網盤基於圖像、語音識別以及數據分析等AI技術對用戶內容資源進行智能分類,還對用戶移動終端資源進行自動備份。更重要的是,用戶也可以主動在平台上進行檢索、編輯等操作。
除此之外,在內容的審查上,平台利用智能技術代替人工,解放人力資源的同時提高內容審查效率。目前市面上的百度網盤、騰訊微雲等個人網盤平台都內置有這類智能化功能。
在終端平台的連接方面。如今的網盤已經不滿足於做一個簡單的文件傳輸或是儲存工具,準確來說,個人網盤企業們的野心是成為個人雲服務平台。個人網盤逐漸成為終端連接雲端的重要紐帶,以及個體或家庭終端數據快速進入雲端的一大路徑。
關於個人網盤與終端的互聯早先就已開始,各大主流平台所連接的終端資源覆蓋範圍也越發廣泛。其中,包括車載設備、智能家電、移動設備等帶屏終端平台,可以連接個人網盤並共享平台資源。
在數據安全方面。為了防止出現數據泄露的情況出現,網盤企業尤其重視對用戶隱私權限的保護,市面上的個人網盤平台都運用了數據智能脫敏、多重權限設置等技術進行數據維護。
發展至今,個人網盤對於智能技術的融合已經輕車熟路,平台的智能化水平也有所提高,正因如此,個人網盤可以通過平台智能化的產品功能,改變大眾對於傳統網盤僅是存儲工具的刻板印象。
另外,個人網盤仍在持續拓展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升級用戶體驗,讓其能在智能化時代下更體現出「個人雲」的價值。
進階個人雲服務
大洗牌之後的個人網盤一度萎靡不振,網盤行業的個人雲服務進入緩慢發展階段。而近年來在疫情的影響之下,大眾對於線上教育、協同辦公、互聯網醫療等許多線上應用的需求高漲,個人雲服務被衝上風口。
與此同時,網盤行業的個人雲服務也逐漸恢復了勃勃生機,不少網盤行業轉向關注平台服務的升級。
一方面,構建「雲生態」。各大主流網盤基於雲儲存服務納入各類第三方應用,整合內容資源,打造功能複合型平台,構築成自己的「雲生態」系統。現今,個人網盤所拓展的場景有辦公、教育、醫療、圖片編輯等眾多領域。
據公開數據顯示,至今為止,和彩雲已引入了120多家內容供應方,共計6000多套內容,並設置有「雲課堂」、「漫畫部落」等內容板塊。百度網盤與印象筆記、金山文檔、美圖秀秀等平台進行合作等。
可見,頭部個人網盤企業都在大搞開放平台,搶先引入多類型的外部優質資源,不斷升級雲生態的融合發展。
另一方面,開啟「無差別速率」時代。與國外的最開始直接「付費會員使用」的網盤發展路徑不同的是,國內的大部分網盤發展則是先打出「免費使用」的口號進行跑馬圈地之後,再行限速或限空間倒逼用戶付費。
即便這種模式一直以來備受用戶詬病,但也是伴隨了個人網盤行業成長已久,而就在2021年11月17日,百度網盤、騰訊微雲、和彩雲、阿里雲盤等8家網盤企業,集體帶頭簽署「自律公約」承諾推出「無差別速率」產品,意味着個人網盤的「限速」時代終將落下帷幕。
具體來看,多元化場景搭建、取消「限速」,都是個人網盤為提升用戶體驗所做的努力。而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上分析,個人網盤企業們目前的種種動作無一不在表明升級平台服務是行業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重點。可以預見的是,個人網盤行業之間關於平台服務、用戶體驗的對決會愈演愈烈。
「求生欲」成內捲動力
變身智能平台、升級個人雲服務,個人網盤的每一步貌似都在主動追着潮流,不停內卷,但從其內部困境和外部壓力來看,如今的個人網盤企業發展更像是其「求生欲」在背後驅使。
首先,內部積弊嚴重。一是疲乏的變現模式,個人網盤依賴於平台會員付費創收,但是提速、空間擴容等主要變現方式對用戶付費吸引力不足。另外,網盤空間、人員、研發等運營成本高居不下,營收和成本逐漸高位錯開,變現困境日漸凸顯。
目前,連頻頻傳出要分拆上市的百度網盤也還未實現盈利,這其中原因與現有的變現模式脫不開干係。巨頭如此,其他規模相比較小的個人網盤平台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困局下,個人網盤急需新的應用場景,摸索另一種變現模式,擺脫現在這種咬牙硬撐的生存方式,
二是資源版權難題。網盤行業歷經整治後,整體運行回歸理性,無視版權、內容隨意分享和存儲的現象不復存在。
與此同時,這也意味着網盤需要重新帶上版權的「緊箍圈」,平台內容資源減少,用戶流失無可避免。在這樣的背景下,個人網盤選擇開放平台,承載第三方應用不失為明智之舉。
其次,個人雲服務賽道不斷湧入實力玩家。雲服務市場正在不斷升溫,個人網盤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備受資本青睞。據悉,2020年,迅雷安卓7.0中正式上線雲盤功能;2021年,阿里雲盤正式開啟公測,跑進網盤賽道的玩家越來越多。
各大網絡巨頭躬身入局,行業競爭氛圍越發緊張。尤其是有強大雲計算能力的阿里的到來,讓賽道上盤踞已久的百度、騰訊、和彩雲等老牌玩家不得不繃緊了神經,加速平台功能和服務進化,鞏固自己的地位。
總的來說,在內外施壓之下,個人網盤將迎來的是新一輪的「優勝劣汰」。各個網盤平台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只有不斷優化自己的平台,緩解內部問題,增強抗風險能力。
內卷之後,誰主沉浮?
當前的個人網盤市場因為有新鮮血液的輸入,變得活躍起來,各個網盤平台的戰鬥意識被激活。可以預見的是,個人網盤行業的內卷現象還會不斷持續。而在內卷之後個人網盤格局是否刷新?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從現在各大網盤企業的實力分析中窺探一二。
目前,個人網盤行業中有互聯網企業、移動通信運營商兩大主體。
在用戶體驗上,原本個人網盤在玩速率服務差異化的打法時,通信運營商可以憑藉在移動網速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用戶使用場景的速率上表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過在進入無差異別速率時代之後,用戶速率體驗被拉平。互聯網企業與運營商在網盤用戶使用場景速率上站到了同一起跑線。
在場景構建上,互聯網企業在智能技術上有較大的話語權,對於大部分智能場景的搭建有着過硬的技術實力。當然,運營商因為其背後有先天的帶寬資源加持,所以在場景搭建方面也並不遜色。
在基礎服務能力上,互聯網企業的雲服務能力較為拔尖,加持建成「個人雲」,在這一方面,運營商相對來說稍微弱勢。
綜上所述,通信運營商在用戶體驗、場景搭建上實力也較強,但在個人網盤逐漸走向「人人一朵雲」的趨勢中,擁有穩健「雲服務」能力的玩家較容易勝出。顯而易見,各個互聯網企業更有可能成為這場風潮中的「天選之子」,而未來個人網盤行業競爭更多是互聯網巨頭的相互角逐。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2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