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介紹
Dataframe是一種基於pandas庫的二維表結構,通常用於處理和操作數據。在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的應用場景中,我們經常需要從dataframe中獲取某一行數據進行後續操作。本文將從多個方面對如何獲取dataframe中的某一行進行詳細講解。
二、直接索引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過直接索引獲取dataframe的某一行數據。這裡我們以如下的dataframe為例:
| Name | Age | Gender | |------|-----|--------| | Tom | 20 | Male | | Jim | 18 | Male | | Lily | 22 | Female |
我們可以通過dataframe的loc或iloc屬性,根據所需行的索引值,獲取某一行數據。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DataFrame({'Name': ['Tom', 'Jim', 'Lily'], 'Age': [20, 18, 22], 'Gender': ['Male', 'Male', 'Female']}) # 通過loc獲取第二行數據,返回Series對象 row = df.loc[1] # 通過iloc獲取第三行數據,返回Series對象 row = df.iloc[2]
上述代碼中,loc和iloc分別是按照“標籤索引”和“位置索引”獲取數據的方式。它們的區別在於loc使用的是行的標籤,而iloc使用的是行的位置索引。
三、條件查找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更多的是通過條件查找的方式獲取dataframe的某一行數據。這裡以dataframe中的“年齡”字段為例: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DataFrame({'Name': ['Tom', 'Jim', 'Lily'], 'Age': [20, 18, 22], 'Gender': ['Male', 'Male', 'Female']}) # 獲取年齡為20的數據行 row = df.loc[df['Age'] == 20]
上述代碼中,我們使用dataframe的loc屬性,根據“年齡”字段的條件查找,獲取dataframe中“年齡”為20的數據行。
四、iloc與loc混合使用
在某些情況下,為了獲取dataframe中某一行數據的具體位置信息,我們需要使用到iloc和loc的混合使用。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DataFrame({'Name': ['Tom', 'Jim', 'Lily'], 'Age': [20, 18, 22], 'Gender': ['Male', 'Male', 'Female']}) # 獲取第三個數據行 row = df.iloc[2] # 獲取年齡大於20的數據行的姓名信息 name = df.loc[df['Age'] > 20].iloc[0]['Name']
在上述代碼中,我們先使用iloc獲取第三個數據行,再結合loc獲取“年齡”大於20的數據行,並獲取該行數據中的“姓名”字段。
五、at、iat的使用
Dataframe還提供了at、iat屬性,用於快速獲取數據框中某行某列的數據值,而不需要返回整個數據行。它們的使用方法與loc和iloc類似,但效率更高。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DataFrame({'Name': ['Tom', 'Jim', 'Lily'], 'Age': [20, 18, 22], 'Gender': ['Male', 'Male', 'Female']}) # 獲取第二行,第二列的數據值 value = df.at[1, 'Age'] # 獲取第三行,第一列的數據值 value = df.iat[2, 0]
在上述代碼中,我們使用at和iat屬性,分別獲取第二行第二列和第三行第一列的數據。
六、總結
本文介紹了在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場景中,從多個方面獲取dataframe中某一行數據的方法。其中包括直接索引、條件查找、iloc和loc混合使用以及at和iat的使用。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更加靈活和高效地處理和操縱數據,為後續的分析和建模工作提供支持。
原創文章,作者:DYJRC,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6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