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十四五」開局之年,數字經濟在「十四五」規劃中單獨成篇,以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產業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數字經濟已成為產業增長的新動能。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8.6%,同比增長9.6%。大量設備入網上雲,海量數據毫秒級傳輸,更多行業和企業獲得數字升級的機遇……
雲啟未來
提到數字產業就不能不說說雲計算。上雲作為絕大多數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的重要一步,發展至今,對於上雲,企業的態度已經從「要不要上」轉變為「如何上」,而雲的形態及業務模式也從以資源為中心,傳統應用雲遷移時代,到以服務為中心,業務應用依託PaaS雲化的雲2.0時代,再到現今的中心-區域-邊緣,全域分佈的雲原生時代。不同的時代,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雲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現階段,企業在部署雲應用的時候,已從以往的雲端、單一集中數據中心中的部署,轉向多雲協同、混合雲架構,並在邊緣側進行相應業務的部署。與此同時,在數據「大爆炸」的時代,無論是數據量,還是業務發展的速度,都對「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也自然對底層支撐的數據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數字產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雲計算的發展及變革深入地影響着數字產業的發展,伴隨着雲計算的發展,作為其底層「物理」支撐的數據中心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唯快不破
得益於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互聯網產業迎來爆髮式增長,作為互聯網產業及數字經濟重要的底層支撐,數據中心產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據科智諮詢預測,截至2023年,中國IDC業務市場規模將達到4867.9億元,三年複合增長率為29.6%。
現階段,數據量呈幾何倍數增加,在此背景下,對於業務的彈性需求,以及業務部署速度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對數據中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針對不同的業務需求,對數據中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有一些需要的快速部署業務的互聯網企業,對數據中心的交付周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快的上架機電設備,儘早部署業務,這就促使了數據中心朝向模塊化、預製化發展。
在預製化工廠里將組成數據中心的各部分「零件」提前完成裝配,在數據中心內通過類似樂高模式拼接形式完成部署,大幅縮短了建設周期,進而縮短了交付周期。甚至,有部分數據中心採用集裝式建築的形式,在滿足數據中心基礎功能、安全需求的同時,通過縮短土建的時間,進一步縮短交付周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大多數相應產品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標準化、產品化問題。
這種「集裝式」建築形式,大多具備可複製性,擴容性強,並且可實現服務器、機櫃、微模塊、基礎設施的全方位監控,在縮短建設部署周期的同時,降低了建設過程中的碳排放,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安全是始終不變的需求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
建立健全數據要素市場規則,統籌數據開發利用、隱私保護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等。數據安全成為了關係到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隨着數據被列為重要生產要素之一,企業及個人對數據安全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像政企、金融等行業的用戶對數據中心安全等級要求嚴格,如何保障數據中心及其內部數據的安全也成為眾多IDC服務商面臨的一大挑戰。
安全自始至終都是數據中心及互聯網行業企業所面臨的挑戰。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數據中心安全都有了質的飛躍。
「硬件」層面
除了基礎的刷臉閘機、指紋鎖、刷卡閘機等對數據中心進出身份進行核驗的設備外,智能巡檢機器、智能感知設備也開始在數據中心內大量應用。隨着這些「硬件」設備的應用,幫助運維人員在第一時間就能發現並處理安全隱患,提升數據中心整體安全。
「軟件」層面
當下數據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的重要資產之一,AI、5G 和智能設備等革命性創新的增長,極大地增長了現代數據中心的流量,使得識別潛在漏洞和攻擊變得更加困難。如何確保這些數據的安全也是近乎所有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首先考慮的問題之一。構建零信任體系,進行可信評估等手段,在企業數據資產與外界之間建立起一堵安全屏障,在「軟件」層面,重新定義了數據中心安全體系。
不能不提的碳中和
如果要評選2021年最熱門詞語的話,「碳達峰」「碳中和」肯定名列其中。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其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無疑是作為支撐應用運行的底層IT基礎設施。因此,肩負社會責任的互聯網企業應更多關注「底層支撐」——數據中心實施「碳中和」的情況。數據中心作為高載能行業,如何實現碳中和自然也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互聯網與數據中心行業在碳中和的路上是「相輔相成」「一榮俱榮」的態勢。
數據中心角度看
綠色數據中心要從選址、設計、建設、運營的全鏈條出發。數據中心運營方除了應用液冷、間接蒸發冷等手段降低製冷用電量,採用更節能的各類設備,以及應用綠電,採用「峰谷套利」等手段提高「電」利用率外,軟件層面,數據中心大量利用運維平台,構建雲、網、邊、端一體化平台,同時應用AI、大數據等技術,從運維角度出發,進一步降低數據中心PUE值,推進數據中心碳中和進程,而這些運維軟件及平台有不小一部分含有來自互聯網、雲計算企業的「血統」。
互聯網企業角度看
一方面雲廠商、大數據企業、人工智能企業所研發的產品在數據中心的應用,幫助數據中心提高了運維管理效率,更精細化地管理有助於降低數據中心能耗,幫助數據中心按部就班的實現碳中和;
另一方面,隨着PUE值的下降,互聯網企業使用數據中心過程中的成本也就降低了,為無論是IDC服務商,還是互聯網企業都帶來了肉眼可見的經濟效益,實現雙贏。
綜上,互聯網企業於情於理也都都需要關注作為業務底層支撐的數據中心的碳中和情況,並於數據中心企業一同為推進兩個行業的碳中和而努力。
寫在最後
隨着數字經濟發展提速,互聯網行業、數據中心行業也都必將在「十四五」規劃期間發展迅猛,對於互聯網行業數據中心而言,從其全生命周期角度出發,互聯網行業數據中心要具備快速交付、安全可靠、綠色化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也將成為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行業內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互聯網行業數據中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16795.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