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list?
在python中,list是一種序列類型的數據結構,允許存儲任意數量且可變類型的元素,元素可以是數字、字符串、布爾值、函數等各種類型。list是一種非常常用的數據類型,在開發中使用十分廣泛。
二、list包含判斷的實現方式
Python中判斷一個list里是否包含某個元素有以下幾種方法:
1. 使用”in”關鍵字
lst = ['apple', 'banana', 'orange']
if 'apple' in lst:
print('yes')
這種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用”in”關鍵字判斷目標元素是否在list中就可以了。
2. 使用count()函數
lst = ['apple', 'banana', 'orange']
if lst.count('apple') > 0:
print('yes')
使用count()函數,如果目標元素在list中出現過,count()函數會返回這個元素在list中出現的次數。因此,只需要判斷count()函數返回的值是否大於0就可以確定目標元素是否在list中了。
3. 使用inverted index
lst = ['apple', 'banana', 'orange']
d = {}
for i, val in enumerate(lst):
d[val] = i
if 'apple' in d.keys():
print('yes')
這種方法類似於建立倒排索引的方法,將list中的元素作為字典的鍵,將元素在list中的位置作為字典的值存儲起來。這樣,只需要查詢字典中是否存在目標鍵就可以確定目標元素是否在list中了。
4. 使用set()
lst = ['apple', 'banana', 'orange']
set_lst = set(lst)
if 'apple' in set_lst:
print('yes')
使用set()函數將list轉換為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因此只需要判斷目標元素是否在集合中就可以判斷目標元素是否在list中了。
三、三種方法的對比
三種方法各有優劣,方法一和方法四最為簡單直接,但是當list的大小較大時,遍歷list會變得比較耗時,在效率上會比較低。方法二維護了目標元素在list中出現的次數,因此適用於需要知道目標元素在list中出現次數的場景。方法三和方法四可以將判斷目標元素是否在list中的效率提升到O(1)的級別,適用於list大小較大的場景。
四、使用方法建議
在開發中,應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方法。如果只需要簡單判斷list中是否包含目標元素,可以使用方法一或方法四;如果需要知道目標元素在list中出現的次數,可以使用方法二;如果list大小較大,且需要進行多次包含判斷,可以使用方法三。
五、方法示例代碼
方法一:
lst = ['apple', 'banana', 'orange']
if 'apple' in lst:
print('yes')
方法二:
lst = ['apple', 'banana', 'orange']
if lst.count('apple') > 0:
print('yes')
方法三:
lst = ['apple', 'banana', 'orange']
d = {}
for i, val in enumerate(lst):
d[val] = i
if 'apple' in d.keys():
print('yes')
方法四:
lst = ['apple', 'banana', 'orange']
set_lst = set(lst)
if 'apple' in set_lst:
print('yes')
原創文章,作者:HHUBZ,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6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