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從多個方面對神經網絡BP算法原理進行詳細闡述,並給出完整的代碼示例。
一、BP算法簡介
BP算法是一種常用的神經網絡訓練算法,其全稱為反向傳播算法。B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過正向傳播將樣本的特徵數據輸入到神經網絡中,並將輸出結果與真實結果進行比較,進而通過反向傳播計算誤差並根據誤差進行參數更新,最終使得網絡的輸出結果更接近於真實結果。
具體而言,BP算法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 初始化權值和閾值;
- 正向傳播,根據輸入數據、權值和閾值計算每個神經元的輸出;
- 計算誤差,並根據誤差進行參數(權值和閾值)的更新;
- 重複2~3步驟直至誤差收斂或訓練次數達到預設值;
- 測試模型,利用測試數據計算識別率等指標。
二、BP算法的數學原理
BP算法主要基於數學中的反向傳播原理,其核心思想為誤差反向傳播。具體而言,就是將樣本的誤差從輸出層開始向隱層以及輸入層反向傳播,並按照一定的規則對各層的參數進行調整,使其更加接近於真實值,從而達到訓練神經網絡的目的。
反向傳播算法的具體推導可以參考以下公式:
∂E/∂w(h,o) = δo * zh;
∂E/∂w(i,h) = δh * xi;
δo = (yo – d) * f`(z);
δh = (∑δo * w(h,o)) * f`(z);
其中,E為神經網絡的誤差,w(h,o)和w(i,h)分別為輸出層與隱層、隱層與輸入層之間的權值,δo和δh分別為輸出層和隱層中單個神經元的誤差,zh和xi分別為輸出層的輸入和隱層的輸入,yo和d分別為預測值和真實值,f和f`分別為Sigmoid函數及其導函數。
三、BP算法中的參數調整
BP算法訓練神經網絡的關鍵是參數的調整,主要包括權值和閾值兩部分,其調整過程需要根據梯度下降法進行優化。具體而言,即根據誤差產生的梯度,調整各層之間的權值和偏置值。
對於神經網絡的權值調整,其具體公式可以表示為:
Δwij = η * δj * xi;
wij = wij + Δwij;
其中,wij和xi分別為第i個神經元和第j個神經元之間的權值和輸入,η為學習率,δj為第j個神經元的誤差。
對於偏置值的調整,則可以表示為:
Δbj = η * δj;
bj = bj + Δbj;
其中,bj為第j個神經元的偏置值。
四、BP算法實現代碼
下面是BP算法的一個簡單實現代碼:
def sigmoid(x):
return 1 / (1 + np.exp(-x))
def sigmoid_derivative(x):
return x * (1 - x)
def train(X, y, iterations):
input_size = X.shape[1]
hidden_size = 4
output_size = 1
np.random.seed(1)
# 隨機初始化權值
W1 = np.random.randn(input_size, hidden_size)
W2 = np.random.randn(hidden_size, output_size)
# 訓練模型
for i in range(iterations):
# 正向傳播
hidden_layer = sigmoid(np.dot(X, W1))
output_layer = sigmoid(np.dot(hidden_layer, W2))
# 反向傳播,計算誤差
output_error = y - output_layer
output_delta = output_error * sigmoid_derivative(output_layer)
# 根據誤差調整參數
hidden_error = output_delta.dot(W2.T)
hidden_delta = hidden_error * sigmoid_derivative(hidden_layer)
W2 += hidden_layer.T.dot(output_delta)
W1 += X.T.dot(hidden_delta)
return W1, W2
input_data = np.array([[0, 0, 1], [0, 1, 1], [1, 0, 1], [1, 1, 1]])
output_data = np.array([[0], [1], [1], [0]])
trained_weights = train(input_data, output_data, 10000)
本示例代碼使用numpy庫實現了BP算法,並訓練了一個簡單的三層神經網絡,其中輸入層有3個神經元,隱層有4個神經元,輸出層有1個神經元。
原創文章,作者:AADNA,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75239.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