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銳龍99900X測評

前段時間,我們剛剛為大家帶來了AMD 銳龍7 9700X的首發評測。

AMD銳龍99900X測評

除了“遊戲專用U”,Zen5也有更高端版本

平心而論,9700X很可能是AMD近年來最有誠意的新品之一。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有着比過去更低的首發上市價格,同時也因為其作為AMD新架構(Zen5)首批投向市場的產品之一,選擇了“原生8核”這個更利於PC遊戲玩家的設計。

AMD銳龍99900X測評

再加上大幅改善的功耗和發熱,以及明顯增強的內存兼容性和A VX512性能,都使銳龍7 9700X的使用成本進一步下降,同時也照顧到了諸如超頻、主機模擬器等更多樣化PC玩家的“折騰”需求。

AMD銳龍99900X測評

當然,大家都知道,AMD這一代的桌面版Zen5新品並不只有專供遊戲的單CCD八核心款式,作為“傳統藝能”,採用2CCD+1IOD設計的十二核與十六核版本也會接踵而來。今天我們測試的對象,便是其中的十二核款式銳龍9 9900X。

產品解析:更大緩存、更低功耗,最重要是價格降了

眾所周知,AMD早在3000系銳龍里就已經開始提供12核版本,因此我們列出了從銳龍9 3900X到這一代銳龍9 9900X為止,四代12核產品的對比表。

AMD銳龍99900X測評

可以看到,與過去的幾代產品相比,銳龍9 9900X最明顯改變,一是它的價格進一步下探,其二是它的默認TDP和基準頻率比上代都有着顯著的下降,最後一點就是我們在9700X評測中已經提及,容量增大了50%、帶寬翻倍的L1數據緩存。

其中,降低基準頻率和默認TDP顯然是最為值得關注的點。因為眾所周知,如今CPU的睿頻機制與過去已經大不相同,很多時候CPU會根據當前的散熱、負載、供電狀況,甚至是任務指令集的類型,綜合調整當前的頻率狀態,以往那種“開個高性能模式、CPU就自動鎖定最高主頻”的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

AMD銳龍99900X測評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現在越來越多的CPU、特別是高端的多核CPU開始採用“低基準、高峰值”的頻率設計。在實際使用中,CPU會在一個很大的範圍內、不斷地自動調整運行頻率,從而達到一個更低的平均功耗水平。很顯然,這一次的銳龍9 9900X、包括定位更高的9950X,都是這一設計思路下的產物。

AMD銳龍99900X測評

當然,可能有的朋友還是會覺得,“我掏了錢,就應該全程CPU頻率拉滿才划算”。對於AMD這一代的CPU來說,拉滿頻率本身其實很簡單,基本上只需要在主板BIOS里開啟PBO、把功耗上限解鎖,只要散熱器足夠給力(AMD為9900X建議的是使用240mm或更高規格水冷),就能看到CPU幾乎全程跑到5.65GHz、甚至更高水準了。

更多解析:雙CCD設計更偏生產力,打遊戲需上“科技”

除了理論規格上的小“秘密”,銳龍9 9900X在實際使用中也存在一些竅門。

AMD銳龍99900X測評

我們首先先用CPU-Z來“驗明正身”。可以看到,銳龍9 9900X的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明顯是“綁定”每一個核心的。但是它的三級緩存則與過去一樣,實際上是分成了兩個區域,由兩個CCD分別“享有”32MB。

AMD銳龍99900X測評

很顯然,這就會帶來兩個CCD之間的核心通訊延遲問題。特別是在對延遲敏感的遊戲場景,如果有遊戲被調度到了“僅有”4核心的CCD里,而它本身的優化又可以用到超過4核心的CPU資源,那麼就可能發生單一程序跨CCD的CPU核心和L3緩存訪問。此時突然增大的延遲,就可能會帶來遊戲幀率的波動,特別是對於1% Low幀的影響會比較明顯。

AMD銳龍99900X測評

好在,遊戲優化和性能監測軟件《遊戲加加》最近剛剛上線了新的進程核心分配工具。活用這一“黑科技”,玩家就可以指定遊戲進程運行在“8大核”的那個CCD,或者是未來X3D版本具備更大緩存的CCD上,從而更好地優化遊戲的瞬時流暢度。

基準測試:緩存和預測性能極高,架構設計很有特點

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對銳龍9 9900X的測試環節。

此次測試使用的主板依舊是升級了最新BIOS的華碩ROG Strix X670E吹雪,內存則是兩條共32GB的DDR5-7600MHz。

AMD銳龍99900X測評

我們首先測試了銳龍9 9900X的內存和緩存性能。可以看到,與此前的銳龍7 9700X一樣,9900X也將L1緩存的讀寫和複製帶寬進行了翻倍。

AMD銳龍99900X測評

銳龍7 9700X的緩存測速成績

但與9700X相比,9900X因為本身多了50%的核心,它的L1和L2緩存測速普遍比同架構的8核型號增長了50%左右。有意思的是,雖然9900X擁有“完整的”兩組共64MB L3緩存,但它的L3緩存帶寬並沒有變成單CCD型號的兩倍。這可能是因為緩存最終還是需要靠CPU核心去“調動”,所以多50%的核心也就意味着最多可以高50%的緩存吞吐量。

AMD銳龍99900X測評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還對比了使用相同內存配置下酷睿i9 14900K的內存和緩存性能。可以看到,AMD與Intel明顯採用了截然不同的緩存設置策略。其中,前者的CPU內部緩存帶寬更大、延遲更低,但因為將內存控制器集成在IOD內,因此到CPU的延遲更大。後者則得益於更短的內存控制器到核心路徑,外部內存帶寬和延遲有優勢,但本身較為落後的核心架構又導致核內緩存性能表現拉胯。

說實話,看到這樣的內存和緩存測試數據不禁讓我們產生了遐想,如果AMD未來能更積極地採用先進片上互聯封裝,或許銳龍處理器的整個內存子系統就會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AMD銳龍99900X測評

原創文章,作者:簡單一點,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17488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簡單一點的頭像簡單一點
上一篇 2024-11-22 04:36
下一篇 2024-11-22 04:3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