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紹
蘭伯特投影體現了在二維平面上呈現三維地球的方法。該投影法最早是於1772年由德國數學家約翰·海因里希·蘭伯特發明的。蘭伯特投影法被廣泛應用於地圖繪製、大氣科學、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導航系統,成為最為重要的地球表面投影之一。
二、蘭伯特投影原理
蘭伯特投影法是一種同心圓圓錐投影法,將地球表面(通常是北緯30度或南緯30度)切割成圓錐形,然後將圓錐從其中心展開到平面上,形成一副地圖。圓錐的展開順序可以根據需要來進行調整。其數學模型如下所示:
x = K * cos(c) * (λ - λ0) y = K * [(sin(phi)]^n_1 - sinφ0)] / n
x和y是蘭伯特投影坐標系中指定點的水平和垂直位置。λ是指定點的經度,λ0是中央經線的經度。φ是指定點的緯度,φ0是標準緯度的緯度。K是比例係數,通常是球面上的距離和地圖上的距離的比率。c是圓錐的標準經線與中央經線的夾角。n是切線比例,通常為1,使得這個投影是等面積的。
三、蘭伯特投影特點
蘭伯特投影是一種等面積的投影法,這意味着在這個地圖上每個面積都按照相應的比例被縮小或擴大。在這個投影中,任意兩點之間的連線的與真實距離的比例保持不變。
由於該投影法在標準緯度以外的區域存在較大的形變,因此不適用於整個地球的地圖製作,通常只用於狹長的帶狀區域。在極地附近,該投影法會導致地圖的嚴重形變,因此在這些區域不適合使用。
四、蘭伯特投影實例
下面是使用Python實現蘭伯特投影工具的樣例代碼: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h def lambert_projection(lon, lat, lat_0, lon_0, R): ''' lon: 經度 lat: 緯度 lat_0: 參考原點緯度 lon_0: 參考原點經度 R: 地球半徑,單位“米” ''' phi = np.deg2rad(lat) phi_0 = np.deg2rad(lat_0) lambda_ = np.deg2rad(lon) lambda_0 = np.deg2rad(lon_0) n = math.sin(phi_0) c = math.cos(phi_0) * math.sqrt((1 + n * n) / (1 + pow(n, 2) * pow(math.cos(lambda_ - lambda_0), 2))) k = R * math.sqrt(2 / (1 + math.sin(phi_0) * math.sin(phi) + math.cos(phi_0) * math.cos(phi) * math.cos(lambda_ - lambda_0))) x = k * c * math.sin(lambda_ - lambda_0) y = k * (math.sin(phi_0) * math.cos(phi) - math.cos(phi_0) * math.sin(phi) * math.cos(lambda_ - lambda_0)) return x, y
上面的代碼執行完畢後,可以得到指定經緯度對應在蘭伯特投影地圖上的x和y坐標。
五、總結
蘭伯特投影是廣泛使用的地圖製作和空間可視化技術之一。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將地球表面切割成圓錐形,然後展開到平面上。由於其等面積特性,在某些特定區域是最適合使用的。我們可以使用Python等語言實現這個技術,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和應用該技術。
原創文章,作者:LCTYL,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7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