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項目,先抄後超!
如何挖掘牛逼同行?這裡只講已經賺到錢的同行。
首先以下面這個易媒助手來講,所列舉的都是當下流量最大的平台,牛逼同行都聚集在這裡。
今天主要以音頻平台的同行來講,流量最大的就是喜馬拉雅、荔枝FM、企鵝FM,所以只需要玩好其中一個平台就行。

下面還包含了各種自媒體會用到的軟件、內容素材。

而判斷對方是否為牛逼同行,主要根據以下幾點去判斷:
1.同行在某個平台上更新了幾百,上千條內容,能長期更新那麼多,說明賺錢了。
2.有沒有多平台入駐?比如在各平台都能看到他?說明懂全網關鍵詞營銷,也是賺錢的。
3.入駐兩年以上,甚至更久,99%是賺錢的,因為不賺錢,也不肯定堅持那麼久。
換句話說,如果你模仿的同行,已經做了5年,相當於在用他這5年積累的經驗。
而篩選門檻,為什麼是兩年以上?因為對於沒有任何基礎的小白來說,原本需要兩個月就能盈利的項目,但沒人指導它,就很容易走彎路,甚至需要半年才開始賺錢。
而過來人的一句話,甚至能少走幾年彎路,這也是知識付費存在的重要原因。
以我舉例,以前做項目都是傻傻做,很迷茫,也不知道請教誰。
總認為網上什麼乾貨都有,沒必要付費諮詢。
事實上有些東西只在某些圈子流通,也都是群友們,實戰並篩選出來的精華乾貨。
或者就算能找到,你也不知道哪些信息是真正有用的。
後來就常在很多付費社群聊天,看到懂的問題就幫忙解答,混個臉熟。
自己不懂的,就發群里問大家,而大家看你經常幫助別人,通常也會指點你。
要是沒人回復。就發個紅包,人就都出來了。
這時,就經常有人說:哎,老張,我在XX平台關注你,寫着不錯,但有一點可以改進下。
對不對?我就知道哪裡做得不好。
如果是自己來看,肯定覺得很不錯了,很難看出有啥問題需要改進的。
4.看賬號關注量、各方面數據
一般賬號關注量5w以上,都是賺到錢的,只要不是刷的。
比如每個音頻能持續穩定在1000播放量,說明兩點:1、用戶喜歡。2、內容過關。
但點贊、評論低這個沒辦法,只要不是太離譜就行。
因為很多用戶習慣默默收聽,包括文章、視頻也一樣。
尤其是乾貨文章,讀者不願意讓更多人看到,這是人性,可以理解。
所以才有了那句:真正的乾貨不火啊!
那麼你要引導他們進行點贊評論,最好給個誘餌,爭取內容被更多人看見。
以及標題取得很有誘惑性,你忍不住想點開,說明懂營銷、人性,也是賺錢的。
然後順便講個刷播放量,而且定位不精確的案例,比如這位講個人品牌的老兄。
專輯有幾千萬播放量,但最早是在2017年發佈的音頻,而且80%的內容在講生活溝通類的內容,有幾個音頻都上百萬播放了,但沒有一人評論,明顯都是刷的。


因為平台早期管控不嚴,對於刷數據,不過度追究。
不過憑藉這個專輯之前的高權重、高完播率,就算想換個領域,照樣比90%新專輯排名高。
再者人口那麼多,總有人覺得他的幾千萬播放量是真的,認為他牛逼,就想跟他混了。
另外你可能會發現:也有些排名在前面的音頻,講得很很辣雞,很一般。
但基本是大咖、某某專家認證、加V認證了,或者跟平台簽約了,都會有流量傾斜。
再者是做得早,根本沒什麼人講這方面的內容,大家想聽,就只能聽他扯淡了。
5.以一個普通用戶去聽,判斷他的內容有無乾貨?如果有,也是賺到錢了。
以及有無多個專輯、多賬號運營?這個很容易理解,不賺錢,是不可能連續講上好幾個專輯的,甚至多賬號運營。
6.以自媒體同行來講,我們找出播放量高的專輯,篩選出部分優秀同行。
就知道標題,封面,專輯簡介,音頻時長,開頭如何介紹自己,如何跟粉絲快速打成一篇,以及互動,就都懂如何弄了。甚至他是用專業麥克風講的,還是耳機等等?

7.在不串通的某些圈子或者圈內人,有沒有人經常提到他如何如何,如果都說他牛逼,基本事實就是如此。
8.這裡要說下:每個平台、不同領域的粉絲,商業價值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單獨看關注量
比如你在知乎、喜馬拉雅、嗶哩嗶哩上的一個粉絲,頂其它平台5-10個粉絲,因為粉絲粘度、付費能力都是不同的。
如果是你做內容營銷,有賣東西的,肯定是首選那些有付費習慣和付費能力的平台用戶了。
再比如說,你在皮皮蝦上擁有十萬關注,你別想着營銷不了他們,更不會在你這買任何東西。
因為我下載過這個app用了半年,裏面的用戶群體再清楚不過了。
平台天天給你推送XX視頻、搞笑視頻,他們只對美女、遊戲、搞笑視頻感興趣,很多都是擁有5-10年pc經驗的老司機。
所以選錯了平台,也是致命的,這裡僅從商業價值來討論這個問題。
另外你還會發現:有些牛逼同行,文字音頻視頻都有做。
而有些只專註一個平台,但並不影響他牛逼。
我的建議是:盡量做視頻,其次是文章、音頻。
接着通過以上一系列的篩選、過濾同行後,你就能得知以下信息:
比如:同行每天在哪個地方發廣告,你就在哪裡發廣告。
同行的盈利模式是什麼?你就假裝成一個顧客去諮詢,體驗他們整個銷售流程,再按照這個過程去服務客戶就行。
再觀察同行的銷售話術、報價系統有幾種?比如有3種報價系統:399,599,1299。
朋友圈怎麼打造,賣實體還是虛擬產品?或者服務、諮詢?
如果是賣某個產品,在哪進貨的?你能搞到嗎?會從哪些渠道去找,網上還是線下?批發進貨平台你又知道幾個?是只知道阿里巴巴,還是十幾個相關批髮網站?
如果是賣虛擬產品,能當成你的賣點嗎?利潤又是多少?每月大概出多少單?
通過朋友圈,你就能大概判斷他月收入,以及目前的盈利狀況。
同行是只在公眾號、朋友圈,或者某個平台上賣,還是公開售賣?
是如何交易?第三方交易,還是直接轉賬?
以及把他名字複製到百度上,就能搜出同行在網上90%的痕迹,知道他的流量渠道。
主要活躍在哪個平台?做了多久?如何做,內容定位是什麼?主要針對什麼人群?
不管你做到什麼項目,遇到了迷茫、瓶頸期,只要找到做了幾年以上,並實現盈利的同行,他們大概率也遇到過了,而且有解決方法。
簡單粗暴點,直接紅包或者付費諮詢。
可能你要思考一個月的問題,對方一句話就點透了。
而且你通過觀察同行,在這個行業是否已經形成一個IP,有一定影響力?還能評估行業的上限,根據個人真實情況,以後能賺多少錢?而不是片面聽別人說某某行業很賺錢。
甚至再深入點,內容製作成本是多少?素材從哪裡來,找編輯寫還是自己寫?是的話,成本又是多少?
以及通過更新的頻率,朋友圈更新難易、是否專業化、排版舒服、有無助理,來判斷是單人、工作室,或者公司化運營?
當然不一定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當你把賣點確定下來之後,要持續關注文章、音頻、視頻的同行,並不斷篩選出做得牛逼的同行,比如在前10名的,這輩子只鎖定這幾個人,百分百能發財致富。
實在不知道賣什麼的,建議先做小單系統,500以下的單價,基本1-2個月就能出單,而不是覺得:賺太少不賺錢,這就大錯特錯了。
賺錢是先找感覺,類似你做淘寶賣小單產品做起來了,做大單產品,依舊能做起來。
本質上沒啥變化,前期只是先熟悉下平台規則、以及針對的用戶群體不同,針對不同群體,要用不同的營銷策略和內容。
這裡提醒下:一定要過濾掉什麼都沒賣的同行,因為不適合長期發展。
為什麼?這就要談到自媒體的本質,就是商業賺錢。
平台不是慈善機構,也要賺錢的,也希望共贏,因為你賺錢了,會給平台帶來一些收入,或者會投付費廣告。
相反,給了你很大流量,並不能為他創造任何價值、利益,遲早會找個人來換掉你。
就拿個兄弟來聊,是做美食號的,團隊化運營。
去年賣製作美食線上課程,流水一百多萬,全靠平台推薦的陌生人流量,成交後各拿50%。
但今年平台只收30%,給創作者70%,是不是看起來美滋滋?
按道理,單價也不算高,並且今年網民只會更多,業務會翻倍,沒想到只有40w流水?說明平台給的流量少了。
但把更多流量給了那些做電商賣貨。直接投廣告賣產品的,然後跟平台分成,平台也高興啊,慢慢培養用戶的購物習慣,以及回本周期快。
再說個事實:平台並不喜歡推薦知識、乾貨類的內容。
因為受眾群體太小,賺的錢有限,而且視頻完播率通常很低,單價就低了,僅靠播放量收益是會餓死的,這也是多數知識類博主的處境。
就問問大家:有誰是真的愛學習的?還不是怕落後,為了能擁有持續賺錢的核心競爭力,才逼着自己去學。
再拿現在很多文字平台,都開始主推視頻來講。
因為喜歡閱讀文字、深度思考,這種枯燥、還費腦的事,只有不到10%的人。
而且這些人都比較精明,掏錢也會深思熟慮。
這也是公眾號的變現能力一直是最強的原因。只要你內容好。
另一邊是90%的吃瓜群眾,喜歡刷視頻,很浮躁,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煽動,衝動消費,賺他們的錢也容易,那麼從利益方面,怎麼選擇,不用我講。
不過說實話,我不希望大家天天刷抖音。
因為刷久了,一思考動腦就不習慣了,甚至文章都不會寫了,賺錢就更難了。
而做抖音的大多都是文案高手,才是視頻高手、演員。
以我來講,有2年沒看電影了,只要一看就會上癮 ,還必須從頭看完。
但不看一段時間,馬上就忘記了。
所以平常關注視頻領域的同行,都會把手機聲音關掉了,因為怕刷着刷着,突然被某個視頻吸引了,一下子幾小時過去了,什麼都沒學到。

最後我想說:有多少財富就有多少秘密,有多少秘密就有多少辛酸和委屈。
如果對你有啟發的話,記得點贊收藏,並關注@同路人老張,進我主頁學習更多乾貨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1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