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據結構圖的定義
數據結構圖是數據結構中的一種,用於表示離散對象的集合,由頂點和邊組成。
其中,頂點代表了對象,邊代表了對象之間的關係。通常情況下,可以用一個V-E的有序對來表示數據結構圖,其中V表示頂點的集合,E表示邊的集合。
數據結構圖可以用於描述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如社交網絡中的用戶關係、電路圖中各模塊之間的連接關係等。
二、數據結構圖的建立
構建一個數據結構圖需要以下步驟:
- 確定頂點:根據場景,確定需要表示的對象,並將其抽象成為頂點。
- 確定邊:根據場景,確定對象之間的關係,並將其表示成為邊。可以用有向邊或無向邊表示不同的關係。
- 繪製數據結構圖:根據確定的頂點和邊,用圖形化的方式繪製出數據結構圖。
三、數據結構圖的遍歷
數據結構圖的遍歷是指按照某種規則遍曆數據結構圖中的所有頂點。
常用的遍歷方法有深度優先遍歷和廣度優先遍歷。
深度優先遍歷是從某個特定的頂點開始,不斷沿着一條路徑遍歷到底,直到不能再繼續為止。然後返回到上一個頂點,從它開始繼續遍歷。
廣度優先遍歷則是從某個特定的頂點開始,先遍歷和它相鄰的所有頂點,然後再遍歷這些頂點相鄰的所有頂點,直到遍歷完所有頂點為止。
下面是深度優先遍歷和廣度優先遍歷的代碼實現:
void DFS(int v)
{
visited[v] = true;
printf("%d ", v);
for (int i = 0; i < adj[v].size(); ++i)
{
int u = adj[v][i];
if (!visited[u])
DFS(u);
}
}
void BFS(int v)
{
queue q;
q.push(v);
visited[v] = true;
while (!q.empty())
{
int f = q.front();
q.pop();
printf("%d ", f);
for (int i = 0; i < adj[f].size(); ++i)
{
int u = adj[f][i];
if (!visited[u])
{
visited[u] = true;
q.push(u);
}
}
}
}
四、數據結構圖的示表示
數據結構圖可以用多種方式進行表示,如鄰接矩陣、鄰接表等。
鄰接矩陣是用一個二維數組來表示頂點之間的關係,數組的值表示邊的權值或存在性。
鄰接表則是用一個數組和鏈表的方式來表示頂點之間的關係,數組存儲頂點的信息,鏈表存儲和該頂點相鄰的所有頂點。
下面是鄰接表的代碼實現:
vector adj[MAXV];
void addEdge(int u, int v)
{
adj[u].push_back(v);
adj[v].push_back(u);
}
五、數據結構圖的頂點
數據結構圖中的頂點包含若干屬性,如編號、權值等。可以用結構體或類來表示。
下面是用結構體表示頂點的代碼:
struct Vertex
{
int index; // 頂點的編號
int value; // 頂點的權值
};
vector adj[MAXV];
六、數據結構圖的應用
數據結構圖可以應用於各種場景,如:
- 社交網絡中的用戶關係
- 電路圖中各模塊之間的連接關係
- 路由器之間的連接關係
- 城市交通路線圖
- 網頁之間的超鏈接關係
下面是一個應用數據結構圖求最短路徑的例子:
vector<pair > adj[MAXV];
int dijkstra(int s, int t)
{
priority_queue<pair > pq;
pq.push(make_pair(0, s));
memset(d, INF, sizeof(d));
d[s] = 0;
while (!pq.empty())
{
int u = pq.top().second;
int dist = -pq.top().first;
pq.pop();
if (u == t)
return dist;
if (dist > d[u])
continue;
for (int i = 0; i dist + w)
{
d[v] = dist + w;
pq.push(make_pair(-d[v], v));
}
}
}
return -1;
}
七、數據結構圖的實驗報告
首先,我們對圖進行建立。我們構造一個包含5個頂點和6條邊的圖。
// 建立數據結構圖 vector adj[MAXV]; // 鄰接表 addEdge(1, 2); addEdge(1, 3); addEdge(2, 3); addEdge(2, 4); addEdge(3, 4); addEdge(4, 5);
然後,我們對圖進行深度優先遍歷。
// 深度優先遍歷 bool visited[MAXV]; // 標記是否被訪問過 memset(visited, false, sizeof(visited)); DFS(1);
最後,我們對圖進行廣度優先遍歷,並計算從1號頂點到其他頂點的最短路徑。
// 廣度優先遍歷和最短路徑
queue q;
memset(visited, false, sizeof(visited));
q.push(1);
visited[1] = true;
while (!q.empty())
{
int u = q.front();
q.pop();
cout << u << " ";
for (int i = 0; i < adj[u].size(); ++i)
{
int v = adj[u][i];
if (!visited[v])
{
visited[v] = true;
q.push(v);
d[v] = d[u] + 1; // 計算最短路徑
}
}
}
cout << endl;
cout << "Shortest path from 1 to 5 = " << d[5] << endl;
八、數據結構知識點總結
通過對數據結構圖的全面解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知識點:
- 數據結構圖是用於表示離散對象的集合,由頂點和邊組成
- 用鄰接矩陣和鄰接表可以表示數據結構圖
- 深度優先遍歷和廣度優先遍歷是數據結構圖的兩種常用遍歷方法
- 使用結構體或類可以表示數據結構圖中的頂點
- 數據結構圖可以應用於各種場景,如社交網絡、電路圖、路由器之間的連接關係等
- 通過數據結構圖可以求出最短路徑等重要問題
掌握這些知識點,可以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數據結構圖提供幫助。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186994.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