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語言傳奇故事,C語言故事

本文目錄一覽:

如何編程遊戲

首先學會一門語言,你可以從初級的C跳到C++,有些人喜歡MFC,用它也可以編遊戲,但最好還是拋掉部分MFC的東西,使用DirectX吧。因為我主要學的C++,我就只談C++了。其實還有相當好的語言如:DELPHI、JAVA等,有精力還是去學學吧!其實語言並不是最重要,關鍵是面向該語言的開發工具、引擎、源碼的數量會對將來的開發進程大有幫助。對於已經會MFC的人,「傳奇的故事學VC編遊戲」似乎是福音,因為它最後還是過渡到DirectX。 其次掌握一種工具,比如引擎、腳本等。引擎就是發動機的內核啦,你有什麼好想法,就靠它來驅動實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與其在一個引擎上投入過多精力,不如比較選優,多搜索新的引擎,比如開發中的Novashell就不錯,一旦公布源碼,還是比較有力的。作者就是開源即時RPG遊戲「DINK SMALLWOOD」的作者Seth A. Robinson等。 引擎有的是面向遊戲框架的,如POPCAP FRAMEWORK搭好了框架,剩下的由你來填充。有的是面向底層DirectX的封裝,比如HGE、SDL、Allego、Y2GE等。有的本身就已經是個完整的遊戲了,比如金點的聖II源代碼遊戲引擎,會對你很有幫助,實際上,你完全可以先拋掉其它的,從聖劍英雄傳2開始,體會其開發思路,然後再利用一些引擎改善它。如果是想編即時戰略遊戲,可以看看Pptactical、stratagus等。 人工智能是你不得不掌握的一門技術,會使你的遊戲倍放光彩,比如A*尋路、攻擊目標的選擇、經濟學、有限狀態機、骨骼動畫等,工具有OpenSteer、pathlib、micropather等。物理引擎也是,一旦擁有物理引擎你就不願意丟掉它,比如Physics2D、Polycolly、flatland等。 如果學腳本,建議用LUA吧,WOW就是用它。同時提一下luabind工具。當然你也可以使用自己規定的腳本引擎。 XML技術不錯,現在很流行,WOW、Novashell、POPCAP FRAMEWORK等都使用了。用它來管理遊戲資源及資源調度很方便。 先在已有的簡單代碼上修改出自己的一個簡單成形遊戲是比較好的開端,至少可以鼓舞你,不要好高騖遠,想一上來就怎麼怎麼的。借鑒現有的開源

編寫C語言程序,利用數組iscore[10]保存輸入的成績,找出最低的3個成績並將其加十分,最後輸出全部成績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0) | 百度首頁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問

我的回答

知識掌門人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百科

幫助

百度知道 人文學科 外國文學 相關問題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魯濱遜漂流記的介紹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6-7-15 19:40

魯濱遜漂流記

提問者: aabb177888 – 秀才 二級 最佳答案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個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着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這個人就是倒霉而又幸運的魯濱遜·克羅索。

在荒蕪人煙的孤島生活了28年啊!多麼驚人的一個數字!可見魯濱遜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着我這凄涼的環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了出來,對生活充滿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種了小麥、稻子……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

魯濱遜還是堅毅的人。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後變得有船用,有麵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

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得的。

讀完之後,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我連洗自己衣服還笨手笨腳的呢!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講話,多孤單呀!我準會憋死的!可見魯濱遜是多麼樂觀向上!我覺得人應該學習他這種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強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爭取,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取得最後的勝利!

讀完了《魯濱遜漂流記》,裏面的情節一直令我難以忘卻。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在他晚年寫的,記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航行中,不幸遇上了海難,整個船上只有他一個人倖存了下來,而他漂流到了一個荒島上。魯濱遜在這個荒島上種莊稼、蓋房子,歷盡了磨難,生存下來。但想回人間的心切,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如何走出這個鬼地方,經過一次次的努力與失敗,終於,他在1868年回到了闊別28年的祖國。

看着魯濱遜的經歷,讓我可以想像到他在孤島生活的艱辛,使我體驗到他不屈不撓的冒險精神,讓我對他肅然起敬;看着魯濱遜的經歷,使我深刻體會到魯濱遜是一個永不知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動者。理智明達的他不屑守成,傾心開拓,三番五次拋開幸福之家,出海闖天下。他肯於勞動並且善於勞動,總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奮鬥着,歷盡千辛萬苦,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財富。

展示在人們眼前的這個人物不禁令人遐思。主人公身上閃現的奮鬥的火花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其實,當今社會就需要這樣的奮鬥人才,會創造財富的人才,這樣,我國才會快速發展。

可是,現在社會上卻有一些人不但不肯付出汗水,而且一心想着吃現成飯,總以為不付諸行動就可以擁有財富,那些流落街頭的乞丐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他們一味「哭訴」自己的命運如何如何悲慘,卻從來不用自己的雙手去奮鬥,為求得生存乃至幸福奮鬥不息,甚至不覺得靠行乞來生活是一件多麼沒面子的事。在他們身上就大大缺乏像魯濱遜那樣的拼勁和對美好生活執著追求的信念。再一想,其實在我們學習生活中不同樣需要具備魯濱遜那樣的不懈努力的精神嗎?如果沒有像魯濱遜一樣的不懈努力的精神,那我們還能算學習嗎?作為新世紀的棟樑,沒有不懈努力的精神,何談「棟樑」 二字?在魯濱遜看來,天底下沒有什麼人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一切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我們的學習也一樣,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各門功課,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有一股動力不斷促使我們上進。同時,我們還要以力求做得更好,力求精益求精作為標準。

讀《魯濱遜漂流記》時,我無意中看到了扉頁上的「謹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學校的青少年朋友們」這句話。初看這句話,我覺得這本書太小看我們了,我有了點反感情緒,甚至有點討厭它(我想別的同學也是有與我相同的感覺吧),但是我們確實都有任性、嬌氣(多是女同學)、動手能力差等許多缺點與不足,但我們都不想承認它們,因為我們都是死要面子的!但是我讀完後,我曾一直想着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是魯濱遜……

如果我是魯濱遜,如當船在暴風雨中失事,我會像他那樣不向命運低頭繼續遠航嗎?不,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才不會去接受那充滿困難和挫折的生活,因為我沒有他那樣的堅強。

如果我是魯濱遜,當獨自一人置身於荒島之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時,我會像他那樣不自暴自棄,努力求生嗎?不,我不可能像他那樣隨機應變,積極自救,因為我沒有那種能力,而且我更沒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魯濱遜,當看到食人族用人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在僅有一個助手的情況下同他們搏鬥嗎?不,我寧可躲得遠遠的,祈禱他們永遠不要發現我,因為我沒有那種膽量。

我現在不得不承認我與魯濱遜相比,自己是軟弱與無能的。從呱呱墜地到背上書包,父母、學校為我們鋪設了成長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這條平坦的大道上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沒有挫折,沒有風浪,而我還整天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我根本沒有嘗過生活中的苦澀,我是幸福的。然而處在幸福中的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能吃飽穿暖,背上書包去上學,每天接受家人們的關愛,社會的關注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一本好書能拯救一個人。」現在我百分之二百相信這句話。這本書向我展示了魯濱遜自信、自立、自強、永不滿足、不甘平庸、勇於創業的精神;告訴我魯濱遜靠自己的誠實、善良、智慧和堅毅,去創建、去開拓。我想我應該拿出所有的精力努力向他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社會,為了父母,更是為了我自己的將來。

他的那種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鬥爭,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跟魯濱遜比起來,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因此,我們更應該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崇尚我們的生活。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這本小說是英國作家福笛在1719年所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主要介紹了主人公魯濱遜所乘坐的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倖存,隻身漂流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一住就是17年,他不僅自己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製木杵、篩子,加工麵粉,烘出了粗糙的麵包;而且還製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他的那種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鬥爭,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把自己從絕望中解救了出來,魯濱遜長達二十幾年對生的希望就是毅力,我不禁想到現在的一些人們,他們有的只因為受到了一點點小挫折,就產生了輕生的念頭。跟魯濱遜比起來,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因此,我們更應該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崇尚我們的生活。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不要輕易就放棄了寶貴的生命,想像一下,魯濱遜當年遇到了多大的困難,都能夠克服,而我們現在的這點小麻煩又算得了什麼呢?縱使生活中存在着千千萬萬個困難,但也共存着許許多多的精彩與幸福,我們只有多去挖掘、體會那些精彩與幸福,才會得到更多的快樂

其實,生活就本身就是一幅畫,有的人畫出了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綠蔭;秋天的收穫;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卻畫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涼;冬天的悲哀。畫的色彩如何,全取決於作畫人本身對生活的態度。魯濱遜那種對生活不斷追求,對交往的嚮往都源於他那對生活無比熱愛崇尚的精神。而這些也都正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第一次閱讀笛福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是在高二的時候,一向不愛讀書的我卻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我第一次嘗到了讀書的樂趣。小說塑造了魯濱遜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逼真的自然環境和細節描寫,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清戒律和浮華、空洞的文體風格,為英國現實主義啟蒙小說開闢了道路,成為英國第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

讀完小說後,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遜。他憑着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夢想。永不放棄,是我從他身上學到的。

《魯濱遜漂流記》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魯濱遜·克羅索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風浪,翻了船,除他之外無一人生還。他流落到了孤島上。憑着他驚人的毅力與勇氣,二十八年後,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島。「我整天悲痛我這凄涼的環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開始的他還有點失望,但是很快他就習慣了荒島上的生活,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設計的悲觀中,開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貓;種了穀子……就這樣,他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小王國。這其中他經歷了種種磨難,要面對突然來的災難。臨時圍牆是搭起來了,可是不多久他的住所就發生了坍塌事故,他不得不把掉下來的泥土全部運出去,而且他還搭起了天花板,以防再次坍塌。災難總在和魯濱遜作對,他這一次是要對付病魔,縱然他的身邊沒有任何藥物,但是他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恐懼,永不放棄,魯濱遜終於利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病魔。永不放棄,為他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然而上天並不總是那麼苛刻。一次,魯濱遜無意中掉在牆角的穀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幹,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莫大的恩惠。從此,魯濱遜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數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斗而已。但是,經過這次試驗,使魯濱遜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麼時候下種,現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穫兩次。永不放棄,魯濱遜有了生活的口糧。

沒有人可以明白他是怎麼做到的。他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來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後變得有船用,有麵包吃,有陶器用,有種植園,有牧場,有兩處較「豪華」的住所……他曾經這樣說道:「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決不放手的」,「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也許就是因為心中的那個信念,在支撐着這位偉大的人艱難的活着。

他明白他要活着回去。於是他開始造船。坎了幾個月的樹,花了無數的心血,確由於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麼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滅了。或許是他的事迹感動了上帝,上帝又將「星期五」賜給他。希望回來了,魯濱遜更加努力了。後來他幫助一艘停泊在岸邊的英國船的船長制服水手的叛亂,奪回船隻,魯濱遜搭該船駛返英國。可以說他的夢想在經過千辛萬苦後終於實現了。我很為他感到高興。

無可否認,魯濱遜剛毅的性格和永不放棄的作風深深地感化了我,我的人生也隨着這本書而起航,這人生的航海之旅中,奮勇前進,永不放棄!

相關資料

《魯濱遜漂流記》是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它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四年後被救回英國。賽爾科克在荒島上並沒有作出什麼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魯濱遜卻完全是個新人,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魯濱遜離家三次航海的經歷;第二部分是小說的主體,寫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種種經歷;第三部分則是寫他離開荒島之後的事情。本書歌頌了勞動,讚揚了與大自然進行鬥爭的精神。小說問世後主人公魯濱遜這一具有鮮明時代烙印及堅忍不拔精神的人物也因此成為歐洲文學史上的一個著名文學形象。

笛福,英國新聞記者及小說家,被譽為英國小說和報刊之父,以一部《魯濱遜漂流記》聞名世界。1660年,笛福出生於倫敦。受過中等教育。以後經營過各種買賣到過西班牙、溘和意大利等國家。參加過多種事件,有過不少冒險經歷。1719年笛福根據一些航海家和流亡者的記載,創作了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笛福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已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已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在他快年屆六十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已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魯濱遜漂流記》描寫主人公魯濱遜不從父命,天生愛冒險,曾三次遠航,終於遇難漂上荒島。他以百折不撓的毅力,辛勤的勞動,不僅生存下來,而且改變了生活環境,開墾出種植園和牧場,蓋起住所。24年後,魯濱遜救下鄰島的一個野人,給他起名叫「星期五」作為自己的僕人。後來魯濱遜幫助一艘停泊在岸邊的英國船的船長制服水手的叛亂,奪回船隻,魯濱遜搭該船駛返英國。

《魯濱遜漂流記》塑造了魯濱遜這樣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嶄新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逼真的自然環境和細節描寫,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清戒律和浮華、空洞的文體風格,為英國現實主義啟蒙小說開闢了道路,成為英國第一部真正的現實主義小說。

《魯濱遜漂流記》是十八世紀英國四大著名小說家之一的丹尼爾·笛福(1660?-1731)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學創作的里程埤,同時也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作品一出版就風靡英國,特別是在水手、士兵、小商販、小工匠及其他小資產者中廣為傳閱。當時有個批評家說:「老婆子們只要買得起書,沒有一個不買這部『生平與遭遇』作為傳家之寶的。」十九世紀末,在英、法、德、意、荷等國家已有各種不同的版本、譯本甚至仿作達七百種之眾,至今仍是雅俗共賞的世界名著。

回答者:匿名 7-15 15:26

查看用戶評論(31)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ddd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4 個人評價

100% (4) 不好

0% (0)

相關內容

• 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介紹!!!!!!!!!!!

• 《魯濱遜漂流記》人物介紹

• 魯濱遜漂流記的人物介紹

• 魯濱遜漂流記的書及人物介紹

• 用英語介紹”魯濱遜漂流記”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魯濱遜漂流記 介紹

其他回答 共 3 條

英國青年魯濱遜從小喜歡航海,曾三次離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懷着雲遊四海的高遠志向,告別家人,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經歷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蹟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島上。 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性格堅強的魯濱遜在島上獨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小麥,年復一年與孤獨為伴,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聖經》成為他的精神支柱,憑着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不息的勞動,他蓋起了房子,收穫穀物,馴養山羊,用獸皮製作衣物。他曾與野獸鬥智,也曾與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後來他搭救了一個土人,稱他為「星期五」,把他收作僕人。他以非同尋常的毅力和勇氣,克服了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用勤勞的雙手,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生存的家園。

一直到第28個年頭一艘英國船來到該島附近,魯濱遜幫助船長制服了叛亂的水手,才返回英國。這時他父母雙亡,魯濱遜收回他巴西莊園的全部受益,並把一部分贈給那些幫助過他的人們。

回答者: 無心種柳 – 魔法師 四級 7-15 15:28

魯生於1632年9月30日,父經商賺錢,其母娘家姓魯濱遜,故取名為魯濱遜·克羅索。從小腦子裡就充滿遨遊四海的念頭。1651年9月1日那個不祥的日子,瞞着父母去航海,船遇風而沒,從旱路回倫敦,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第三次被土耳其海盜俘虜,幸逃被葡萄牙船解救,平安抵達巴西,經營種植園,開始莊園生活——非洲販運黑奴。1659年9月1日遇海浪沖至荒無人煙的小島,身上唯有一把刀,一個煙斗,一小匣煙葉。上島的第二天他就把淺擱在島邊的那隻大船上所有的食物、酒、衣物、槍支、彈藥、土木工具等一一運到島上,在島上搭起了簡易的帳蓬,為了不讓自己忘記他把自己的一切經歷與活動都記了下來,為怕自己忘記日期,便用刀子在一個大柱子來記年月,並開始記日記,用了幾個月的工夫為自己挖了一個很大的山洞住了進去,後來又發現了自己不小心抖落的十幾顆谷種開始發芽了,這個發現讓他開始種起莊稼 因為島上發生了可怕的地震,使他把自己的住處移到平地上,不久得了瘧疾,用簡要的煙葉來給自己治病,並開始讀《聖經》,用心觀察了小島後,發現了很多的小動物,他就開始抓鸚鵡、山羊等野禽馴為家畜,到了第三年,開始有規律…… 第23年的冬天,野人烹人肉吃,2年後,再次前來,魯救下俘虜,取名為星期五,一年後,教會星期五英語,準備離開之際又從野人手中救下一個白人和星期五的父親,故派他們去解救另外十六個白人,走後第八天,英國船舶附近,船長和另外兩人被反叛水手拋棄岸上,助其奪船,順利離開海島,在此居住了28年2個月零19天。 魯回到了英國約克城時,離家已整整35年了,誰也不認識他,父母早已去世,只剩下兩個侄子和兩個妹妹在家。去巴西看他的種植園,而他的朋友為他積累了五千英鎊,草草結婚後,生下了三個孩子。 不久妻子去世,再次出海,來到小島上,這裡的人口大增,為他們分配好田地後,很滿意地再次離開。 簡要分析: 描寫了魯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在荒島上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文明人所必需的生活條件,經歷了人類從採集、漁獵、畜牧到種植等生產發展過程,徹底改變了自己無衣無食的苦難命運。在此過程,他付出了艱辛。笛福歌頌這種勞動活動,歌頌了他對大自然的鬥爭。魯的形象中體現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創業精神,魯也成為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當然,魯的身上也表現了一個私有者和殖民主義者的思想特徵:冒險精神和佔有慾。

回答者: 星夢)ㄣ雨戀 – 童生 一級 7-15 15:30

作者簡介:

英國作家。生於倫敦。父親經營屠宰業。笛福只受過中等教育,信奉不屬於英國國教的長老會教派。二十多歲時,笛福已是倫敦一個體面的商人,經營過內衣、煙酒業等等,到過歐洲大陸。1692年經商破產,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謀生。他給政府當過情報員,設計過開發事業。他還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文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1698年他發表了《論開發》,建議修築公路,開辦銀行,徵收所得稅,舉辦水火保險,設立瘋人院,創辦女學等。1702年他在政論文《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中用反語諷刺政府的宗教歧視政策,由於文筆巧妙,開始未被識破,發覺後被捕入獄6個月,並受枷刑示眾。他受枷刑時散發了他的長詩《枷刑頌》,諷刺法律的不公,圍觀的倫敦市民把他奉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為哈利主辦《評論》雜誌,製造輿論,搜集情報。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孫飄流記》,大受讀者歡迎。接着出版了《魯濱孫飄流續記》。1720年他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還相繼發表了《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費蘭德斯》(1722)、《傑克上校》(1722)和《羅克薩娜》(1724)等長篇小說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傳記。

內容簡介:

魯生於1632年9月30日,父經商賺錢,其母娘家姓魯濱遜,故取名為魯濱遜·克羅索。從小腦子裡就充滿遨遊四海的念頭。1651年9月1日那個不祥的日子,瞞着父母去航海,船遇風而沒,從旱路回倫敦,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第三次被土耳其海盜俘虜,幸逃被葡萄牙船解救,平安抵達巴西,經營種植園,開始莊園生活——非洲販運黑奴。1659年9月1日遇海浪沖至荒無人煙的小島,身上唯有一把刀,一個煙斗,一小匣煙葉。上島的第二天他就把淺擱在島邊的那隻大船上所有的食物、酒、衣物、槍支、彈藥、土木工具等一一運到島上,在島上搭起了簡易的帳蓬,為了不讓自己忘記他把自己的一切經歷與活動都記了下來,為怕自己忘記日期,便用刀子在一個大柱子來記年月,並開始記日記,用了幾個月的工夫為自己挖了一個很大的山洞住了進去,後來又發現了自己不小心抖落的十幾顆谷種開始發芽了,這個發現讓他開始種起莊稼 因為島上發生了可怕的地震,使他把自己的住處移到平地上,不久得了瘧疾,用簡要的煙葉來給自己治病,並開始讀《聖經》,用心觀察了小島後,發現了很多的小動物,他就開始抓鸚鵡、山羊等野禽馴為家畜,到了第三年,開始有規律…… 第23年的冬天,野人烹人肉吃,2年後,再次前來,魯救下俘虜,取名為星期五,一年後,教會星期五英語,準備離開之際又從野人手中救下一個白人和星期五的父親,故派他們去解救另外十六個白人,走後第八天,英國船舶附近,船長和另外兩人被反叛水手拋棄岸上,助其奪船,順利離開海島,在此居住了28年2個月零19天。 魯回到了英國約克城時,離家已整整35年了,誰也不認識他,父母早已去世,只剩下兩個侄子和兩個妹妹在家。去巴西看他的種植園,而他的朋友為他積累了五千英鎊,草草結婚後,生下了三個孩子。 不久妻子去世,再次出海,來到小島上,這裡的人口大增,為他們分配好田地後,很滿意地再次離開。 簡要分析: 描寫了魯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在荒島上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文明人所必需的生活條件,經歷了人類從採集、漁獵、畜牧到種植等生產發展過程,徹底改變了自己無衣無食的苦難命運。在此過程,他付出了艱辛。笛福歌頌這種勞動活動,歌頌了他對大自然的鬥爭。魯的形象中體現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創業精神,魯也成為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當然,魯的身上也表現了一個私有者和殖民主義者的思想特徵:冒險精神和佔有慾

就黑客歷史進行討論!~

黑客是對英語hacker的翻譯,hacker原意是指用斧頭砍材的工人,最早被引進計算機圈則可追溯自1960年代。他們破解系統或者網絡基本上是一項業餘嗜好,通常是出於自己的興趣,而非為了賺錢或工作需要。

加州柏克萊大學計算機教授Brian Harvey在考證此字時曾寫到,當時在麻省理工學院中(MIT)的學生通常分成兩派,一是tool,意指乖乖牌學生,成績都拿甲等;另一則是所謂的hacker,也就是常逃課,上課愛睡覺,但晚上卻又精力充沛喜歡搞課外活動的學生。 這跟計算機有什麼關係?一開始並沒有。不過當時hacker也有區分等級,就如同tool用成績比高下一樣。真正一流hacker並非整天不學無術,而是會熱衷追求某種特殊嗜好,比如研究電話、鐵道(模型或者真的)、科幻小說,無線電,或者是計算機。也因此後來才有所謂的computer hacker出現,意指計算機高手。

有些人很強調黑客和駭客的區別,根據開放原始碼計劃創始人Eric Raymond(他本人也是個著名的hacker)對此字的解釋,hacker與cracker(一般譯為駭客,有時也叫「黑帽黑客」。 )是分屬兩個不同世界的族群,基本差異在於,黑客是有建設性的,而駭客則專門搞破壞。 對一個黑客來說,學會入侵和破解是必要的,但最主要的還是編程,畢竟,使用工具是體現別人的思路,而程序是自己的想法.一句話–編程實現一切。對於一個駭客來說,他們只追求入侵的快感,不在乎技術,他們不會編程,不知道入侵的具體細節。還有一種情況是試圖破解某系統或網絡以提醒該系統所有者的系統安全漏洞,這群人往往被稱做「白帽黑客」或「匿名客」(sneaker)或紅客。許多這樣的人是電腦安全公司的僱員,並在完全合法的情況下攻擊某系統。

黑客守則

1. 不惡意破壞任何的系統, 這樣作只會給你帶來麻煩。惡意破壞它人的軟件將導致法律責任, 如果你只是使用電腦, 那僅為非法使用。 注意:千萬不要破壞別人的文件或數據。

2. 不修改任何系統文件, 如果你是為了要進入系統而修改它, 請在達到目的後將它還原。

3. 不要輕易的將你要 Hack 的站點告訴你不信任的朋友。

4. 不要在 bbs/論壇上談論關於你 Hack 的任何事情。

5. 在 Post 文章的時候不要使用真名。

6. 入侵期間, 不要隨意離開你的電腦。

7. 不要入侵或攻擊電信/政府機關的主機。

8. 不在電話中談論關於你 Hack 的任何事情。

9. 將你的筆記放在安全的地方。

10.讀遍所有有關係統安全或系統漏洞的文件 (英文快點學好)!

11.已侵入電腦中的帳號不得刪除或修改。

12.不得修改系統文件, 如果為了隱藏自己的侵入而作的修改則不在此限, 但仍須維持原來系統的安全性, 不得因得到系統的控制權而破壞原有的安全性。

13.不將你已破解的帳號分享與你的朋友。

14.不要侵入或破壞政府機關的主機。

但到了今天,在知識貧乏的記者寫的媒報道中,黑客一詞已被用於泛指黑客和駭客,因此也影響了大眾對黑客的理解。 這個背景下,就出現了重新定義黑客內涵的努力,試圖把黑客的活動範圍限定為不為經濟利益、而是出於好奇心做出技術探索和挑戰。

黑客文化簡史

本篇原作者為Eric S. Raymond esr@snark.thyrsus.com,他是一位大哥級的 Hacker,寫了很多自由軟件,知名著作有Jargon File等,近年來發表「大教堂與集市」論文為Opensource software努力,Netscape 願意公開Navigator的原始碼,與這篇文章有很大的關係。

序曲: Real Programmer

故事一開始,我要介紹的是所謂的Real Programmer。

他們從不自稱是Real Programmer、Hacker或任何特殊的稱號;`Real Programmer’ 這個名詞是在1980年代才出現,但早自1945年起,電腦科學便不斷地吸引世界上頭腦最頂尖、想像力最豐富的人投入其中。從Eckert Mauchly發明ENIAC後,便不斷有狂熱的programmer投入其中,他們以撰寫軟件與玩弄各種程式設計技巧為樂,逐漸形成具有自我意識的一套科技文化。當時這批Real Programmers主要來自工程界與物理界,他們戴着厚厚的眼鏡, 穿聚酯纖維T恤與純白襪子,用機器語言、彙編語言、FORTRAN及很多古老的 語言寫程式。他們是Hacker時代的先驅者,默默貢獻,卻鮮為人知。

從二次大戰結束後到1970早期,是打卡計算機與所謂”大鐵塊”的mainframes 流行的年代,由Real Programmer主宰電腦文化。Hacker傳奇故事如有名的 Mel (收錄在Jargon File中)、Murphy’s Law的各種版本、mock- German`Blinke_nlight’ 文章都是流傳久遠的老掉牙笑話了。

※譯者:Jargon File亦是本文原作者所編寫的,裏面收錄了很多Hacker用語、縮寫意義、傳奇故事等等。Jargon File有出版成一本書:The New Hacker’s Dictionary,MIT PRESS出版。也有Online版本:

※譯者:莫非定律是:當有兩條路讓你抉擇,若其中一條會導致失敗,你一定會選到它。 它有很多衍生說法: 比如一個程式在demo前測試幾千幾萬次都正確無誤,但demo 那一天偏偏就會出bug。

一些Real Programmer仍在世且十分活躍 (本文寫在1996年)。超級電腦Cray 的設計者Seymour Cray, 據說親手設計Cray全部的硬體與其操作系統,作業系統是他用機器碼硬幹出來的,沒有出過任何bug或error。Real Programmer 真是超強!

舉個比較不那麼誇張的例子:Stan Kelly-Bootle,The Devil’s DP Dictionary 一書的作者(McGraw-Hill, 1981年初版,ISBN 0-07-034022-6)與Hacker 傳奇專家,當年在一台Manchester Mark I開發程式。 他現在是電腦雜誌的專欄作家,寫一些科學幽默小品,文筆生動有趣投今日hackers所好,所以很受歡迎。 其他人像David E. Lundstorm,寫了許多關於Real Programmer的小故事,收錄在A few Good Men From UNIVAC這本書,1987年出版,ISBN-0- 262-62075-8。

※譯:看到這裡,大家應該能了解,所謂Real Programmer指的就是用組合語 言或甚至機器碼,把程式用打卡機punch出一片片紙卡片,由主機讀卡機輸入電腦的那種石器時代Programmer。

Real Programmer的時代步入尾聲,取而代之的是逐漸盛行的Interactive computing,大學成立電算相關科系及電腦網絡。它們催生了另一個持續的工程傳統,並最終演化為今天的開放代碼黑客文化。

早期的黑客

Hacker時代的濫觴始於1961年MIT出現第一台電腦DEC PDP-1。MIT的Tech Model Railroad Club(簡稱TMRC)的Power and Signals Group買了這台機器後,把它當成最時髦的科技玩具,各種程式工具與電腦術語開始出現,整個環境與文化一直發展下去至今日。 這在Steven Levy的書`Hackers’ 前段有詳細的記載(Anchor/Doubleday 公司,1984年出版,ISBN 0-385-19195-2)。

※譯:Interactive computing並非指Windows、GUI、WYSIWYG等介面, 當時有terminal、有shell可以下指令就算是Interactive computing了。 最先使用Hacker這個字應該是MIT。1980年代早期學術界人工智能的權威:MIT 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其核心人物皆來自TMRC。從1969年起,正好是ARPANET建置的第一年,這群人在電腦科學界便不斷有重大突破與貢獻。

ARPANET是第一個橫跨美國的高速網絡。由美國國防部所出資興建,一個實驗性 質的數位通訊網絡,逐漸成長成聯繫各大學、國防部承包商及研究機構的大網絡。各地研究人員能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與彈性交流資訊,超高效率的合作模式導致科技的突飛猛進。

ARPANET另一項好處是,資訊高速公路使得全世界的hackers能聚在一起,不再像以前孤立在各地形成一股股的短命文化,網絡把他們匯流成一股強大力量。 開始有人感受到Hacker文化的存在,動手整理術語放上網絡, 在網上發表諷刺文學與討論Hacker所應有的道德規範。(Jargon File的第一版出現在1973年,就是一個好例子), Hacker文化在有接上ARPANET的各大學間快速發展,特別是(但不全是)在信息相關科系。

一開始,整個Hacker文化的發展以MIT的AI Lab為中心,但Stanford University 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簡稱SAIL)與稍後的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簡稱CMU)正快速崛起中。三個都是大型的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及人工智能的權威,聚集著世界各地的精英,不論在技術上或精神層次上,對Hacker文化都有極高的貢獻。

為能了解後來的故事,我們得先看看電腦本身的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主角MIT AI Lab也從紅極一時到最後淡出舞台。

從MIT那台PDP-1開始,Hacker們主要程式開發平台都是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的PDP迷你電腦序列。DEC率先發展出商業用途為主的interactive computing及time-sharing操作系統,當時許多的大學都是買DEC的機器, 因為它兼具彈性與速度,還很便宜(相對於較快的大型電腦mainframe)。 便宜的分時系統是Hacker文化能快速成長因素之一,在PDP流行的時代, ARPANET上是DEC機器的天下,其中最重要的便屬PDP-10,PDP-10受到Hacker們的青睞達十五年;TOPS-10(DEC的操作系統)與MACRO-10(它的組譯器),許多懷舊的術語及Hacker傳奇中仍常出現這兩個字。

MIT像大家一樣用PDP-10,但他們不屑用DEC的操作系統。他們偏要自己寫一個:傳說中赫赫有名的ITS。

ITS全名是`In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取這個怪名果然符合MIT的搞怪作風——就是要與眾不同,他們很臭屁但夠本事自己去寫一套操作系統。ITS始終不穩,設計古怪,bug也不少,但仍有許多獨到的創見,似乎還是分時系統中開機時間最久的紀錄保持者。

ITS本身是用彙編語言寫的,其他部分由LISP寫成。LISP在當時是一個威力強大與極具彈性的程式語言;事實上,二十五年後的今天,它的設計仍優於目前大多數的程式語言。LISP讓ITS的Hacker得以盡情發揮想像力與搞怪能力。LISP是MIT AI Lab成功的最大功臣,現在它仍是Hacker們的最愛之一。

很多ITS的產物到現在仍活着;EMACS大概是最有名的一個,而ITS的稗官野史仍為今日的Hacker們所津津樂道,就如同你在Jargon File中所讀到的一般。在MIT紅得發紫之際,SAIL與CMU也沒閑著。SAIL的中堅份子後來成為PC界或圖形使用者介面研發的要角。CMU的Hacker則開發出第一個實用的大型專家系統與工業用機械人。

另一個Hacker重鎮是XEROX PARC公司的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從1970初期到1980中期這十幾年間,PARC不斷出現驚人的突破與發明,不論質或量,軟件或硬體方面。如現今的視窗滑鼠介面,雷射印表機與區域網絡;其D系列的機器,催生了能與迷你電腦一較長短的強力個人電腦。不幸這群先知先覺者並不受到公司高層的賞識;PARC是家專門提供好點子幫別人賺錢的公司成為眾所皆知的大笑話。即使如此,PARC這群人對Hacker文化仍有不可抹滅的貢獻。1970年代與PDP-10文化迅速成長茁壯。Mailing list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人得以組成許多SIG(Special-interest group),不只在電腦方面,也有社會與娛樂方面的。DARPA對這些非`正當性’活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因為靠這些活動會吸引更多的聰明小夥子們投入電腦領域呢。

有名的非電腦技術相關的ARPANET mailing list首推科幻小說迷的,時至今日ARPANET變成Internet,愈來愈多的讀者參與討論。Mailing list逐漸成為一種公眾討論的媒介,導致許多商業化上網服務如CompuServe、Genie與Prodigy的成立。

Unix的興起

此時在新澤西州的郊外,另一股神秘力量積極入侵Hacker社會,終於席捲整個PDP-10的傳統。它誕生在1969年,也就是ARPANET成立的那一年,有個在ATT Bell Labs的年輕小夥子Ken Thompson發明了Unix。

Thomspon曾經參與Multics的開發,Multics是源自ITS的操作系統,用來實做當時一些較新的OS理論,如把操作系統較複雜的內部結構隱藏起來,提供一個介面,使的programmer能不用深入了解操作系統與硬體設備,也能快速開發程式。

※譯:那時的programmer寫個程式必須徹底了解操作系統內部,或硬體設備。比方說寫有IO的程式,對於硬碟的轉速,磁軌與磁頭數量等等都要搞的一清二楚才行。

在發現繼續開發Multics是做白工時,Bell Labs很快的退出了(後來有一家公司Honeywell出售Multics,賠的很慘)。

Ken Thompson很喜歡Multics上的作業環境,於是他在實驗室里一台報廢的DEC PDP-7上胡亂寫了一個操作系統, 該系

統在設計上有從Multics抄來的也有他自己的構想。他將這個操作系統命名Unix,用來反諷Multics。

※譯:其實是Ken Thompson寫了一個遊戲`Star Travel’ 沒地方跑,就去找一台的報廢機器PDP-7來玩。他同事Brian Kernighan嘲笑Ken Thompson說:「你寫的系統好遜哦,乾脆叫Unics算了。」(Unics發音與太監的英文eunuches一樣),後來才改為Unix。

他的同事Dennis Ritchie,發明了一個新的程式語言C,於是他與Thompson用C把原來用彙編語言寫的Unix重寫一遍。C的設計原則就是好用,自由與彈性,C與Unix很快地在Bell Labs得到歡迎。1971年Thompson與Ritchie爭取到一個辦公室自動化系統的專案,Unix開始在Bell Labs中流行。不過Thompson與Ritchie的雄心壯志還不止於此。

那時的傳統是,一個操作系統必須完全用彙編語言寫成,始能讓機器發揮最高的效能。Thompson與Ritchie,是頭幾位領悟硬體與編譯器的技術,已經進步到作業系統可以完全用高階語言如C來寫,仍保有不錯的效能。五年後,Unix已經成功地移植到數種機器上。

※譯:Ken Thompson與Dennis Ritchie是唯一兩位獲得Turing Award(電腦界的諾貝爾獎)的工程師(其他都是學者)。

這當時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它意味着,如果Unix可以在各種平台上跑的話,Unix 軟件就能移植到各種機器上。再也用不着為特定的機器寫軟件了,能在Unix上跑最重要,重新發明輪子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除了跨平台的優點外,Unix與C還有許多顯著的優勢。Unix與C的設計哲學是Keep It Simple, Stupid’。programmer可以輕易掌握整個C的邏輯結構(不像其他之前或以後的程式語言)而不用一天到晚翻手冊寫程式。而Unix提供許多有用的小工具程式,經過適當的組合(寫成Shell script或Perl script),可以發揮強大的威力。

※註: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是所有程式語言書最薄的一本,只有兩百多頁哦。作者是Brian Kernighan 與Dennis Ritchie,所以這本C語言的聖經又稱`KR’。

※註:`Keep It Simple, Stupid’ 簡稱KISS,今日Unix已不follow這個原則,幾乎所有Unix 都是要灌一堆有的沒的utilities,唯一例外是MINIX。

C與Unix的應用範圍之廣,出乎原設計者之意料,很多領域的研究要用到電腦時,他們是最佳拍檔。儘管缺乏一個正式支援的機構,它們仍在ATT內部中瘋狂的散播。到了1980年,已蔓延到大學與研究機構,還有數以千計的hacker想把Unix裝在家裡的機器上。

當時跑Unix的主力機器是PDP-11、VAX系列的機器。不過由於UNIX的高移植性,它幾乎可安裝在所有的電腦機型上。一旦新型機器上的UNIX安裝好,把軟件的C原始碼抓來重新編譯就一切OK了,誰還要用彙編語言來開發軟件?有一套專為UNIX設計的網絡——UUCP:一種低速、不穩但成本很低廉的網絡。兩台UNIX機器用條電話線連起來,就可以使用互傳電子郵件。UUCP是內建在UNIX系統中的,不用另外安裝。於是UNIX站台連成了專屬的一套網絡,形成其Hacker文化。在1980第一個USENET站台成立之後,組成了一個特大號的分散式布告欄系統,吸引而來的人數很快地超過了ARPANET。

少數UNIX站台有連上ARPANET。PDP-10與UNIX的Hacker文化開始交流,不過一開始不怎麼愉快就是了。PDP-10的Hacker們覺得UNIX的擁護者都是些什麼也不懂的新手,比起他們那複雜華麗,令人愛不釋手的LISP與ITS,C與UNIX簡直原始的令人好笑。『一群穿獸皮拿石斧的野蠻人』他們咕噥著。

在這當時,又有另一股新潮流風行起來。第一部PC出現在1975年;蘋果電腦在1977年成立,以飛快的速度成長。微電腦的潛力,立刻吸引了另一批年輕的 Hackers。他們最愛的程式語言是BASIC,由於它過於簡陋,PDP-10 的死忠派與UNIX迷們根本不屑用它,更看不起使用它的人。

※譯:這群Hacker中有一位大家一定認識,他的名字叫Bill Gates,最初就是他在8080上發展BASIC compiler的。

古老時代的終結

1980年同時有三個Hacker文化在發展,儘管彼此偶有接觸與交流,但還是各玩各的。ARPANET/PDP-10文化,玩的是LISP、MACRO、TOPS-10與ITS。UNIX與C的擁護者用電話線把他們的PDP-11與VAX機器串起來玩。還有另一群散亂無秩序的微電腦迷,致力於將電腦科技平民化。

三者中ITS文化(也就是以MIT AI LAB為中心的Hacker文化)可說在此時達到全盛時期,但烏雲逐漸籠罩這個實驗室。ITS賴以維生的PDP-10逐漸過時,開始有人離開實驗室去外面開公司,將人工智能的科技商業化。MIT AI Lab 的高手擋不住新公司的高薪挖角而紛紛出走,SAIL與CMU也遭遇到同樣的問題。

※譯:這個情況在GNU宣言中有詳細的描述,請參閱:(特別感謝由AKA的chuhaibo翻成中文)

致命一擊終於來臨,1983年DEC宣布:為了要集中在PDP-11與VAX生產線,將停止生產PDP-10;ITS沒搞頭了,因為它無法移植到其他機器上,或說根本沒人辦的到。而Berkeley Univeristy修改過的UNIX在新型的VAX跑得很順,是ITS理想的取代品。有遠見的人都看得出,在快速成長的微電腦科技下,Unix一統江湖是遲早的事。

差不多在此時Steven Levy完成“Hackers” 這本書,主要的資料來源是Richard M. Stallman(RMS)的故事,他是MIT AI Lab領袖人物,堅決反對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商業化。

Stallman接着創辦了Free Software Foundation,全力投入寫出高品質的自由軟件。Levy以哀悼的筆調描述他是the last true hacker’,還好事實證明Levy完全錯了。

※譯:Richard M. Stallman的相關事迹請參考:

Stallman的宏大計劃可說是80年代早期Hacker文化的縮影——在1982年他開始建構一個與UNIX 相容但全新的操作系統,以C來寫並完全免費。整個ITS的精神與傳統,經由RMS的努力,被整合在一個新的,UNIX與VAX機器上的Hacker文化。微電腦與區域網絡的科技,開始對Hacker文化產生影響。Motorola 68000 CPU 加Ethernet是個有力的組合,也有幾家公司相繼成立生產第一代的工作站。1982年,一群Berkeley出來的UNIX Hacker成立了Sun Microsystems,他們的算盤打的是:把UNIX架在以68000為CPU的機器,物美價廉又符合多數應用程式的要求。他們的高瞻遠囑為整個工業界樹立了新的里程碑。雖然對個人而言,工作站仍太昂貴,不過在公司與學校眼中,工作站真是比迷你電腦便宜太多了。在這些機構里,工作站(幾乎是一人一台)很快地取代了老舊龐大的VAX等timesharing機器。

※譯:Sun一開始生產的工作站CPU是用Motorola 68000系列,到1989才推出自行研發的以SPARC系列為CPU的SPARCstation。

私有Unix時代

1984年ATT解散了,UNIX正式成為一個商品。當時的Hacker文化分成兩大類,一類集中在Internet與USENET上(主要是跑UNIX的迷你電腦或工作站連上網絡),以及另一類PC迷,他們絕大多數沒有連上Internet。

※譯:台灣在1992年左右連上Internet前,玩家們主要以電話撥接BBS交換資訊,但是有區域性的限制,發展性也大不如USENET。Sun與其他廠商製造的工作站為Hacker們開啟了另一個美麗新世界。工作站訴求的是高效能的繪圖與網絡,1980年代Hacker們致力為工作站撰寫軟件,不斷挑戰及突破以求將這些功能發揮到百分之一百零一。Berkeley發展出一套內建支援ARPANET protocols的UNIX,讓UNIX能輕鬆連上網絡,Internet也成長的更加迅速。

除了Berkeley讓UNIX網絡功能大幅提升外,嘗試為工作站開發一套圖形界面也不少。最有名的要算MIT開發的Xwindow了。Xwindow成功的關鍵在完全公開原始碼,展現出Hacker一貫作風,並散播到Internet上。X 成功的幹掉其他商業化的圖形界面的例子,對數年後UNIX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啟發與影響。少數ITS死忠派仍在頑抗著,到1990年最後一台ITS也永遠關機長眠了;那些死忠派在窮途末路下只有悻悻地投向UNIX的懷抱。

UNIX們此時也分裂為BerkeleyUNIX與ATT兩大陣營,也許你看過一些當時的海報,上面畫著一台鈦翼戰機全速飛離一個爆炸中、上面印着ATT的商標的死星。Berkeley UNIX的擁護者自喻為冷酷無情的公司帝國的反抗軍。就銷售量來說,ATTUNIX始終趕不上BSD/Sun,但它贏了標準制訂的戰爭。到1990年,ATT與BSD版本已難明顯區分,因為彼此都有採用對方的新發明。隨著90年代的來到,工作站的地位逐漸受到新型廉價的高檔PC的威脅,他們主要是用Intel80386系列CPU。第一次Hacker能買一台威力等同於十年前的迷你電腦的機器,上面跑着一個完整的UNIX,且能輕易的連上網絡。沉浸在MSDOS世界的井底蛙對這些巨變仍一無所知,從早期只有少數人對微電腦有興趣,到此時玩DOS與Mac的人數已超過所謂的”網絡民族”的文化,但他們始終沒成什麼氣候或搞出什麼飛機,雖然聊有佳作光芒乍現,卻沒有穩定發展出統一的文化傳統,術語字典,傳奇故事與神話般的歷史。它們沒有真正的網絡,只能聚在小型的BBS 站或一些失敗的網絡如FIDONET。提供上網服務的公司如CompuServe或Genie生意日益興隆,事實顯示non-UNIX的操作系統因為並沒有內附如compiler等程式發展工具,很少有source 在網絡上流傳,也因此無法形成合作開發軟件的風氣。Hacker文化的主力,是散布在Internet各地,幾乎可說是玩UNIX的文化。他們玩電腦才不在乎什麼售後服務之類,他們要的是更好的工具、更多的上網時間、還有一台便宜32-bitPC。

機器有了,可以上網了,但軟件去哪找?商業的UNIX貴的要命,一套要好幾千大洋($)。90年代早期,開始有公司將ATT與BSDUNIX移植到PC上出售。成功與否不論,價格並沒有降下來,更要緊的是沒有附原始碼,你根本不能也不準修改它,以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拿去分享給別人。傳統的商業軟件並沒有給Hacker們真正想要的。

即使是FreeSoftwareFoundation(FSF)也沒有寫出Hacker想要的操作系統,RMS承諾的GNU操作系統——HURD 說了好久了,到1996年都沒看到影子(雖然1990年開始,FSF的軟件已經可以在所有的UNIX平台執行)。

早期的免費Unix

在這空窗期中,1992年一位芬蘭HelsinkiUniversity的學生–LinusTorvalds開始在一台386PC上發展一個自由軟件的UNIX kernel,使用FSF的程式開發工具。

他很快的寫好簡單的版本,丟到網絡上分享給大家,吸引了非常多的Hacker來幫忙一起發展Linux-一個功能完整的UNIX,完全免費且附上全部的原始碼。Linux最大的特色,不是功能上的先進而是全新的軟件開發模式。直到Linux的成功前,人人都認為像操作系統這麼複雜的軟件,非得要靠一個開發團隊密切合作,互相協調與分工才有可能寫的出來。商業軟件公司與80年代的FreeSoftwareFoundation所採用都是這種發展模式。

Linux則迥異於前者。一開始它就是一大群Hacker在網絡上一起塗塗抹抹出來的。沒有嚴格品質控制與高層決策發展方針,靠的是每周發表新版供大家下載測試,測試者再把bug與patch貼到網絡上改進下一版。一種全新的物競天擇、去蕪存菁的快速發展模式。令大夥傻眼的是,東修西改出來的Linux,跑的順極了。

1993年底,Linux發展趨於成熟穩定,能與商業的UNIX一分高下,漸漸有商業應用軟件移植到Linux上。不過小型UNIX廠商也因為Linux的出現而關門大吉——因為再沒有人要買他們的東西。倖存者都是靠提供BSD為基礎的UNIX 的完整原始碼,有Hacker加入發展才能繼續生存。

Hacker文化,一次次被人預測即將毀滅,卻在商業軟件充斥的世界中,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開創出另一番自己的天地。

網絡大爆炸時代

Linux能快速成長的來自令一個事實:Internet大受歡迎,90年代早期ISP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World-Wide-Web的出現,使得Internet成長的速度,快到有令人窒息的感覺。

BSD專案在1994正式宣布結束,Hacker們用的主要是免費的UNIX(Linux與一些4.4BSD的衍生版本)。而LinuxCD-ROM銷路非常好(好到像賣煎餅般)。近幾年來Hacker們主要活躍在Linux與Internet發展上。World-Wide-Web讓Internet成為世界最大的傳輸媒體,很多80年代與90年代早期的Hacker們現在都在經營ISP。

Internet的盛行,Hacker文化受到重視並發揮其政治影響力。94、95年美國政府打算把一些較安全、難解的編碼學加以監控,不容許外流與使用。這個稱為Clipper proposal的專案引起了Hacker們的群起反對與強烈抗議而半途夭折。96年Hacker又發起了另一項抗議運動對付那取名不當的”Communications DecencyAct”,誓言維護Internet上的言論自由。

電腦與Internet在21世紀將是大家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現代孩子在使用Internet科技遲早會接觸到Hacker文化。它的故事傳奇與哲學,將吸引更多人投入。未來對Hacker們是充滿光明的。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200002.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小藍的頭像小藍
上一篇 2024-12-05 14:03
下一篇 2024-12-05 14:03

相關推薦

  • AES加密解密算法的C語言實現

    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是一種對稱加密算法,可用於對數據進行加密和解密。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C語言中如何實現AES算法,並對實現過程進…

    編程 2025-04-29
  • 學習Python對學習C語言有幫助嗎?

    Python和C語言是兩種非常受歡迎的編程語言,在程序開發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麼,學習Python對學習C語言有幫助嗎?答案是肯定的。在本文中,我們將從多個角度探討Pyth…

    編程 2025-04-29
  • Python被稱為膠水語言

    Python作為一種跨平台的解釋性高級語言,最大的特點是被稱為”膠水語言”。 一、簡單易學 Python的語法簡單易學,更加人性化,這使得它成為了初學者的入…

    編程 2025-04-29
  • OpenJudge答案1.6的C語言實現

    本文將從多個方面詳細闡述OpenJudge答案1.6在C語言中的實現方法,幫助初學者更好地學習和理解。 一、需求概述 OpenJudge答案1.6的要求是,輸入兩個整數a和b,輸出…

    編程 2025-04-29
  • Python按位運算符和C語言

    本文將從多個方面詳細闡述Python按位運算符和C語言的相關內容,並給出相應的代碼示例。 一、概述 Python是一種動態的、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其按位運算符是用於按位操作的運算符…

    編程 2025-04-29
  • Python語言由荷蘭人為中心的全能編程開發工程師

    Python語言是一種高級語言,很多編程開發工程師都喜歡使用Python語言進行開發。Python語言的創始人是荷蘭人Guido van Rossum,他在1989年聖誕節期間開始…

    編程 2025-04-28
  • Python語言設計基礎第2版PDF

    Python語言設計基礎第2版PDF是一本介紹Python編程語言的經典教材。本篇文章將從多個方面對該教材進行詳細的闡述和介紹。 一、基礎知識 本教材中介紹了Python編程語言的…

    編程 2025-04-28
  • Python語言實現人名最多數統計

    本文將從幾個方面詳細介紹Python語言實現人名最多數統計的方法和應用。 一、Python實現人名最多數統計的基礎 1、首先,我們需要了解Python語言的一些基礎知識,如列表、字…

    編程 2025-04-28
  • Python作為中心語言,在編程中取代C語言的優勢和挑戰

    Python一直以其簡單易懂的語法和高效的編碼環境而著名。然而,它最近的發展趨勢表明Python的使用範圍已經從腳本語言擴展到了從Web應用到機器學習等廣泛的開發領域。與此同時,C…

    編程 2025-04-28
  • Python基礎語言

    Python作為一種高級編程語言擁有簡潔優雅的語法。在本文中,我們將從多個方面探究Python基礎語言的特點以及使用技巧。 一、數據類型 Python基礎數據類型包括整數、浮點數、…

    編程 2025-04-28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