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map函數的介紹
在OpenCV中,remap函數是用於改變圖像的映射關係,即對原圖像中各像素的位置進行重新定位,從而得到一張經過變換的新圖像。
remap函數的基本形式如下:
cv2.remap(src, map1, map2, interpolation[, dst[, borderMode[, borderValue]]])
其中,各參數的含義如下:
- src: 輸入圖像
- map1: 輸入圖像每個像素點在輸出圖像中對應位置的x坐標係數矩陣
- map2: 輸入圖像每個像素點在輸出圖像中對應位置的y坐標係數矩陣
- interpolation: 插值方法
- dst: 輸出圖像(可選)
- borderMode: 邊界模式
- borderValue: 邊界值
二、常用的映射變換方式
1. 平移變換(Translation)
平移變換是將圖像在x,y方向上移動一定的距離,即對像素的坐標進行平移操作。
對於平移變換,其對應的變換矩陣為:
[[1, 0, tx],
[0, 1, ty]]
其中,tx和ty分別表示在x和y方向上的平移量。
以下是平移變換的代碼實現: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g = cv2.imread('img.jpg')
rows, cols, channels = img.shape
# 定義平移矩陣,向右平移100個像素,向下平移50個像素
M = np.float32([[1, 0, 100], [0, 1, 50]])
# 計算變換後的坐標
dst = cv2.warpAffine(img, M, (cols, rows))
cv2.imshow('img', img)
cv2.imshow('dst', dst)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2. 旋轉變換(Rotation)
旋轉變換是以圖像的中心為軸心將圖像旋轉一定角度。
對於旋轉變換,其對應的變換矩陣為:
[[cosθ, -sinθ],
[sinθ, cosθ]]
其中,θ為旋轉的角度。當θ為正時,圖像逆時針旋轉;當θ為負時,圖像順時針旋轉。
以下是旋轉變換的代碼實現: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g = cv2.imread('img.jpg')
rows, cols, channels = img.shape
# 定義變換矩陣,順時針旋轉30度
M = cv2.getRotationMatrix2D((cols/2, rows/2), 30, 1)
# 計算旋轉後的坐標
dst = cv2.warpAffine(img, M, (cols, rows))
cv2.imshow('img', img)
cv2.imshow('dst', dst)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3. 縮放變換(Scaling)
縮放變換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對圖像進行縮放操作。
對於縮放變換,其對應的變換矩陣為:
[[Sx, 0],
[0, Sy]]
其中,Sx和Sy分別是x和y方向上的縮放比例。
以下是縮放變換的代碼實現: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g = cv2.imread('img.jpg')
rows, cols, channels = img.shape
# 定義變換矩陣,x和y方向都縮小2倍
M = np.float32([[0.5, 0, 0], [0, 0.5, 0]])
# 計算縮放後的坐標
dst = cv2.warpAffine(img, M, (cols, rows))
cv2.imshow('img', img)
cv2.imshow('dst', dst)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三、插值方法
在remap函數中,interpolation參數表示的是插值方法,即在計算新的像素值時,採用的插值方式。
常用的插值方法有以下幾種:
- INTER_NEAREST:最近鄰插值,速度非常快,但效果最差。
- INTER_LINEAR:雙線性插值,速度較快,效果稍好。
- INTER_CUBIC:雙三次插值,速度較慢,效果較好。
- INTER_LANCZOS4:Lanczos插值,速度最慢,效果最好。
以下是remap函數中插值方法的使用: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g = cv2.imread('img.jpg')
rows, cols, channels = img.shape
# 定義變換矩陣
M = np.float32([[1, 0, 100], [0, 1, 50]])
# 進行平移變換,使用雙線性插值
dst = cv2.warpAffine(img, M, (cols, rows), borderMode=cv2.INTER_LINEAR)
cv2.imshow('img', img)
cv2.imshow('dst', dst)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四、邊界模式
在remap函數中,borderMode參數定義圖像的邊界模式。
常見的邊界模式有以下幾種:
- BORDER_CONSTANT:常數邊界模式,用常數填充邊界。
- BORDER_REPLICATE:複製邊界模式,用最外層像素進行擴展。
- BORDER_REFLECT:反射邊界模式,以最外層像素為中心進行反轉。
- BORDER_WRAP:環繞邊界模式,將越界的點映射到圖像的另一側。
- BORDER_REFLECT_101:反射101邊界模式,與BORDER_REFLECT類似,但最外層像素不進行反轉。
以下是remap函數中邊界模式的使用方法: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g = cv2.imread('img.jpg')
rows, cols, channels = img.shape
# 定義變換矩陣
M = np.float32([[1, 0, 100], [0, 1, 50]])
# 進行平移變換,使用邊界常數模式,邊界常數為0
dst = cv2.warpAffine(img, M, (cols, rows), borderMode=cv2.BORDER_CONSTANT, borderValue=(0, 0, 0))
cv2.imshow('img', img)
cv2.imshow('dst', dst)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五、總結
通過本文的介紹,可以了解到remap函數的作用以及常用的映射變換方式,插值方法和邊界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需求靈活使用各種變換方式,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插值方法和邊界模式。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19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