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紅利見頂,業務增長乏力似乎成了互聯網企業的常態。各互聯網企業為了獲取新用戶、尋求新增量,紛紛開始了業務的延伸與拓展。在此背景下,破圈便成為了諸多互聯網企業的共同選擇。
無論是千億市值的美團,還是超級獨角獸位元組跳動,無一例外都踏上了破圈之路。而在這條路上,「二次元」聚集地B站、女性百科全書小紅書等垂直平台的表現尤其積極,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問答社區,知乎也不甘示弱。
破圈勢在必行
近日,知乎宣布聯合少年兒童出版社正式發佈《知乎版十萬個為什麼》科普繪本,面向兒童進行專業性、趣味性的科普通識教育,這是繼職業教育、考研和高考志願填報之後,知乎開啟的新教育領域。
其實早在這之前,知乎就已經開始向多個領域拓展。比如知乎在2019年末推出了「好物推薦」功能,並打造了自己的咖啡品牌,試圖進軍電商行業;同時,知乎還通過「知識+圖文+視頻」的多元媒介形式,嘗試邁進視頻和直播領域。而素以問答走天下的知乎之所以選擇四面擴張,其目的不言而喻。
一方面,知乎面臨巨大的盈利焦慮,破圈能助其開闢新的增長曲線。商業廣告和付費會員業務一直是知乎的營收主力,但抖音等短視頻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廣告主的注意力;而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平台的野蠻生長,也搶走了不少知乎的會員用戶。因此,在廣告和會員大量流失的情況下,知乎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曲線,破圈就成了其唯一的出路。
另一方面,破圈可以為知乎吸引更多的新用戶,提升其轉化率。伴隨着用戶規模的逐步擴大,知乎上真正有價值的問題越來越少,問答模式日益陷入瓶頸,很難再為其吸引新的用戶。而破圈則可以讓知乎擴大業務範圍,從而使其吸引更多的新用戶。這些用戶不僅能緩解知乎的流量焦慮,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知乎的轉化率。
除此之外,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知乎只有不斷破圈成長,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雖然知乎目前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大的問答社區和創作者聚集地,但隨着各內容平台的不斷崛起,知乎創作者流失的現象也愈發嚴重。在此背景下,知乎破圈就勢在必行了。
商業化收效甚微
知乎在商業化探索上的結果顯而易見,其內容商業化甚至直接改變了整個公司的收入結構。據悉,廣告一直是知乎主要的營收來源,2019年知乎廣告業務收入佔比高達86.1%;到2020年末,該比例驟降到了62.4%;到2021Q2該比例只剩38.9%,而其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業務的收入佔比卻已經上升到了32.5%,成功躍居第二。
不過,即便是商業化業務的佔比正在大幅提升,但其為知乎帶來的好處卻是十分有限。
一來,新業務收入有限,並沒有幫助知乎徹底擺脫盈利困局。知乎成立十年以來,虧損一直是其難以繞開的話題。據前不久發佈的財報可知,知乎2021年第二季度商業內容解決方案業務的收入為2.074億元,而其凈虧損卻高達3.21億元。雖然商業化業務首次成為了知乎第二大收入來源,但知乎商業化並沒有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還沒辦法完全彌補其虧損。
二來,拓展的新業務還需要持續投入,知乎盈利依舊遙遙無期。知乎的新業務目前尚且處於擴張階段,因此在獲客、渠道構建、平台運作、品牌形象維護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燒錢拉來的用戶,短期內也難以為知乎的營收做出較大貢獻。在這種情況下,遲遲難以盈利的知乎,難免不會在虧損的漩渦之中越陷越深。
雖然,知乎商業化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但商業化卻已經成了其未來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而相比於不太理想的「成績」,知乎的難題還遠不止於此。
各賽道對手林立
無論是順應時代潮流先後進入了電商和直播領域,還是近期發佈《知乎版十萬個為什麼》科普繪本加碼教育,這些動作無一不是其多元化的重要嘗試。但不可否認的是,打破了原來圈層、承載了更廣泛用戶群體的知乎,必然也會面臨更多的競爭壓力。
一來,知乎才剛踏入的教育領域已經擁擠不堪。自從「雙減」政策施行以來,諸如新東方等業內知名K12教育機構開始向成人教育轉型,類似於高途課堂的教育品牌,也與清華大學等出版社,達成了圖書項目的深度合作。而除了轉型遭遇對手外,各賽道原本的玩家也同樣不容忽視。顯然無論是早前布局成人教育,還是如今進軍圖書領域,知乎在教育領域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
二來,知乎在直播領域也面臨著多方夾擊。隨着直播的內容形態逐漸滲透到多個領域,各垂直直播平台也紛紛開始向綜合直播平台發展。而無論是垂直還是綜合,鬥魚、虎牙、抖音、B站等都已經憑藉多年的深厚積澱成為了行業翹楚,更何況愛優騰等視頻網站也都將直播作為了「標配」,遲到的知乎要想從中分羹壓力可想而知。
三來,知乎在電商領域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電商無疑是其獲取流量、實現盈利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只不過這個行業早已高手林立,重量級選手淘寶、京東、拼多多的實力毋庸置疑,跨界而來的抖音、小紅書也不容小覷。知乎無論是在資金、技術、供應鏈、流量等任何一方面,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從中分羹的機會更是十分渺茫。
顯而易見,除了問答領域之外,知乎在其他領域的拓展都不會太理想。作為後來者,知乎能在各個賽道佔據多大的地位短期內還無從得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知乎的「破圈」之路遠沒有那麼容易。
內部挑戰如影隨形
目前來看,知乎的商業化依舊困難重重,但外部競爭只是其商業化之路上的一道難關,內部特有的社區平台屬性,或許才是限制知乎商業化的最大阻礙。
首先,知乎的社區氛圍對其商業化並不友好。知乎自誕生以來就有着鮮明的平台烙印,作為知識問答社區,知乎一貫強調專業性,而知乎的商業化卻與原本偏權威、嚴肅的內容風格產生了強烈的衝突。商業化嚴重影響了知乎的社區氛圍,這會讓用戶對知乎上少有的優質內容也產生懷疑,從而導致用戶的出走。
其次,知乎用戶規模增加導致其內容質量大幅下滑。知乎在商業化上的持續深耕,使其用戶群體不斷擴大,而大量「業餘」用戶的湧入,直接使平台上的內容質量變得參差不齊。於是,原本專業權威的知乎也沒有了最初的嚴肅,開始越來越趨同於微博、豆瓣、百度等平台。而一旦缺少了差異化,喪失了自己獨有的標籤,知乎的定位就會變模糊,對用戶的吸引力也會不斷下降。
隨着知乎的邊界逐漸被打破,其商業化矛盾已經十分突出,知乎原本存在的社區氛圍和商業變現、用戶規模和內容質量之間的矛盾也在進一步加深。而未來知乎要想尋找更多商業化的可能從而進一步打開盈利空間,還需要在商業化和社區的平衡上多下功夫。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12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