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一個多月的洽談,終於塵埃落地,京東確定收購德邦,之前我們已經透露出相關信息,儘管德邦公關闢謠,但是沒有不透風的牆,所以我們本着對大家負責的角度一致未刪帖。至此零擔之王德邦走下神壇,整個快運的格局也出現的巨大的改變。
烈日三劍客,佳吉轉型醫藥,天地華宇日均4000T左右未來註定變成安吉的一個小板塊,德邦被京東收購,至此烈日零擔之王全軍覆蓋。同時標誌了新的快運時代來臨。
從外在形象來看,德邦轉型務虛、而京東務實。
德邦的成與敗
回顧德邦快遞的歷史,不難發現這是一家老牌的快運企業。
1996年,現任董事長崔維星正式涉足貨運領域,在廣東創辦德邦的前身——「崔氏貨運公司」;
2004年,廣東德邦物流公司成立,德邦創新推出「卡車航班」業務,用公路貨運的價格完成航空快運的業務,完成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踏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2009年,總部搬遷到上海,德邦由區域性公司向全國性公司發展邁出關鍵一步。
2018年年初,德邦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快運企業,是行業中第一家通過IPO嚴苛的審核機制順利過會拿到批文的快遞企業。
2018年7月2日,德邦戰略發佈會在「水立方」開啟。德邦物流正式更名為德邦快遞,以全新服務開啟大件快遞新篇章。聚焦行業內第一款真正意義的大件快遞產品——大件快遞3-60kg,並以極具產品力的優質服務全新定義大件快遞。
2021年9月1日、德邦25周歲生日。
看着朋友圈裡德邦人的「慶生」感言,老鬼不禁想起2018年德邦上市敲鐘答謝會上崔維星說過的一句話,至今印象深刻。他說:
「德邦創業22年了,都說歲月不饒人,但我也沒有饒過歲月,德邦物流也沒有饒過歲月。」
典型的崔式幽默。詼諧,堅定;敢於自嘲,絕不認輸。
三年又過去了,「德邦物流」也轉身為「德邦快遞」,為下一個夢想而戰。時代在變,市場在變,對手在變,德邦也在變。不管怎麼變,年輕的心態、戰鬥的激情始終都在。
從2010年開始德邦引入紅杉以後,逐步開始了規模發展,人力紅利讓德邦發揮的淋漓盡致。德邦通過內部人才晉陞機制,從大專效應招聘再到本科校園招聘,目前是留學生招聘,伴隨加盟體系的發展和人力成本提升,德邦的人力紅利也逐步過時。
2015年應該是預示直營走下坡的一個拐點,2015年安能的貨量突破1萬噸,同時鄧小波、康波等一批高層離職。德邦至此也開始了自己的沒落之路。
2013年德邦正式上線快遞業務。2018年1月16日成功登陸上交所,成為第一家上市的快運企業。上市之後,崔維星認定了零擔快遞化這個趨勢,舉全公司之力意欲徹底打破快遞和零擔之間的邊界。為了做好大件快遞,甚至把德邦的名字都改成了快遞。
在跨境業務上,隨着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及跨境電商迅猛發展,德邦推出的跨境快遞業務,已形成 FBA、國際快件、電商小包、多式聯運四位一體的產品體系,業務範圍覆蓋60多個國家和地區……真可謂風生水起。
再比如,德邦供應鏈在全國各地擁有140個倉庫,總面積101萬平方米,已為多家世界500強及國內外知名企業提供倉配一體化服務。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大件快遞專業市場,德邦也已經打造出了多個成熟的案例,在華南地區,佛山傢具、德化陶瓷;華東地區,慈溪家電、贛南臍橙;西南地區,貴州酒類;西北地區,新疆阿克蘇蘋果、寧夏牛羊肉等。
「遠交」韻達與東航,「近攻」細分新市場,相映成趣。而在輾轉騰挪間,德邦左右逢源,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借勢借力的「合縱連橫」,也感受到了資本在新商業、新流通大潮下的意動。
但,德邦的對策並不顯著,轉型大件快遞報表數字並沒有好轉!麥肯錫的諮詢費花的冤枉。在特產業上距離順豐,京東的產地華運營落後很多。
或因股價持續低迷,德邦股份的控股股東德邦控股自2021年2月連續啟動減持計劃。2021年9月7日,德邦控股完成第一輪減持,累計減持公司股份563.78萬股,減持總金額約5748.31萬元。
同年9月30日,德邦控股啟動第二輪減持計劃,計劃減持股份數不超3080.8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3%)。截至2022年1月27日,德邦控股減持計劃時間過半,已通過集中競價減持254.77萬股,總金額約2702.51萬元。
目前,德邦控股已合計減持套現8450.82萬元,在德邦股份中的持股比例下降為66.5%。
快運業務持續下滑
德邦賴以發家的快運業務也有所縮水。財報數據顯示,其快運業務在上半年營業收入為49.92億元,同比下降9.70%。其中,一季度營業收入23.38億元,同比下降12.18%,二季度營業收入26.54億元,同比下降7.39%。
對此,德邦快遞解釋稱,快遞業務新產品「360特重件」的推出對快運收入造成一定影響,但影響在二季度逐漸收窄。隨着快運、快遞產品分層逐步完成,快運收入下滑呈現逐步收窄的趨勢。
與此同時,正在受到來自快遞巨頭的挑戰。2019年上半年,順豐快運業務營業收入增長46.99%,達到50.72 億元,已經超過德邦快運業務的營業收入。
從此類快運業務下滑來說,說明此類領域的行業平均利潤率是在不斷稀釋和攤平的,後續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很關鍵的一點是,此類企業也需要重新調整競爭策略,畢竟其他物流企業也開始涉足此類快運業務。
盈利能力下滑,近兩個月來還遭遇多起負面事件。2021年7月,德邦股份對外公告,公司以自有資金投資的理財產品踩雷,涉及金額1.6億元。8月,德邦又接連因丟包事件上熱搜,一直強調直營化服務好的德邦受到廣泛質疑。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1-6月份,在國家郵政局發佈的最受歡迎快遞公司排名中,德邦快遞在7家上市快遞企業中排名墊底。
變動:
2月27日,德邦股份發佈公告稱,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接到公司控股股東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德邦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邦控股)通知,德邦控股正在籌劃與股權結構變動相關的重大事項。

鑒於該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為保證公平信息披露,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價異常波動,經公司申請,本公司股票自2022年2月28日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兩個交易日。
停牌期間,公司將根據事項進展情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要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待上述事項確定後,公司將及時發佈相關公告並申請復牌。
此外,德邦近日還發佈公告稱,截至2022年1月28日,公司已累計回購股份6,703,949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0.6528%,成交的最高價為11.88元/股,最低價為9.52元/股,已支付的總金額為68,210,824.64元人民幣(不含交易費用)。
德邦作為上市公司、報表越來越差。

我們不能去責怪崔總,德邦畢竟給整個快運培養了大批量的人才,但是德邦的失敗是有伏筆的。整個德邦龐大的職能體系,浪費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其次德邦的科技投入太少,再次是德邦求穩的步調註定在時代的淘汰賽中被淘汰。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時代的變革,大家都希望做老闆,德邦培養的大批量的老闆,最終變成了對手。
說到底是利益分配的機制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誰更有能力,就去更大的市場去證明自己。聚則一團火,散則滿天星,德邦打敗德邦,老崔沒啥好遺憾的。

縱觀過去四年業績表,2020年由於疫情,加盟網絡開工延遲,加上高速免費、油價低廉,德邦業績更像是迴光返照。但正是這波給老崔錯覺,延緩了他的決策,2021年的業績出爐,在公告出來前,老崔終於還是清醒了。但連續幾年快運貨量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極具快運基因的網絡,年貨量維持在460萬噸左右,已是妥妥的二線。
目前直營體系只有京東、順豐兩家,加盟只有安能、中通、百世、壹米、順心、韻達。快運寡頭競爭已經提前來臨。
京東通過跨越和德邦對快運和航空件進行延伸,再加上自身的商流,未來5年內快運格局會進一步變成寡頭競爭。
順豐、中通、韻達是通過品牌形成供應鏈來搶佔市場,沒有商流的三家只能通過供應鏈的機制形成壁壘。
壹米滴答四個品牌的合併,未來想通過國際的全球化布局來形成自己的壁壘。
百世和安能可謂單獨依託快運來支撐自身的業務,從德邦的目前情況以及安能的市值來看,未來安能和百世也難擺脫收購的命運。
德邦管理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垂直化管理的誘惑
德邦以垂直化管理打造出零擔物流市場的標準化服務,在行業里殺出一條血路,沒想到,這竟然成了制約其未來發展的短板。
德邦早期當時的專業極度細分,經營、運營、人事、財務等不同的管理職能自成系統,從總部一級級下沉到區域,形成一條封閉、垂直的彙報鏈條。這樣的組織模式在快速發展的最初十年,為德邦提供了強大的執行力,確保了客戶體驗,更方便了德邦在大幅度擴張網絡時按照標準快速複製「德邦服務」。

但是,隨着德邦的快速發展,這種邊界明確的組織模式很快暴露出了問題。
這種有邊界的組織模式還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人才整體實力提升緩慢。
早在2008年,物流行業就傳出了「德邦是黃埔軍校」一說,不少競爭對手公然宣稱「德邦的員工優先錄用」。但是,對於有着「惶者生存」文化的德邦,按照未來的願景來反推人才隊伍應有的實力,他們還是給自己「苛刻」地僅僅打了個及格分。
但是,在垂直化管理的組織模式下,人才發展的速度卻讓管理層擔憂。垂直化管理是一種封閉系統,不僅無法實現對外的知識交互,也大大限制了內部的知識交互。在這個系統里,每個人都向上尋找知識,而知識在向下傳遞的過程中,層層衰減,只能沉澱下一些「乾燥的標準」。久而久之,儘管能夠促進基於業務標準的專業化深耕(以至德邦人才成為行業標準),但人才也容易變得只會執行而忘記了思考。
無論是組織形態,還是人才發展模式,被堅持了近十年的垂直化管理模式,似乎越來越與德邦的發展不相匹配了。
變革1.0:混合式管理
最初,德邦管理層希望通過各種形式調動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從2007年開始,創新管理小組、V-up(Value-up)、總裁專題會陸續被引入了企業。這類方法在收集員工創意上的確起到了作用。但是,零散的創意似乎很難有效改進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而到了後來,員工在創意彙報時的表演與爭奪晉陞的機會主義傾向、創意採納決策的時間過短等問題開始暴露,導致這些手段在風靡一時之後被放棄。
於是,德邦又開始了對標管理的運動。2009年9月,專職的對標部門——對標小組成立。這個部門除了重點研究UPS等國際物流公司的管理實踐外,還營造全公司的對標氛圍,幫助和督促各部門實施對標項目。一時間,德邦內部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對標浪潮,每個部門都需要找到行業內外的標杆企業進行對標,甚至連保安部門每天都在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對標萬科物業。
除此之外,每個部門也要確定自己的內部對標對象,沒有達到全國前三的相關部門,要派專人去駐點學習,甚至還要求事業部總裁親自去。對標的確帶來了管理細節的改善,也更加系統,但由於對標的是「形」而不是「神」,很難說提供了整體管理水平。一項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德邦的外部對標項目覆蓋率為53%,但成功率僅為17%,兩項均落後於世界一流企業。
借力諮詢
崔維星最欣賞的企業之一是華為。在德邦的對標運動中,華為也成為了重點對標對象。2011年4月,德邦痛定思痛,開始引入諮詢外腦啟動第一個企業級諮詢項目——「德邦物流戰略諮詢項目」,主要是基於對德邦現狀的盤點,釐清管理優化的整體方向。2011 年 9 月,組織架構設計項目和流程優化項目同時上馬。
德邦轉型中最重頭戲、改名轉型大件,現在看來非常失敗!
零擔王冠被安能超越、快遞目標面臨四通一達遙不可及!
大件快遞新品宣稱,「上至40KG,100%免費上樓」以及「上至60KG,包接包送」。德邦內部稱,這是行業內第一款真正意義的大件快遞產品。
此舉戰略調整,是崔維星向麥肯錫諮詢公司取經的結果。後者為德邦列出了373個候選業務領域清單,後縮減至12個,再根據可行性和吸引力,最終產生了7個最具發展潛力的新業務選項,快遞是其中之一。為論證轉型做快遞,先後進行了3次分析,花了近3年時間。
崔維星對諮詢公司有着非同尋常的依賴。他捨得每年花大價錢聘請頂級諮詢公司來給德邦「診斷」。有稱,在對比過後,他將自己每年上億元諮詢費中的80%投給了麥肯錫和IBM。
錢花的冤枉!
結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二十餘載創業生涯,江湖還是那個江湖,但攪動風雲的已不止是當年的那個「零擔一哥」。對於已經25歲的德邦來說,任何形式的「再創業」都不容易,更何況是一家關係數千家網點、數十萬人生計的快遞公司。
因此,不論如何「折騰」,還是要祝福德邦,借用崔維星此前所言:
「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順境崛起的人,牛;逆境能崛起的人,更牛。」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02292.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