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ngling介紹
Mangling可以理解為C++編譯器為了解決函數名稱衝突而進行的一種命名方式。簡單地說就是在函數名前面加上一串字符,通過這種方式區分同名的函數,這個過程被稱為「名稱修飾」。
在編譯器中,函數名可以由三個部分組成:函數名、參數列表和返回值類型。因此,名稱修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對於函數名,編譯器常常會加上函數的返回值類型,形成如下形式:
int foo(); // 編譯器會將foo改成為: int __Z3foov();
在這個例子中,名稱修飾的規則是先將函數名改成為_ _ Z + 函數名長度(十六進制)+ 函數名 + 函數參數類型。最終得到的函數名為_ _ Z3foov。”v”代表”void”,即表示該函數沒有入參。
二、Mangling過程
下面來介紹一下Mangling的過程。假設我們有一個函數:
bool isPrime(int num);
首先編譯器會將函數名改為_ _ Z + 函數名長度(十六進制)+ 函數名 + 函數參數類型,得到以下結果:
__Z7isPrimei
其中,「i」代表整型。接下來是參數類型的名稱修飾,一般採用以下方式:
- 對於基本類型,都有一個對應的名稱,例如:i表示整型,f表示單精度浮點型,d表示雙精度浮點型。
- 對於數組類型,是以A開始,然後是數組元素類型和數組長度,例如:[5]i表示有5個整型元素的數組。
- 對於指針類型,是以P開始,然後是指向類型的名稱,例如:Pi表示指向整型的指針。
有了這些規則,我們就可以進行參數類型的名稱修飾了。對於上面的示例代碼,參數類型只有一個整型,即i,因此Mangling後結果為__Z7isPrimei:
__Z7isPrimei
三、Mangling的作用
Mangling的主要作用就是消除C++程序中的函數名衝突,這是由於在C++中,函數的名稱可以相同,但是參數列表不能相同。在編譯過程中,編譯器將加入了名稱修飾後的函數名作為函數的唯一標識,避免了函數名衝突。
此外,Mangling還可以通過生成具有語義信息的名稱來提供重載函數的一致性。例如,不同的函數有着相同名稱但是參數不同。這些不同的函數可以在編譯器輸出的彙編代碼中得到區分,便於程序員調試代碼。
四、Mangling的使用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可以使用g++命令行選項「-fno-mangle」關閉Mangling功能,即避免編譯器對函數名進行名稱修飾。此時,我們就可以使用「extern C」機制來調用非C++編寫的函數。例如:
// test.c #include void hello() { printf("Hello from C!\n"); } // main.cpp #include extern "C" { void hello(); } int main() { hello(); return 0; }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在main.cpp中使用extern “C”來聲明hello函數,這樣就可以成功調用test.c中的hello函數了。
五、Mangling的缺陷
儘管Mangling有着廣泛的應用,但它也有一些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不同編譯器生成的Mangling名稱可能不同。這意味着在鏈接不同編譯器的模塊時,可能會出現名稱不匹配的錯誤。
此外,Mangling名稱一般都是使用十六進制表示函數名長度的,這使得名稱長度繁長,難以讀懂,也不利於代碼可讀性的提高。
六、總結
本文詳細介紹了Mangling的概念、過程、作用和使用方法,同時也指出了Mangling的缺陷。在實際編程中,我們需要了解Mangling的規則,以正確地處理函數名衝突問題。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150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