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蒙古族長調?

小星 外貿 5

什麼是蒙古族長調?

回復

共1條回復 我來回復
  • 跨境外貿通的頭像
    跨境外貿通
    各類外貿跨境電商知識和技巧
    評論

    2005年11月25日,「蒙古族長調民歌」和「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雙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其中「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中國首次與外國就同一非物質遺產聯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並通過的項目。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着蒙古民族的歷史,其高亢悠遠的風格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種形式,蒙古族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長是其一大特點。長調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演唱的節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和湖泊。同時,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佈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佈區。中蒙兩國聯合申遺的成功,足以顯現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其不可估量的藝術性及世界性的價值。

    蒙古長調屬於蒙古族的音樂,而蒙古族音樂大至可分為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即山林狩獵音樂文化時期、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

    在狩獵音樂文化時期,其音樂風格以短調為代表,民歌具有結構短小、音調簡潔、節奏明了、詞多腔少等特點。整體音樂風格具有敘述性與歌舞性,抒情性較弱,這也是原始時期人類音樂藝術的共同特徵。從現有資料可以看到,一些明顯帶有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特徵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追獵鬥智歌》、《白海青舞》。

    伴隨着狩獵生產方式向游牧生產方式的轉變,第二個時期的音樂風格也發生了從短調民歌向長調民歌風格上的演變,形成了蒙古族音樂史上的草原游牧音樂文化時期。從音樂形態學角度上看,此時期既保留髮展了狩獵時期的短調音樂風格,又逐步創新形成了長調音樂風格。就長調民歌本身而言,此時期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由簡至繁、由低至高的繼承發展過程。因此,從公元7世紀至公元17世紀的千年歷史中,蒙古族民歌發展的總趨勢可概括為:以短調民歌為基礎,以長調民歌為創新,長調民歌逐漸佔主導地位的時期,也是蒙古族整體音樂文化風格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

    大約自公元18世紀(清朝中後期)起,隨着歷史變革及發展,北方草原與中原內地的聯繫進一步增強,各民族間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也滲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為頻繁。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短調敘事歌、長篇說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形成了蒙古族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風格特徵可概括為:短調民歌重獲新生快速發展,長調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據了解,只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莊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一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二者均能使人產生一種雄渾壯美的崇高體驗。

    長調牧歌的典範之作《遼闊的草原》,音樂語言、曲式結構都是簡潔精練的,全曲只上下兩個對偶樂句旋律,但卻熱情奔放,達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統一,同樣給人以遼闊、豪放的陽剛之美。古老的宴歌《六十個美》,僅在一首單樂段淳樸的歌曲中就唱出六十個美的事物。歌中列舉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駿馬、候鳥鴻雁、陽光雲靄、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風光、怒放的鮮花、清澈的流水、彈撥的琴弦、嘹亮的歌聲、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義、長者的訓導、天下的太平……這種情景交融、法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獨特意境和神韻,在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更為突出顯示出蒙古族長調民歌高度的美學價值。

    2024-05-25 11:52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