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針對Kong使用第三方的go插件進行詳細闡述。首先,我們解答下標題的問題:如何使用第三方的go插件?我們可以通過編寫插件來達到此目的。
一、插件架構介紹
Kong的插件系統採用基於OpenResty的Lua語言編寫的插件,但是Lua語言對於部分開發人員可能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們可以使用go語言來編寫插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使用Kong提供的插件開發工具(PDK)來進行操作。
Kong插件的架構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處理階段、插件邏輯和PDK。
- 處理階段:Kong處理請求時,按照預定義的流程將幾個處理階段串聯起來。Kong提供了幾個處理階段,例如:SSL、身份驗證和HTTP,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將插件放置在相應的處理階段。
- 插件邏輯:這是我們編寫的插件代碼,可以是OpenResty的Lua語言或者是go語言。這部分代碼將在處理階段執行。
- PDK:PDK是Kong提供的插件開發工具。它是一組API接口,可以在插件中提供更為強大的功能。例如:訪問請求頭部信息、獲取客戶端IP地址或者直接向客戶端發送請求響應等操作。
二、插件編寫流程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如何編寫一個基於go語言的Kong插件。假設我們需要編寫一個簡單的插件來記錄每個請求的HTTP頭信息和IP地址。
1. 執行環境配置
首先,我們需要配置和安裝Go開發環境和Kong。確保Go版本高於或等於1.14,並且您已經安裝了Kong。
2. 生成插件模板
我們可以使用kong-go-plugin-toolkit工具來生成Go插件模板,它提供了插件框架的核心代碼結構。在命令行中輸入以下命令:
$ go get github.com/kong/go-plugin-toolkit/v2/cmd/kong-go-plugin-toolkit $ kong-go-plugin-toolkit init --type go --name header-logger --description "Log HTTP headers and IP address of the request"
這將生成一個名為header-logger的文件夾,其中包含“Empty.go”、“Main.go”和“Module.hcl”文件。
3. 實現插件邏輯
在“Main.go”文件中,我們實現插件的邏輯。首先,我們需要在文件頭部添加導入聲明: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github.com/kong/go-plugin-toolkit/v2/kong" "net/http" )
然後,在`Handler`函數中,我們編寫請求處理邏輯來記錄請求頭信息和IP地址:
func (pl *Plugin) Handler(ctx context.Context, req *http.Request) (*http.Response, error) { headers := req.Header ip := kong.GetIP(req) log.Printf("Request headers: %v", headers) log.Printf("Request IP address: %s", ip) return pl.Next(ctx, req) }
這裡我們使用了`log`包記錄請求頭和IP地址。`kong.GetIP`函數可以獲取請求的IP地址。
4. 安裝插件
完成插件的編寫之後,我們需要安裝並配置插件。在命令行中輸入以下命令:
$ make install-dev
這將構建和安裝插件。接下來,在“Module.hcl”文件中進行配置,定義插件的名稱、版本和處理階段:
package = "kong.plugins.header-logger" version = "0.1.0" server { plugins = { "header-logger" = true } # Put the plugi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lugins list plugins_config = { "header-logger" = { path = "/usr/local/lib/kong/plugins/header-logger.so" } } } service { name = "mock" path = "/mock" routes = { { name = "mock" paths = ["/mock"] plugins = { "header-logger" = { config = { foo = "bar" } } } } } } consumer { }
`Plugin`的`package`和`version`是必須的,`server.plugins`和`service.routes.plugins`中的插件名稱將與插件的文件夾名稱相同。注意,`server.plugins_config`是一個可選配置項,指定了插件的位置和額外的配置信息。
5. 測試插件
最後,我們可以啟動Kong並測試插件。在命令行中輸入以下命令:
$ kong start -c /path/to/Module.hcl
使用curl命令發送請求來測試插件:
curl -i -X GET http://localhost:8000/mock --header "Authorization: Bearer foobar"
現在,您應該能夠在Kong日誌中看到請求頭信息和IP地址的記錄。
三、插件開發最佳實踐
在插件開發過程中,以下是一些最佳實踐:
- 按需使用PDK:PDK是Kong提供的插件開發工具,使用它可以提供更為強大的功能。但是,在需要時才使用PDK,因為這將增加插件的複雜性和執行時間。
- 合理使用日誌:日誌是插件開發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過多的日誌輸出將影響Kong的性能。因此,建議使用合理的日誌級別,並定期清除過時的日誌文件。
- 嘗試使用插件板:插件板是一種通用的插件模板,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構建自己的插件。使用插件板可以減少代碼編寫和測試的時間。
四、總結
在本文中,我們詳細闡述了如何使用Kong的第三方go插件。通過安裝開發環境、生成插件模板、編寫插件邏輯、配置和安裝插件以及測試插件,我們順利完成了一個簡單的Kong插件,並介紹了插件開發的最佳實踐。希望本文能夠對您的Kong插件開發工作有所幫助。
原創文章,作者:NKQTM,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7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