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香港反英抗暴始末

小星 外貿 1

1967年香港反英抗暴始末

回復

共1條回復 我來回復
  • 跨境外貿通的頭像
    跨境外貿通
    各類外貿跨境電商知識和技巧
    評論

      1967香港暴動
    反英抗暴的香港六七暴動
    手持毛語錄,胸帶像章的左派分子在中環示威與警察對峙六七暴動,亦稱六七左派工會暴動,當時參與者稱之為反英抗暴,發生在1967年香港。香港親共的左派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感召下,展開對抗英國殖民政府的暴動。事件由最初的罷工、示威,發展至後期的暗殺、放置炸彈。結果51人直接在暴動中喪失性命,另外超過800人受傷。
    前奏
    1966年中,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大陸展開。各地紅衛兵四齣,國務院中原本負責港澳事務的廖承志亦被奪權。12月,澳門發生一二三事件。一件警民衝突事件,引發澳門左派到澳督府示威,要求警方道歉下台。澳葡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導致十多人死亡,百多人受傷。1967年1月初,澳門左派發動罷市,中國更斷絕澳門食水供應。葡萄牙政府最後屈服,接受左派的要求,並一度提出即時交還澳門。香港的左派到澳門祝賀,同時學習澳門左派的鬥爭經驗。
    經過1967年5月,位於九龍新蒲崗的新浦崗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5月6日包圍廠房的勞方與鎮壓的警察衝突,21名工人被警方逮捕,多名工人受傷,工會代表前往警署亦被扣押。翌日,工人與其他支持者上街集會示威。示威者仿照中國大陸文革的做法,手持毛語錄,高喊共產黨口號。警方施放催淚彈及木彈驅散示威者,拘捕127人。當晚政府宣布所有警員取消休假,九龍宵禁。之後北京報紙稱「港英政府行為是民族迫害,鎮壓群眾是野蠻的法西斯暴行」,支持「香港市民上街抗暴」。5月15日,北京外交部向英國代辦提出抗議,並發動北京群眾在英國駐華代辦門外示威。部分群眾更於當晚衝進代辦的住所和辦公室。香港左派報章報導北京支持的消息,由左派學校學生在街頭向路人派發;中國銀行亦在中環總行的屋頂裝上揚聲器,進行革命宣傳。
    寫有同胞勿近的炸彈。黃皮狗指華籍警察,白皮豬指外籍警察。5月16日,香港的親中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斗委會,由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主任。斗委會隨即以「反英抗暴」為口號,聯合各親共團體數百人,手持毛語錄前往港督府示威遊行,並在港督府門外張貼大字報。
    之後港九各地陸續有集會和示威,參加者除工人外,亦有學生及其他群眾。巴士、電車、煤氣公司、天星小輪等亦開始出現定時罷工。
    5月21日,暴動蔓延至中環。22日,示威者與警察發生流血衝突,167人被捕。暴動的工人及學生以左派報館、銀行、國貨公司、學校等為據點,出動示威,襲擊警察及仍然行駛的公共交通。防暴警察到場以催淚彈、警棍等驅散後,示威群眾即迅速撤回據點,令警察疲於奔命。
    7 月8日,約百名大陸民兵在沙頭角與香港的警察槍戰,五名香港警察殉職。人民日報再次發表支持香港左派反英抗暴的言論。香港出現傳言,指北京打算收回香港。之後左派的行動進一步升級,開始以罐頭罐製造土製炸彈及珠江汽水的汽水瓶來製造燃燒彈襲擊警署,並以鏹水(粵語,是一種鹽酸和硝酸的混合物) 從高處襲擊經過的警車及公共交通,左派學校的實驗室成為了炸彈的製作工場。
    7月至8月,警方以武力還擊,攻入各左派據點。8月4日出動訪港英軍航空母艦上的直升機從天台降落,上下夾攻左派在北角的據點、位於英皇道與糖水道交界、大型國貨公司華豐百貨所在的僑冠大廈。警方在大廈內除搜出各式炸彈武器外,還發現有設備完善、包括有手術室的戰地醫院。根據緊急法令,警方封閉多間左派學校及發出煽動言論的左派報社;同時大舉逮捕左派人士,將他們拘押在摩星嶺政治部的囚室,部分人之後被逮解出境。
    六十年代反英抗暴是香港歷史很重要一幕,雖然群眾後來採用了過激暴力手法,引致無辜人士死亡,可是抗暴運動開始是正義的運動。對悲劇的發生,港英應負起最大的責任,香港左派領導人也要負起部分責任,人民大眾的行動卻理應肯定。可能一般大陸人民對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歷史認識不多,香港殖民地奴化教育也使不少香港年輕一代錯誤理解此事,過分正面評價港英的暴力鎮壓和統治。
    五、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狀況
    大陸解放後,大批上海民族資本家和大陸人士移居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脹,從不到五十萬變成差不多兩百萬。香港原來只是英國在華不平等貿易中轉站和本地漁業港口,新增的人口對房屋和就業的壓力十分大。雖然來到香港的民族資本很快就開始投資活動,而且聯合國對我國的禁運很大程度幫助了香港的轉口貿易,但是還遠遠無法消化大量的勞動力,而港英政府也沒有針對性的房屋政策。所以香港在五、六十基本上是人浮於事,大量新移民在港九地區搭起了無數的木屋來居住,這些木屋區都是衛生環境惡劣,而且十幾人擠在不到五十平方米的屋子裡,水電也不一定有供應。
    除了生活艱難以外,港英政府在五、六十年代統治上還是老式殖民地思維。華人在政府里只能做基層工作,也沒有任何發言權。民意只能透過港英委任的少數太平紳士反映,法律和政府檔都只有英文本,一般人民是既不理解,也無法爭取任何權利的,執法高層都是英國人或其它英國殖民地招來的白人,大部分有很重的歧視華人心態,對待華人自然是不聞不問。除了種族隔離式統治手法外,港英還沿用以華制華模式,連結華人黑社會力量來維持基本社會安定,造成了政府嚴重的貪污腐化現象,甚至英國委派的總督都牽連在內,上下無有不貪之官,員警、消防、水電以至醫務人員無不定期有組織的收受賄賂。據說總督戴麟趾David C.C Trench離開香港時,光是隨身的財物已有幾千萬港幣之多。
    六十年代初期,隨著香港經濟的起飛,社會財富開始高速增長,但是社會貧富懸殊問題也嚴重起來了。因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受益者,是老闆階級,特別是享有某些特權的香港英資財團。經濟的發展變化,通貨膨脹,雖然香港工資也有所增加,但是對於廣大的勞工群眾來說,生活負擔日趨加重,一家數口,單憑兩夫婦的工資難以維持起碼的生活。更嚴重的是,有一部份工人淪為失業者,流浪街頭,生活得不到保障。港英當局只顧掠奪錢財運回老家,不十分注重民生。為了改善生活,要求增加工資,香港的工人不斷發生罷工。根據統計,從六零年到七零年,香港的罷工事件有一九三件。

    港英壓迫左派愛國人士和一般工人大眾
    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後期,港英當局從不間斷地鎮壓香港的愛國同胞,發生了一連串涉及中英之間外交紛爭的事件。
    港英當局縱容台灣當局在香港對新中國、香港左派機構的著名破壞活動有:
    〈一〉一九五零年四月,台灣當局在香港啟德機場製造的爆炸事件,炸毀了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的七架飛機,阻止「兩航」飛機歸還新中國。
    〈二〉一九五五年四月十一日,震驚中外的印度航空公司「喀什米爾公主號」爆炸事件。
    〈三〉一九五六年一月卅一日,台灣國民黨的八六型戰鬥機在閩粵上空被中國空軍追擊,逃到香港,在啟德機場降落。港英當局不顧中國的反對和交涉,放走該戰鬥機。為台灣當局以香港作為對中國軍事破壞活動的基地和逃避場所,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八年,類似的事件發生三次。
    〈四〉一九五六年十月十日在港英當局放縱下,台灣特務及在港黑社會人物在九龍及荃灣蓄意滋事,策動暴亂,襲擊左派學校、商店、工會,搶劫財物,毀壞屋宇,毆打無辜,這場暴亂共達三天之久,造成死傷三百餘人的嚴重流血事件。
    港英當局親自動手鎮壓香港愛國同胞的主要事件有:
    〈一〉強製取消、關閉香港華人製造業聯會等一百四十二個華人團體。
    〈二〉遞解香港愛國學校香島中學校長盧動出境。
    〈三〉一九五零年一月,港英當局鎮壓電車工人罷工,發生了「羅素街事件」,工會被封閉,工會主席劉法及十多名職工被遞解出境。
    〈四〉一九五二年一月十日港英政府對香港電影工作者司馬文森、齊聞韶、馬國亮、劉瓊、陽華、白沉、沈寂、狄梵、舒適、蔣銳等十人,先非法逮捕,後強押出境,宣布『永遠驅逐出境』。
    〈五〉一九五二年香港教育署修訂教育法例,有幾條對學校進行「政治宣傳」加以限制的條文,這些條文是港英政府「專政」的工具,用來鎮壓、扼殺親中左派的學校。
    〈六〉一九五二年三月一日,港英政府不準廣東的「粵穗慰問團」慰問東頭村大火災民的代表入境,製造了「三.一」事件,員警開槍打死一名工人,多人受傷,百多人被捕,十八人,被判有罪,十二人被遞解出境。緊接着事件發生後,港英當局以「載煽動性文字」罪名控告《大公報》所有督印人費彝民等人,並判《大公報》停刊六個月。
    〈七〉遞解愛國警務人員曾昭科出境。
    〈八〉一九五八年五月十日,港英當局禁止香港新僑中學懸掛中國國旗和唱國歌。
    〈九〉一九五八年八月遞解香港培僑中學校長杜伯奎離開香港。
    〈十〉一九五八年八月廿六日港英當局出動員警強行封閉中華中學,毆打師生和記者。
    除了以上的事件,港英當局處處以防止「政治宣傳」為理由,禁止中國大陸反映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電影在香港放映,一套有關中國第二次國內革命的書《紅旗飄飄》也不準閱讀,諸如此類的書籍,更不能公開販賣。凡是提到「共產黨和毛主席」,或出現毛澤東的鏡頭的電影都要刪剪。當年,歌星演唱電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時,「共產黨的恩情」的唱詞也要改為「爹娘的恩情」。大型史詩記錄片《東方紅》可以在菲大學校放映,然而港英卻不準在香港上影。中國政府對港英當局的這些惡意行動,並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只是通過外交途徑進行抗議、再抗議、或提出「最、最最嚴重的抗議」。親中左派處於處處「挨打」的被動狀態,香港的廣大愛國同胞對港英當局的做法,早已不滿,為了支援祖國的建設大業,只好「忍氣吞聲」然而他們心中的反英情緒隨時可以爆發,一旦爆發,是山洪爆發、是不可阻擋的洪流。

    2024-05-25 11:07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