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里的if劇情很多,包括歷史線if、if線、外傳、dlc以及if線的if關卡,本文將對本傳的魏蜀吳晉以及猛將傳的呂布傳的五條if線劇情一一進行分析。
魏
魏國路線里進入if劇情的條件有三個,分別是典韋存活、郭嘉存活、重視徐庶。
從劇情上來說,典韋存活同逆轉赤壁之間的關係是最為稀薄的,屬於是填補遺憾。郭嘉幫助在赤壁翻盤的劇情光榮在曹操傳和三國志戰記里都有設計,個人非常喜歡三國志戰記里郭嘉和周瑜同歸於盡的劇情,但本作並沒有採用。郭嘉和赤壁被聯繫在一起是由於傅子中記載曹操在赤壁大敗後痛哭如果郭嘉還在,自己就不會遭此大敗,三國演義里採用了這段劇情並大幅強化了郭嘉對於曹操的作用。至於郭嘉是否真的有這麼大的作用,就留待大家去評判了。
至於徐庶的這個if也頗有意思,三國演義里徐庶識破了龐統的鐵索連環,但他又不想讓劉備打輸,於是假稱韓遂馬騰準備造反,自告奮勇為曹操守備後方,所以徐庶和赤壁翻盤之間確實可以綁上關係。要觸發這個if需要在新野之戰時先擊破徐庶再去救援曹仁,這樣曹操在戰後會親自勸降徐庶,遊戲中性格自輕的徐庶感到受寵若驚便決定為曹操效力。好傢夥,要是演義里的徐庶也這麼好搞定那曹老闆得多開心。
魏傳的if線共有四關,分別是建業壓制戰、許昌政變戰、南郡追擊戰、白帝城之戰,分講述曹操消滅孫權和劉備等人的劇情,中間還捎帶讓左慈搞了點事。357對於赤壁的設計是曹操取得完勝,所以在這之後孫劉已經很難再有翻盤的機會,幾乎每一戰都是曹操碾壓對手,使得整個劇情都顯得很順理成章,槽點也比較小。
無雙系列的劇情都是以武將的理念來推動,而魏傳的if路線與其說是曹操實現自己的理念,不如說是在否定對手們的理念。孫權的理念是自己很弱小,所以要靠團結眾人來獲得強大的力量,結果建業壓制戰里曹操利用了孫吳內部的不團結,擊敗主張投降的反戰派之後,眾人合夥拋棄了孫權,孫權認識到自身的無力之後不戰而降。
劉備這邊費的勁就大得多了。曹操的理念是理,而劉備是情,劉備的理念獲得了道士左慈的支持,然後左慈在曹魏後方發動政變。劉備又憑藉部下們的拚死保護完成千里轉進進入益州,與剩下的所有勢力完成聯合,組成了規模龐大的反曹操同盟(比歷史上的蜀漢要強得多),連曹家將士都不得不感嘆劉備的人情力量之大。而曹操也靠着實力碾壓了劉備的支持者們,證明自己才是正確的。
七代是近幾部作品裡考據方面做得最差的一部,很多內容都為遊戲性讓了步,包括劇情,魏傳if雖然槽點最少,但也能看出這方面的痕迹。比方說逃跑路上的劉備軍將領數量不足以支撐關卡設計,於是南郡追擊戰里劉備麾下出現了大量的益州人士,而且清一色都是後來蜀漢政權的人,像鄧芝費禕都冒了出來。而許昌政變戰和白帝城之戰很明顯看得出是為了給他勢力的左慈和孟獲填充個人關卡,尤其左慈在無雙模式里就登場了這麼一回。到了最後決戰時蜀國的官二代們也紛紛提前登場,在年齡上產生了嚴重的錯亂感。
為了讓王異和龐德也有出場機會,他倆直接反叛涼州軍加入了曹魏,我是真的想不出龐德有啥理由這樣干。歷史線里沒有出場機會的蔡文姬也成了if線的特供角色,這個長期不上線的傢伙在魏蜀吳的if關卡里狂刷存在感,讓人很是疑惑為啥不完成if條件她就不會出來打仗。
當然光榮還是在考據上稍微下了點工夫,許昌政變戰里被左慈控制的人是王忠,此人曾被曹丕嘲諷吃過人肉,二人算是結了梁子,而這一關里平叛的人正是曹丕。但只有王忠一個還是太少了,曹丕留守後方時還平定過田銀蘇伯和魏諷等人的叛亂,如果把參與過這幾場叛亂的人做出來,和歷史的貼合感就要強得多了。
魏傳if里的白帝城之戰是白帝城這張地圖唯一一次出現在故事關卡里,白帝城是公孫述稱帝的地方,而公孫述又是劉秀統一天下時最後一個對手。歷史上劉備死在了白帝城,並且白帝城的地理位置符合兩軍發動大戰的條件,可以說是完美的決戰關卡。如果能把劉備逃亡時的關卡從南郡改成交州的話就更加好了。
if路線的結局是曹操沒有選擇稱帝,並帶着夏侯惇夏侯淵歸隱山林,曹丕繼承曹操的位置輔佐漢獻帝,其他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個結局基本復刻了五代的劇情,延續了洗白曹操的路線,從強調角色們的理念起,無雙里的這群人就像是失去了人的慾望,對金錢權力美色都不屑一顧。這樣的曹老闆或許能夠滿足現代人對於完美領袖的想象,但顯然和歷史上的曹操差別太大。
蜀
蜀傳進入if路線的條件最多,一共有五個,分別是張角被感化、徐州之戰關羽不被俘虜、徐庶歸隊、龐統存活、發現曹軍在定軍山的奇怪動向。
感化張角的劇情比較扯淡,編劇原本想表達的應該是劉備獲得了民眾的支持,而張角的黃巾軍則成為了民眾的象徵。問題是張角這種掀起天下大亂的人居然能被劉備一個民兵隊長感化,而且沒有被朝廷追殺處決,能夠一直蹦躂到樊城之戰,中間甚至跑去參加過討董,真是要多詭異有多詭異。
其他幾個條件都算好理解,唯獨徐州之戰關羽不被俘虜這條我想了很久都沒想通。後來經人提醒才發現樊城之戰去和某個小兵對話時,對方會說在徐州時關羽將軍曾帶領我們走出困境,所以這一次一定也能戰勝絕境。只能說這個點確實藏得太深。
幾個條件本身設置還算合理,但有一點很搞笑,因為如果沒有集齊所有條件就無法開啟if路線,所以要是完成了龐統存活和定軍山的if條件而沒有完成其他的,就會出現馬超等人趕來增援但因為無法渡河只能被困在一邊看戲。由於水淹七軍原本就是關羽的手筆,這樣設計就會造成關羽自己坑死自己的場面,於是編劇大筆一揮,改成了龐德水淹關羽……
因為有三國演義的加成,加上遊戲里蜀國歷史路線里的悲情內容最多,因而蜀國劇情的逆轉感是最強的。當關羽拿下樊城手舉青龍刀,天邊烏雲逐漸散開露出晴空時,配合雄壯的音樂,給人帶來的激動感實在是難以言表,也是所有if劇情里個人最喜歡的一段。
後面的if關卡共有五個,分別是陸口之戰、長安之戰、南中平定戰、洛陽侵攻戰、魏攻略戰。陸口之戰是蜀軍用實力打敗吳軍,用以說服吳軍內部的反劉分子,從而保持盟約的維持。這段劇情設計得非常合理,個人認為孫權之所以撕毀盟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向北攻略打不開局面因而決定向盟友動手,外加孫吳內部也有很多支持者。如果蜀軍能夠用實力挫敗吳軍,反而能夠保證盟約更加穩固。南中平定戰有點湊關卡數量之嫌,另外三場則都是和魏軍交戰,曹魏果然家大業大。
其實在樊城之戰後蜀國劇情並沒有什麼亮點,就是一路勝利打敗魏國,中間捎帶讓魏延實現了奇襲長安的夢想,當然前提是魏國被南征的諸葛亮吸引了注意力,而且和魏延同行的還有龐統馬超徐庶,這個陣容確實給人一種能夠拿下長安的感覺。
曹老闆在蜀傳if結局裡其實對自己的理想表達得最清楚,即“以理示之,以力律之”,而劉備則是簡單地想要幫助眼前所看到的人。當曹操反問劉備的仁道能否引導世人時,劉備也無法正面應答,只能說自己願意相信人的可能性。理和情的對立在無雙系列裡也不是第一次被搬上檯面,戰國無雙里明智光秀和石田三成、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之間的台詞都表達過這種爭論,而每一次都是戰爭的勝利方支持理,失敗方支持情,但失敗者獲得的情感加成反而讓人對支持情的一方感到惋惜。
但當情獲得勝利時,勝利方反而無法解釋如何用情治理天下,這就顯示出了情的缺陷,也是光榮對情的理解不到位。其實遊戲中劉備的理想更加接近於孔孟所主張的最原始的儒家學說,即“君輕民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而曹操的則接近於法家所主張的霸術,要求君王以權術支配萬民,引導國家的未來。實際上漢朝的統治者早就發現無論儒家還是法家,單獨使用起來都是會出問題的,儒家缺乏實操內容,法家缺少內部調和,漢宣帝就說過,“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劉備回答不出曹操的提問是自然的,用儒家思想回應這類問題只能給出迂腐至極的答案。但人並不是機器,具有主觀能動性,專用法家的秦朝二世而亡便是明證,所以劉備願意相信人的可能性正是補充了曹操的理論中缺失的部分。東漢時儒法兩家早就發現了對方的重要性,法家吸收儒家理論發展出了律學,儒家官僚也重視文法吏的考核使用,共同構成中華帝國思想基礎的兩大基石。
蜀國路線的各種魔改槽點非常多,其中大部分都是為了遷就關卡設計。因為不能五個關卡全部跑去打魏國,所以編出了打吳國和打孟獲,但即便如此,為了不讓三個關卡之間互相重複,在登場武將上面製造出區別感,很大程度犧牲了作品的考據。比方說長安之戰里郭嘉樂進李典這三個已經去世的人集體復活,洛陽侵攻戰里司馬師司馬昭王元姬一干人等當起了娃娃兵,尤其王元姬當時才三歲。
這種亂安排武將造成的時空錯亂感不止發生在魏國武將身上。如果玩家觸發if失敗,樊城之戰來襲擊蜀軍的是呂蒙等人,成功進入if後,樊城之戰來的人就變成了魯肅帶隊。魯肅這個時候明明已經病故,所以你完全不知道為啥自己完成的那五個if條件會附贈魯肅復活的效果(魯肅:我謝謝你啊),不過既然連死了十幾年的郭嘉都復活了,讓魯肅復活好像也不算什麼。
由於從六代開始要靠和蜀國的戰爭撐起晉傳的後期劇情,導致蜀國產生一大堆後期閑人,七代還變本加厲把剩下的官二代也出了,這些人在蜀傳劇情里被集中安置在了if路線。這就導致你明明想用劉關張和趙雲諸葛亮等人擊敗曹魏,完成願望,結果看到的全是張苞關興關索鮑三娘這群邊緣人士的劇情。外加要把姜維強行塞進劇情,出現了很詭異的一幕就是歷史線里諸葛亮根本不認識姜維而if線里諸葛亮老早就知道了姜維。
結局沒什麼太多可說的,因為無雙里太愛搞洗白這一套,把形象本來就不太黑的劉備直接洗成了純潔的白蓮花,於是打敗曹魏後不但保留了漢獻帝,甚至連吳國也留了下來,孫權劉備一起被封王。好傢夥,見過拿幾個州的地盤當領地的藩王嗎?
吳
吳國路線里進入if劇情的條件有三個,分別是孫堅存活、孫策存活、周瑜存活。
吳國的if條件最刺激,其他國家的if條件只能讓你覺得這樣做或許對歷史有影響,而且完成if條件的方式就很不靠譜。但吳國的if條件會讓你覺得這麼干好像真的有戲,而且歷史肯定會發生很大改變。然而吳國的if路線卻是被詬病最多的。
因為吳國存活的人物都極端重要,如果按照正常發展,整個故事都會被改寫,比如孫堅繼續領導孫家的話,說不定就直接幹掉劉表了,後面的全部劇情都要改。但那樣一來工作量就太大了,於是編劇想了個非常偷懶的點子——讓孫堅父子去隱居。
問題就來了,君主隱居並讓位給繼承人是日本人喜歡乾的事,中國這邊很少有這種情況,況且司馬懿七十多歲跑去隱居也就算了,孫策孫堅二三十歲有啥好隱居的?因為遊戲里只設計了兩條路線,所以如果不進入if路線的話這些人活着也和死了沒區別。當然魏蜀也有一樣的問題,例如龐統徐庶就算苟到了樊城,也不會去參加夷陵,更不會協助諸葛亮北伐。但你能想象孫堅孫策受了傷之後就說老子不幹了,之後曹操跑來打赤壁他們也不管不問,徹底佛系。或許這個時候魏吳都應該慶幸,還好自己死的人物沒那麼重要。
if的分支點喜聞樂見地選在了合肥,六代里孫權的結局是幹掉了張遼,七代的歷史結局是孫權打下了合肥(果然很“歷史”),張遼與合肥看來已經成了孫吳的心病。由於那幾位猛人都活了過來,要拿下合肥也確實不算什麼難事,但也因此缺乏逆轉感,畢竟歷史上拿下過合肥的南方政權多了去了,很難產生這就是走向統一的節點的感覺(雖然劇情里確實沒統一)。
吳國的if關卡有五個,分別是壽春追擊戰、江夏防衛戰、新野突破戰、汝南之戰、許昌攻略戰。吳國if的設計重複現象比蜀國還突出,蜀國還能跑去打孟獲,吳國這邊的五場仗全是打魏國,也就江夏防衛戰的開場禮節性地和蜀國打了一架。造成的問題就是吳國關卡里的出場武將極其不嚴謹。
晉勢力的武將這次又集體出現在了汝南,因為吳國的劇情比蜀國要早幾年,出場的晉國武將又要更多,於是把這時還未出生的鐘會、王元姬、賈充也拉上了戰場,娃娃兵更是數不勝數,無雙臉里雖然沒有復活現象,但荀攸、荀彧、曹純等一干大眾臉又紛紛詐屍。
因為幾位前期大佬的復活加上陸遜丁奉等後期大佬也提前走上前台,因而吳國的武將陣容其實是所有勢力里最強的,然而實際表現出的劇情卻是小喬跑去逗熊貓,張春華和媳婦吐槽家務事,給人的感覺是這幫人集體走錯片場,從無雙大蛇的劇組直接來到了三國無雙劇組。如果一定要在其中找出一個亮點,那麼壽春追擊戰里張遼用計擊殺丁奉的劇情倒是令人意外(雖然可以補救),這在其他if路線里是不曾看到的,對應的應該是小說里丁奉一箭射殺張遼的劇情。
吳國的劇情之所以讓人感到難以理解,除開上面提到的武將存不存活沒區別外,則是劇本傳達出的理念與國人價值觀不符。如果說曹操和劉備的理念還可以從傳統思想中尋找根源,那像孫權所提倡的聯合自治就完全同我們所持續了幾千年的集權制度背道而馳了,純粹是舶來品。中國人普遍認為統一才是國家的常態,能夠為國家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強大,而再均勢的分裂也不是能夠長久保持的穩態,更不會因此產生和平。
所以當孫權提倡各國平等相處時,很大程度上觸犯了我們的常識,中國的官僚制度是可以支撐起統一帝國的,並不需要靠這種方式來維持平衡。於是很多人對孫吳結局裡版圖的吐槽不是三方實力是否能夠保持平衡,而是吳國的地盤咋比歷史線還小呢,這不是白打了嗎?
其實孫權所主張的平衡共處在五代的劇情里就已經提出來了,陸遜傳里孫權在打贏夷陵之戰後並未消滅蜀國,而是把士族共存當作自己的目標。劉備傳里孫權被打敗後也說自己的理想是吳國太平、蜀國太平、魏國也太平,並沒有像其他君主那樣提出天下太平。
孫權的這種形象應該來自於吳國特殊的政治體制,加上史書中記載孫權兩度向蜀國使者提出兩帝並尊,共分天下的提案,甚至還直接對魏國領土進行劃界,為瓜分魏國指定具體方案。不過在多數人看來,這應該算是孫權的諸多非主流行為中的一條,大家並沒有怎麼當回事。
在結局裡曹操作為孤高王者拒絕了孫權提出的共存建議,而曹丕和劉備則接受了提案,隨後孫權還讓漢獻帝退位,取消掉皇帝的稱號,三國走向平等互利,互相扶持的局面。不說理不理想主義的問題,至少在中國,這應該屬於是開制度的倒車了。在同人遊戲姜維傳里有類似的假想結局,考慮到作者是一名台灣同胞,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光榮會寫出這樣的劇情又為何會被中國玩家所吐槽了。很多元素強行搞一個中西結合,就容易變得不洋不土、不倫不類,雖然歷史上的孫權沒準真動過這樣的念頭。
晉
晉傳路線里進入if劇情的條件有四個,分別是夏侯霸不逃亡、諸葛誕被收服、郭淮存活、文鴦被收服。
晉國的if條件與其說是幫助勢力走向好結局,不如說是把一些原本和晉朝沒有半毛錢關係的人強行變成司馬家的人,大概也就只有在這條路線里,某些被划進晉勢力的武將才不會顯得掛羊頭賣狗肉。但這樣一來造成的問題就是一旦沒有進入if路線,之前做的工作功虧一簣,原本在劇情里迷途知返的幾個人莫名其妙又叛變了。
if路線的關卡共有五個,分別是成都攻略戰、逆賊討伐戰、建業之戰、成都防衛戰、赤壁決戰。滅蜀和滅吳分別都只用了一關,倒是符合歷史上吳蜀兩國後期虛弱無比的實際情況,剩下則包括一關平定鍾會叛亂以及兩關消滅吳蜀殘黨。
鍾會之亂作為原著里主要角色的最後一次亮相,在老三國以及姜維傳等作品裡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直接出現在六七代的故事主線里,if線里於是玩梗搞了個娛樂版的鐘會之亂,順便給退休的司馬懿夫妻加了戲。只是這段劇情顯得有些娛樂過頭了,也許是因為無雙系列裡鍾會在設計上喜劇成分太重,相比野心家,更像是個中二少年的形象。
因為劇情已經十分偏後,存活武將比較固定,所以沒有再出現吳國和蜀國那種無雙武將大面積復活以及錄用童工的現象,但考據方面依然做得比較差。例如在劇情年份里已經去世的大眾臉陳祗呂岱又復活了,吳蜀殘黨里叫來了孟獲一干人等,於是孟獲手下那些早就死在諸葛亮南征中的人也跟着詐屍。
鍾會造反時因為選不出合適的人當手下,只好拿鍾氏宗族來湊數,而歷史上鍾會他哥明明早就和鍾會劃清界線害怕被弟弟造反牽連,更強大的是鍾會那個死了快三十年老爹鍾繇也頂着張年輕人的臉一起複活幫助兒子造反,鍾繇這時要是還活着已經一百多歲了。可能是因為人手實在不夠用,最後的吳蜀復國軍里連譙周和黃皓都加入了,歷史上他倆要是這麼愛國,姜維肯定會熱淚盈眶吧。好在晉勢力由於人少,不像魏蜀吳那樣要強行塞一堆閑雜人等到可控武將里,所以劇情也相對集中一些。
晉勢力if線的碾壓感比魏國還強,尤其最後一關的吳蜀聯軍完全給人以烏合之眾的印象。因為司馬家原本就統一了全國,所以這條線的目的也就只剩怎麼讓勢力中的人一個都不死了,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甚至強行給造反的鐘會留了條生路,怎麼想都很扯淡。與魏蜀吳把轉折點放在戰役的輸贏不同,晉國這邊是放在司馬師的生死上面,這本來是非常好的思路,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歷史,結果最終表現卻極其令人失望。
自從六代將晉勢力扶正後就一直被詬病強行洗白,因為歷史上西晉是個極其糟糕的王朝,不但依靠篡位上台,而且三分歸晉後不久就經歷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給國家帶來深重災難。而遊戲里沒辦法表現這些,只好把西晉王朝塑造得偉光正,掩蓋問題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批評了吳蜀兩國。
本作藉助if劇情的設定原本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在史實線當中指出西晉建國時埋下的隱患,而在if線當中解決掉這些隱患,完成一次真正的偉大統一。西晉建國時因為權力轉手次數太多,當政者又缺乏魄力,導致形成了龐大的權貴集團,事實上連一些歷史學家都認為如果能在司馬師手中完成統一,西晉的壽命會延長許多,因而本作讓司馬師來統一天下的設定可以說契合了歷史。
關於其中涉及到的一些揭露武將黑暗面的敏感問題也很好迴避,劇情里晉勢力的理念是讓才能出眾的人居其位,讓智者來引導萬民,但我們都知道後來上台的司馬衷是個著名的低能兒,這種局面就顯得極其諷刺。那麼可以設定為主角做錯了某些事才導致了這種局面,比方說不理解司馬家行為的人太多,進而造成司馬師的意外身亡,司馬昭則為了保護自己家人選擇妥協,用扭曲父兄信念的方式換來了天下的暫時太平。這麼寫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洗白了司馬家,但相對柔和地還原了歷史,可以增加玩家的代入感,並且也讓if劇情有了存在價值。
結果本作晉勢力兩個結局最大區別居然只是司馬昭的地位和性格變化,並把歷史線的表現重點放在了司馬昭的個人成長上面,整個劇情就是賈充不斷想辦法把司馬昭培養成王者,其格局之狹小令人汗顏。雖然晉勢力if線是唯一一個完全原創的劇本,其主題思想沒有任何參照對象(魏國if參考曹操傳,蜀國參考英傑傳,吳國和呂布參考355),但能把劇情搞得這麼敷衍,說明編劇還是更適合去弄一些不動腦子的俊男美女貼圖偶像劇。
呂布
呂布傳路線里進入if劇情的條件有三個,分別是華雄存活、王允存活、送袁紹人情。
呂布傳的劇情分支發生在定陶之戰,也就是曹操奪回兗州驅逐呂布的那一戰。歷史線里呂布因為孤立無援在定陶被曹操耍得團團轉,於是逆轉條件就是不斷給呂布拉外援,好讓他躲過一劫,比較有趣的是,這一關拉來的三個外援里有兩個在後面都成了敵人。
因為這一代轉正了呂玲綺,使得呂布和貂蟬的關係變得非常微妙。因為不能讓貂蟬明着當小三,於是設計者利用if劇情的設定,讓呂玲綺只在歷史線出場,貂蟬只在if線出場,選劇情分支的同時也在女兒和小三之間完成了選擇。結果八代取消了if線之後,這個問題無法迴避,導致貂蟬和呂布之間的情人關係也被取消,連環計的劇情從為了女人變成為了打架,讓人懷疑呂布的顱骨里是不是長了個拳頭。
if路線的關卡共有四個,分別是徐州侵攻戰、吳郡攻略戰、官渡迎擊戰、長安奪還戰。實際上光榮做呂布的if劇情已經有很多次了,352M、355以及三國志戰記2里都出現過,可以說對呂布情有獨鍾,甚至在三國志7里選呂布軍時和魏蜀一樣都有專屬bgm(吳國卻沒有),無雙大蛇 魔王再臨里吳傳劇情也差點寫成了呂布傳。後來光榮做玩家調查發現中國人普遍不喜歡呂布時還感到十分意外。
if關卡的劇情相對比較接近355的呂布傳,也就是呂布到處揍人打遍天下無敵手,最後和各路勢力組成的聯軍展開一場大決戰。這條路線的呂布雖然依舊是狂戰士屬性點滿,但會聽從陳宮的計策,還會還別人的人情,顯得比較有魅力,當然歷史線里也有疼愛女兒的閃光點。
因為劇本的時間比較靠前,不用擔心沒有對手打,所以出場武將相對正常,但在最終關卡里由於是李傕擔任boss,而李傕手下又找不出幾個有名字的武將,於是徐榮李肅董越董璜等早已死去的董卓軍老人又紛紛詐屍。呂布打袁術很不科學地跑到了去吳郡打,並且給孫策(小霸王)來了段武力巔峰表現,讓人想起聯合突襲里的呂布大戰項羽(霸王)的場景。
總的來說呂布傳的if路線本身並沒有太出彩的地方,但和蜀國劇情一樣因為在歷史線里留了許多遺憾,所以強化了逆轉效果。而最後的結局也是復刻了355,呂布登上帝位後用強大的實力壓服四方,算是個比較標準的日漫結局,宇智波佐助肯定會點個贊,讓人想起最近在戰國無雙5里當了把魯路修的織田信長。
當初我和朋友調侃時說魏國搞的是君主立憲,蜀國搞的是共產主義,吳國搞的是聯邦自治,晉國搞的是獨裁帝國,而呂布搞的是非政府武裝組織。
總結
七代的if劇情總的來說是比較呆板的,設計機制都是保證勢力武將全員存活、全體武將有登場機會、結局必定是天下太平、完成全部條件才能進入if線。在這種機制下出現了很多影響劇情表現的現象,例如邊緣人物獲得大量戲份,獲救的人在歷史劇情里長期掉線,敵人的所有方案都會失敗,主角不斷從一個勝利轉向另一個勝利,失去懸念,己方武將突然都變得通情達理,矛盾全部化解等等。
因為要在if關卡中設計出不同特色,所以幾乎每個勢力都要搞定一場無聊的內訌,然後去和從不同時空中穿越而來的敵方武將進行交戰,很多時候就顯得非常突兀。
路線設計上,梗比較足且有劇本作參考的魏、蜀、呂布傳路線表現得相對較好,吳和晉則十分糟糕。但如果直接細究每條路線的劇情設計,會發現也就呂布傳設計得稍微精細點,其餘幾條基本水平相當,只能說吳和晉沒有獲得歷史線加成外加主題也不如魏蜀,所以才會把缺點暴露得更加明顯。
if線原本是作為歷史線的補充而存在,兩條路線需要對照着看才能感受到if線的溫情和寶貴,這便是吳晉吃虧的地方。七代相對於劇情,把多數精力放在了遊戲性的考究上,類似於武將太多、戲份不統一的問題也被融入進去,因而如果要從細處分析劇情的話會發現全部都是槽點。
三國無雙里的勢力偏少,某些勢力甚至可以直接涵蓋20個武將,那麼無論是設計個人劇情還是if線,如果想要像七代一樣面面俱到地去表現,最後的結果肯定只能是差強人意。八代採用只給少數武將追加if劇情的模式,其效果就要比七代強上許多。如果能把這種機制發揚光大,也就是在國傳里設計出多個分支路線,充分配合武將的個性和歷史經歷,其效果必然會遠超七代。
不過基本也就只能想想而已。
原創文章,作者:吟風社,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57169.html